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取得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近期广东省政协办公厅在广州农讲所纪念馆主办的“烽火文澜——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专题展”,充分展现了在香港沦陷后,中国共产党高举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胜利地抢救了一批在港的文化名人和民主人士的历史。在展览中,特别引起观众兴趣的是对海上西线澳门至都斛东滘口的历史挖掘以及遗址的保护和利用。记者走访了现场并访问了相关研究者、策划者和设计者。
文化名人大营救除了水、陆两条线路之外,还有另一条西线海上的脱险路线,即由香港至澳门,乘挂一帆小艇,由澳门路环转往台山都斛登陆,再进入台山县,由三埠乘船或者选择陆路,一路向西到达桂林和重庆。夏衍、梁漱溟、范长江、金山、张云乔、郁风、蔡楚生、金仲华等脱险者均留下文字回忆。

中年的夏衍

年轻时候的王莹
梁漱溟是周恩来致廖承志、潘汉年、刘少文有关大营救的第一份电报中所提到的需要营救帮助离港的最重要的五位民主人士之一。1942年1月10日上午他与范长江夫妇、陈此生等一起乘船离港。范长江同志的夫人是沈谱,为沈钧儒先生的千金。梁漱溟先生一行是第一批走这条线路的文化人,多为新闻工作者。陈此生是广西贵港人,1920年在复旦大学读书,曾在广东大学、国立中山大学任教。在抵港前是桂林文化供应社的负责人,左联作家。梁漱溟先生来到香港负责办《光明报》时找到他一起办报。新中国成立后,陈此生是民革中央的领导人之一,曾任《光明日报》总编、广西省副省长。当萨空了、张云川告知梁漱溟,同行有范长江、陈此生和陆浮,他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一脱险路线。范长江是中共秘密党员,关键时刻起到领头羊的作用。香港沦陷不久,《华商报》采访部记者陆浮过海来接沈谱,范长江与沈谱在香港大酒店底下避难并商量工作。陆浮介绍他们到当地贫民家居住,忙乱中失去与廖承志的联系。后来沈谱偶然遇见唐海才重新与组织联系上,唐海当时在中共领导的“国新社”当记者。范长江认为香港不能久留,遂决定去澳门找朋友。

中年梁漱溟
另一支队伍的带领者是共产党人夏衍和司徒慧敏。队伍中蔡楚生知名度高。香港沦陷后被日军在电影院打出幻灯,指定梅兰芳、司徒慧敏、蔡楚生等五人到半岛酒店会面,目的是利用他们的影响粉饰太平。司徒慧敏、蔡楚生离开香港时间迫切,他们分批离开,夏衍带队的此批人数最多,第二天蔡楚生才抵澳门,接着郁风、郑安娜和严淑珍才到。香港沦陷后,1942年1月司徒慧敏、夏衍、蔡楚生、郁风等分别偷渡至澳门住了10天后,等候时机到才乘小艇向西至台山都斛脱险。

中年司徒慧敏

郁风年轻时的自画像
此路线的具体行程为从澳门经过横琴岛、三灶岛,在南水镇稍停,渡过崖门出海口,在台山的都斛东滘口登陆,进入台山县城,再通过陆路或者水路进入广西后方。司徒慧敏利用开平人的优势与各种人物进行沟通,蔡楚生发挥优势与人砍价,夏衍在香港至长洲岛转澳门过程中利用会日语的优势,解救了同行的两位广西左派人士的亲属。
在夏衍这一行电影人中,夏衍、司徒慧敏、王莹、张云乔、金山等都是《义勇军进行曲》最早的聆听者甚至是合唱者。当时电影为了节省成本,由制作人员合唱,脱险香港走海路的夏衍等一行中的金山、司徒慧敏和张云乔都参加过《义勇军进行曲》的合唱,他们是国歌最早的颂唱者。后来成为珠江电影制片厂创办者和广东省政协委员的张云乔,在2004年出版的《旧梦拾零》曾提及此事。司徒慧敏刊于1982年《大众电影》第10期“在暴风雨中诞生”文中回忆:“大约在4月末5月初,他就把歌谱的完成稿由东京寄给了我。我们几个当时的年轻人,有爱唱歌的青年盛家伦,有当年演过《大路》的郑君里,有正在排练《娜拉》的金山,有《风云儿女》的演员顾梦鹤,有新演员兼场记员施超,把不善于唱歌的我也滥竽充数地凑上去,共六七人。在任光等同志鼓励下,我们组成一个小小的临时合唱队,经过几天的练习,第一次在百代唱片公司录音棚内录下了这首举世闻名的《义勇军进行曲》。其后经过数次的电影胶片上的录音,我们的音乐家、电影导演和技术家们都认为不如最初的录音,于是我们决定把第一次唱片上的录音转录到电影胶片上来。那时我们没有自己的乐团,也没有正式的歌队,而电影的上映日期又逼迫我们在端午节以前完成。今天,如果观众中有人听得出歌声中还夹杂着一些广东语音的话,那就是郑君里、顾梦鹤和我3个广东人留下的破绽。”
2021年,广东省自然资源厅会同台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启动都斛东滘口抗战遗址挖掘保护项目,包括保存东滘口自然水系、修复登岸码头遗址等,保持码头和水乡的特点,还原当时的历史自然空间原貌。其中,在登陆点遗址的一面墙上专门设计了《义勇军进行曲》从电影插曲战歌演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历程。

东滘口的水系保存

修复后的登岸码头遗址

修复后的登岸码头遗址

登陆点遗址设计的“风雨中诞生的《义勇军进行曲》纪念墙”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最早颂唱者脱险台山。
夏衍、蔡楚生等抵达桂林后,与田汉、洪深在1942年2月胜利会师。夏衍和蔡楚生惊险脱险的故事引发田汉、洪深的激情,他们马上创作话剧《再见吧,香港》,3月由新中国剧社公演,但仅演了第一幕就被管理当局叫停。时洪深在乐昌坪石任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主任,第二天即乘火车回到坪石为学生补课。4月,洪深受国立中山大学华侨生邀请,利用25天的假期重新排练该剧。经过校方批准,剧目改名《风雨归舟》在坪石国立中山大学礼堂首次完整演出。
在乐昌管埗的祠堂,即洪深、许幸之曾经教学的国立中山大学师范学院院部,广东省自然资源厅、三师志愿者和广东省政协活化了烽火抗战教育历史文化遗产,筹办了“左翼文化人在管埗”常年展览,反映了洪深导演《风雨归舟》这一史实。

国立中山大学侨生学生会申请和校方的批准档案,藏于广东省档案馆

国立中山大学侨生学生会申请二,藏于广东省档案馆
数年来,广东省致力于抗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值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这些遗产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时代意义更加突显。
来源:广东省政协文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