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史传统与中国哲学

2025-10-30 来源:本网原创稿

  编者按

  2025年暑期,中山大学哲学系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研究室联合主办了“经史传统——2025年中国哲学暑期讲习班”,围绕“中国哲学与经史传统”展开深度研讨。本期及下期刊发者,即以该次讲习为背景,独家呈现刘丰、李长春、胡海忠、李震、刘伟等学者的相关文章,从“何谓经史传统”“经史作为中国哲学的新地基”“经史与诸子学的张力”等多维视角,力图呈现中国哲学在返本与开新之间的思想图景与学术进路。我们期待以此组文章为契机,推动学界进一步关注并参与相关根本性议题的讨论。

  这些年来,中国哲学的研究整体上面临着一个非常好的时代形势,但同时,时代对于中国哲学的研究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这促使我们进一步去思考中国哲学的研究应如何切入中国的文明和历史,以回应时代需求。当前中国哲学的研究在方法上确实多元,但整体而言,正如在中山大学举办的“经史传统——2025年中国哲学暑期讲习班”之核心主题所标示,“经史传统”应是中国哲学研究当中的一个共同基点。因为我们无论做哪个方面的研究,无论采取哪一种方法和进路,都要面对中国传统的经典,也都要面对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

  壹

  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近代经日本由西方传入。在中国哲学学科诞生之初,正如冯友兰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绪言中所言,当时对哲学的理解基本以西方哲学为参照。据此理解,哲学是一个科学的概念,人们按统一概念标准,从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中挑选相应内容,就构成所谓“中国哲学”。虽然当时也有学者有不同看法,但相当长时间里,人们基本如是理解和研究。经百余年发展,尤其在近年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讨论之后,我们则意识到要在冯先生等奠定的理解基础上更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中国哲学的特点,这不仅对其研究本身至关重要,也是中国哲学对世界哲学与人类文明所应作出的重要贡献。

  我认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应是中国哲学特色的一个最基本来源。近年来学术界日益重视对中华文明特性之研究,相应的,在中国哲学研究领域,也应当从中华文明整体视角出发加以把握。这并非意味着要退回到100多年前,从三皇五帝起步,并非意味着简单复古,而是主张在更为深厚的文明史基础上,理解其在五千年磅礴历程中孕育而生的特点。

  贰

  具体而言,要深入理解中国哲学与历史文化的关联,当前面临两大挑战。第一是经学史的复兴。

  近二十年来,经学研究在中国哲学史领域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如果从中国哲学这门学科的起源来看,经学和哲学其实是对立的。二十世纪初,正是在废除经学后,中国哲学才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建立起来。但经学毕竟是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主体内容,且为儒学的主体,要进一步理解中国哲学的特点及其与中华文明之内在关联,就不能不涉及经学。这也是经学研究在几十年后再次复兴的一个重要内在机缘。

  传统的经学是一个整体。六经虽内容各异,但作为一个整体,它们承载的是中华文明对于天道等的认识,塑造着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只是近代以后,随着经学的衰落和现代学科体制的引入,经学被落实到现代诸多学科如文史哲当中。今天的经学研究其实也是从多角度、多学科展开。从中国哲学研究的角度来看,经学研究应该说是一个非常有益的补充,因为我们所面临的都是共同的经典文本、历史传统和文明传统。当然,在实际研究过程中,由于研究者所关注的问题、方法等不同,有时候可能会更加突出经学的主体性和重要性,甚至有时会有它要压倒甚至取代哲学的势头。但今天研究经学,是在分科前提下展开,这点必须承认。如何处理经学与中国哲学之间的关系,也是我们在中国哲学研究中必须认真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毕竟中国哲学学科也已有100多年历史,有成熟的学科范围和研究方法。从中国哲学史的角度来研究经学,可能还是要更加侧重经学当中一些具义理性、具哲学史或思想史意义的内容,如易学哲学、尚书学中的政治哲学、礼学思想,春秋学中的政治哲学和历史哲学等,重视经学当中能彰显中国文化特点的内容。这恐怕是中国哲学史研究中更需关注者,也是和从历史的、文献的甚至考古的角度研究经学的一个显著区别。从这个角度展开经学史与哲学史相结合的研究,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可能会更有益处,更能相互促进。

  叁

  第二个方面就是古典学的兴起。古典学近期备受关注,如果我们视野稍微放远,可能要从公元2000年前后的国学热谈起。当时的国学讨论虽然非常热烈,但最后由于某些原因,国学最终并没未被纳入学科范围,未能成为一门真正意义上的学科。然最近几年,古典学势头猛烈,广受关注,尤其是去年召开的“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标志着中国古典学成为人文学科研究当中一个较独立领域,某种程度上已具有学科意义。中国古典学因其所关注的内容,同样和中国哲学产生重合与交叉。所以,古典学是与中国哲学的研究相关甚至关联度很高的一个领域。

  至于什么是中国的古典学,以及该如何研究它,目前学界尚存诸多争论。学者们观点也各不相同。有观点认为,古典学是依照西方的历史与文明发展逻辑建立的学科:西方在近代回溯自身历史时,将古希腊和古罗马确立为古典时代,此后又通过文艺复兴来重振自身文明。而我们虽然受西方古典学影响,但不能完全照搬其历史划分,简单将西方对于历史文明的划分对应到中国历史上,虽说它确是一个参照。

  那到底什么是中国的古典时代?有人认为即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时期,这一阶段的思想文化对于中国后来的文化影响深远,是所谓“轴心时代”,这就是我们的古典时代。但也有人认为,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并不足以决定中国历史文化的走向,六经才是中国文化价值的根源,因此西周时期才应当说是中国的古典时代。另外,从对中国整个历史文化的影响来看,有学者提出,依传统经、史、子、集划分来看,中国的经学对本国历史的影响更相当于西方古希腊、古罗马对整个西方文化史的影响,所以,经学或可作为中国的古典学?

  也有人的理解范围更宽泛,如把古典文学《水浒传》《红楼梦》都算进去。如此范围太广,我认为已失去学术意义。我们究竟应以哪个时代作为中国的古典时代,中国古典学应研究哪些内容,尽管有不同争论,但我想,大多数学者的较一致看法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及两汉时期经学的建立,可相当于中国的古典时代。因诸子百家的文化源头也在六经,如《汉书·艺文志》所说,诸子是“六经之支与流裔”。

  诚然,学界对此仍观点各异,就像对如何界定“中国哲学”而言,至今仍无定论,我们对“中国古典学”的理解,在可见的未来,恐怕也难以达成唯一共识,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中国古典学展开深入和全面的研究。这个领域同样与中国哲学密切相关,甚至也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某种冲击,故,这也是中国哲学研究当中应当认真对待的一个问题。

  总而言之,在我们讨论经史传统时,从中国哲学的角度来看,立足于当下,经学、古典学是我们应去充分参考和借鉴的。从积极、正面的角度来看,我们能够形成一个良性互动,有边界但不要有界限,能够相互影响,从而进一步推动和提升中国哲学研究,不断激发相关话题,激发中国哲学对于时代问题的回应,这对于中国哲学的研究来说,应当极有裨益。

  (作者刘丰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