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主办、广东省博物馆(广州鲁迅纪念馆)承办的“互利天下——广东外贸一千年”展览正式开幕。开幕近半月,展览依旧热度不减,更有不少参加广交会的外商从琶洲慕名而来。

在众多展品中,曾亮相《国家宝藏》的清乾隆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无疑是颇受瞩目的明星文物——它是中国文博界迄今为止收藏的最大最完整的清代外销壁纸,一半留存英国、一半回流中国的特殊经历,更让它成为东西方商贸与文化交流的有力实证。

清乾隆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
羊城晚报记者独家专访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研究员朱万章,听他深度解读这件文物背后的历史、艺术与时代启示——
一纸远涉重洋:跨越两百年的“回家路”
“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清代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鼎盛时期,而广州凭借“一口通商”的独特地位,成为当时东西方交流的核心枢纽。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研究员朱万章
朱万章表示,随着全球航海贸易网络的不断完善,当时欧洲各国对东方商品的需求日益旺盛,外贸商品已突破传统的茶、丝、瓷,逐渐向多元化、高端化延伸。
“敢于创新的广东工匠精研技艺,为西方市场量身定制了大量外贸精品,将独特的东方美学融入西方世界,引发了欧洲对‘中国风’长达近两百年的持久追捧。”手绘外销壁纸作为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文化消费品,便在这一浪潮中应运而生。
清代广州以十三行为核心区域,涌现出大量外销画家,他们的作品多以中国当地风土人情、民俗风情为主题,既满足了当时西方人对神秘东方的好奇心,也加深了其对中国的了解认知。
外销画的创作形式丰富多样,涵盖油画、水彩画、通草画等。朱万章认为,外销画的背后不仅是对远洋需求的回应,更是一种深度的跨文化创作。

清乾隆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在庄园主卧内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清乾隆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被英国拉塞尔斯(Lascelles)家族从广州采购回英国,用于夏活伯爵艾文·拉斯切利斯的庄园墙壁装饰。
其父曾任东印度公司总裁,其弟亨利·拉斯切利斯是东印度公司“约克号”商船的船长,1741年至1748年间曾三次乘该船到访广州,这套壁纸就是亨利来广州时订购的商品之一。
关于这件文物两百多年后的“回家路”,朱万章向记者分享:“由于它并非出自名家,在艺术市场上受到的关注很少。但广东省博物馆以收藏具有地域历史价值的文物为核心定位,所以我们当时在看到这套壁纸时很兴奋,几经辗转最终在2011年回购收藏了这套壁纸的一半。”
它不仅是当时外销壁纸中的巅峰佳作,见证了清代东西方商贸文化交流,也是21世纪文物回流的代表性精品。
一纸绘就中外交融:刻画广东开放多元的地域性格
据朱万章介绍,这套壁纸由桑皮纸手绘水彩制成,12幅画面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广府地区农耕、丝绸、瓷器、茶叶等生产生活的写实画面。
他表示,由于这类壁纸专供外销,中国当时鲜有文献记载与实物资料留下。历时两百余年,这套壁纸能够保存完好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实属难得。

清乾隆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局部)
在展览现场,这张巨幅壁纸画面由近及远,呈平远之势,近景是生产劳动,人物身后是广府典型的“镬耳屋”,让人倍感亲切;中景表现的是人们的日常生活,街边聊天的人手里剥着荔枝;远景是山石与天空。
凝神仰望这张壁纸时,仿佛步入了画中热闹的广州街头,街上小贩用地道的白话喊着“唔该”,挑着卖货的担子与你擦肩而过。
朱万章敏锐捕捉到壁纸上与一般农耕商贸场景的不同之处。相较于中原传统的农耕文明,画面中以桑基鱼塘为标志的生态农业与以河道航运为血脉的商贸网络相结合,充分描绘出广东地区重商、开放、多元的地域经济性格。

清乾隆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局部)
“这套壁纸结合了传统中国画和西方水彩画的特点,展现出外销艺术品所带来的文化汇流。画面对于人物绘画采用中国传统的工笔细描,而对景物的处理应用了西方的散点透视法(如山的近大远小)。这可以佐证,在这一时期中国美术已经受到了西洋美术技法的影响。”
此外,画中山景采用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皴法,人物脸型则类似清代画家改琦、费丹仕笔下的“秀骨清像”,而人物皮肤的肌理与质感则又是西式表现手法。
“可以说清乾隆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不仅从画面上生动展现出广东独特的人文风情,还从艺术技法等方面充分体现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互融。”
一纸启新思:留给岭南的艺术遗产
清乾隆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不仅是清代中外贸易的“见证者”,更以外销艺术创作深刻滋养了岭南本土艺术的发展。其中,岭南画派早期代表人物居廉、居巢的艺术成就,便与外销画的影响密不可分。
正如朱万章所指出的,居廉、居巢生活的19世纪晚期,广州已因外销画的盛行形成浓郁的写实艺术氛围。
彼时,广州十三行的外销画家们为契合西方收藏群体的审美趣味,擅长以鲜艳色彩、细腻笔触创作写实花卉与人物,部分作品还引入水粉颜料,凭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与反差感,成为欧洲市场的抢手货。

《水仙湖石》居巢画湖石、居廉补草虫并题
在这样的艺术语境下,居廉、居巢吸收外销画的写实技法,融入广东本土风土人情,既保留了中国传统绘画的雅致,又延续了外销画对“具象细节”的重视。
这种“以本土题材为魂,以写实技法为骨”的创作风格,奠定了他们在晚清花鸟画坛的重要地位,也为后来岭南画派 “折衷中外、融合古今” 的理念埋下伏笔。
可以说,外销画带来的文化碰撞,不仅打开了岭南艺术的国际视野,更推动其形成了开放、创新的地域艺术特质,这恰是广东外贸“互利天下”精神在艺术领域的延伸。
朱万章还指出,这份艺术遗产为当下中国外贸与文化发展提供了深刻启示:回望历史,清代广东外贸早已超越“物质交换”的层面,从茶叶、丝绸等日常器物,到外销壁纸、牙雕等高端精神消费品,广东工匠始终以精益求精、大胆创新的技艺理念对接全球需求。
而如今,在中国对外出口的商品结构中,工业制造品、矿产资源仍占主导,工艺品和美术作品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还需要产生像清代外销画那样引发西方主流审美共鸣的文化产品。

展览现场
由此,朱万章的观察直指核心:当下的艺术创作者与外贸从业者,仍需思考如何延续 “中西审美公约数” 的广东外贸智慧——既不脱离中国文化根脉,又能精准捕捉全球市场的精神需求,让更多“当代中国风”作品成为跨越文化的载体。
商为广州之独到,农为立命之根本。站在“互利天下:广东外贸一千年”展览的展厅前,我们感受到清乾隆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从广州走向世界,又从世界回到广州。
它是“以图证史”的鲜活史料,也见证了当年广东外贸的鼎盛辉煌。今天,这套壁纸背后蕴含的 “以商为桥、以文化人” 的广东外贸理念,仍将在新时代浪潮中,续写属于广东、属于中国的外贸新篇。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