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政协调研柏园修缮保护情况 “史语所”主题展览将于10月开幕

2022-09-09 来源:本网原创稿

  9月6日,广东省政协副主席许瑞生带领调研组,会同省市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以及中山大学专家学者对柏园修缮保护情况进行调研。

  据悉,本次调研是省政协文化和文史委今年开展的“加强历史名人故(旧)居保护及文化遗产传承发展”重点调研课题的任务之一。在现场,调研组仔细查看了柏园的修缮进展,听取保护修缮的情况介绍。

  历史辉煌

  将成为文化寻根之旅的重要基地

  位于广州越秀区恤孤院路12号的柏园是“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以下简称“史语所”)的创办旧址,建于民国时期,建筑保存完好,具有真实性、完整性,价值突出。它是中国第一个国立考古学、历史学和语言学等现代人文学科的研究机构,在殷墟考古发掘、古文字、民俗学、方言调查、人类学、民族学等多个领域取得辉煌成绩,奠定了中国现代新学术发展的起点。“史语所”从1928年3月开始筹备,当年10月在广州柏园正式成立并开展工作,直到1929年6月迁往北平。虽在广州只有一年左右,但这栋东山小楼里曾汇聚陈寅恪、陈垣、赵元任、罗常培、李方桂、李济、董作宾等顶级学者,筹谋各项学术大计;在此间出版的《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更是首创了“集众研究”模式的先河。

  2018年2月8日,该建筑被广州市人民政府确定为广州市历史建筑。在今年7月28日公布的第十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中,柏园位列其中。

  参与调研的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刘志伟认为,“史语所”的历史意义在于开启和奠定了中国现代学术的基础,历史学、语言学、考古学、人类学等学科由此延续和发展起来。

修缮中的东山柏园。吴明宇/摄

  “‘史语所’的保护和活化利用很有现实意义,它将成为推动海峡两岸学界交流、文史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文化寻根之旅的重要基地。”省政协常委、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白洁在调研中表示。

  多方合力显成效

  将于10月完成修缮并举办主题展览

  施工现场,柏园西座一、二层部分区域已围蔽,修缮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经过清理,建筑外墙上编织纹样花砖清晰可见;东西两翼入口的爱奥尼柱式双柱组合支撑的门廊和露台原貌得以显现;室内墙面、天花的清理,地面原花阶砖恢复、破损楼梯的原状修补等工作已基本完成。

  “史语所”作为中国第一个国立考古学、历史学和语言学等现代人文学科的研究机构,对其修缮保护成为省政协委员关注的重点。今年初,省政协文史委将柏园的修缮活化保护纳入“加强历史名人故(旧)居保护及文化遗产传承发展”重点调研课题。省政协副主席许瑞生以住粤全国政协委员身份对广州东山“柏园”历史遗产保护进行自主调研,对“史语所”在广州的创办历史多方搜寻资料,完成了二万五千字的专题研究报告,提供给各级政府和文化机构参考。期间,他还多次率调研组赴柏园开展调研,现场督办“史语所”文化旧址修缮活化项目提案。陈华江、麦淑萍、杨琪、曹劲等多位省政协委员现场“支招”,为名人旧居保护和活化利用建言献策。

  在多方支持下,柏园的修缮与活化进程不断提速。今年4月18日,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收到国家文物局批示,正式启动对柏园的修缮保护工程。随后,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针对柏园开放空间完成测绘工作和部分数字信息采集工作,并建立数字化档案,制定修缮方案,指导施工队进场开展保护修缮工作。

工人对室内墙面进行清理。吴明宇/摄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柏园修缮与活化利用项目负责人蔡凌介绍,到10月22日,修缮工作将全部结束,届时,“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广州”(暂定名)主题展览将在柏园西座二层开幕,西座一层也将引进广东文旅融合创新发展项目“粤书吧”。“10月22日是‘史语所’的创办日期,我们将以展览的形式,把它的创办历程及对中国学术体系的贡献展示出来。”蔡凌对即将开幕的展览深表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