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城华丽转身!广东探索特色文旅产业赋能城市更新之路

2024-07-12 来源:本网

  当前,能够提供情绪价值的文旅产品越来越受公众青睐,越来越多的游客将脚步深入到城市的各个空间,许多地方成为主客共享、景区社区化、社区景区化的品质新空间。毫不夸张地说,城市更新正成为文旅产业布局的重要赛道!

  如何通过发掘城市优秀文旅资源,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和生活品质,更好地发挥文旅产业在城市更新中的赋能重要作用,培育城市文旅新业态?

  7月3日至5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指导,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佛山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4年文化和旅游产业赋能城市更新现场交流活动在佛山市禅城区举办。本次活动分享交流了全国各地在文旅产业赋能城市更新工作中好做法、好经验、好模式,为城市更新注入更多文旅动能,共同推动文旅产业赋能城市更新工作向更高水平发展。

  正如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李斌在交流活动现场所说,广东文旅系统在省内各地发掘出一批工业遗产活化利用、老旧城区功能重塑、主题街区特色聚集、传统空间创意驱动等方面的创新实践和优秀案例,探索出一条广东特色的文旅产业赋能城市更新之路,切实推动产业发展与城市品质“双向奔赴”。

  广东省文旅产业赋能城市更新优秀案例出炉

  活动现场,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了广东省文化和旅游产业赋能城市更新十个优秀案例。

  广州广报阡陌间、广州番禺西坊大院、深圳南头古城、深圳大鹏所城、佛山古镇、佛山美陶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东莞莞城鳒鱼洲文创园、江门赤坎华侨古镇、肇庆紫荆西堤文创街区、潮州古城等十个优秀案例之中,九个来自珠江三角洲城市,而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万亿级城市的案例就占据了七席。

参会代表在新石湾美术馆展览厅观赏作品《夏天结束了》

  本次交流活动的主办方之一的佛山市,是一座历史与现代交融、传承与创新并重的城市,在引导文化元素有机植入城市发展上有着独到优势,在推动文旅产业与城市更新“双向奔赴”上取得积极成效。

  佛山市委副书记、市长白涛介绍,佛山是全国最早探索推进“三旧”改造的城市之一,伴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加快,佛山市通过在城市更新中强化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融入特色文化要素,推动岭南天地、南风古灶等历史文化街区“旧貌换新颜”焕发新活力,创意产业园、禅桂坊等老旧工业厂房“华丽转身”成为时尚潮流打卡地,城市文化内涵和形态品质全面提升,为文旅产业赋能城市更新提供佛山样本。

岭南天地的夜市吸引了大批游客观光游览

  李斌表示,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我们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因为城市里的老建筑镌刻着光阴,老城区刻录着历史,老街区见证着成长;

  也要融入符合市场需求的艺术创意、时尚消费、网红品牌、科技体验等文旅新业态,将老建筑与新消费、旧里院与新经济、原场景与新体验充分结合,让历史和现代、古老和时尚、文旅和消费无缝对接,实现经济价值、人文品质、宜居环境、民生福祉等全面提升。

  广东特色的文旅产业赋能城市更新之路

  文旅产业发展与城市更新有着天然的历史连接,如何拓展城市文旅空间,更好推动文旅产业赋能城市更新,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一个重要课题,许多城市都作出了有益探索。东道主佛山市与广州市、潮州市的代表和与会嘉宾分享了各自坚持以“绣花”功夫推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广东特色文旅产业赋能城市更新之路。

  “能文能武”的佛山市禅城区,现在又有了“转角遇到美”的标签,佛山古镇、佛山美陶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入选优秀案例。

佛山七号陶仓,不少市民、游客体验制作陶艺作品

  佛山市禅城区委书记严冰在分享禅城文旅产业赋能城市更新经验时坦言,产业在转型升级中迎来阵痛,工业自然生长留下的城中村、旧厂房,插花一样遍布城市各处,空间不足、风貌不美、动能减弱等问题亟待破局。

  “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新挑战,我们积极探索文旅赋能城市更新的破局之路。”严冰指出,从把文化作为牵引力从外部推动“三旧”改造,到了现阶段更多考虑的是“融入”,老戏新唱,近年来,禅城通过以文塑形、以文生花、以文添韵,用文化之美展开城市新魅力。

  目前,80%的文物建筑实现了活化利用,微艺术空间达到 70 个,全区 75%以上的非工业产业园区由工业遗存改造而来,365 个主题公园中的大多数来自于这种“以旧焕新”。通过强化文旅融合,禅城以文化之“潮”唤醒城市新动力,以文化之盛带动城市新活力,完成一个传统工业城市中心的“逆袭”。

活动期间,参会代表调研佛山创意产业园

  “文旅赋能城市更新,关键的落脚点在文化。只有融入独特的文化属性,才能满足人们深层次的情感需求。在老旧物业蜕变为活力园区的进程中,我们始终把保留历史风貌、保护历史文化摆在突出位置。”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李若岚介绍,坚持“政府指导、政企合力”,在细节上下功夫、在微小处做文章,切实把历史建筑改造好、利用好。

  他介绍,此次入选优秀案例的西坊大院,在改造运营中巧妙植入农副厂、保健食品厂、人造花厂等20世纪 50至 90年代历史故事,通过“市井天际”人文景观墙,重建了“老西坊”“老市桥”“老番禺”等时代怀旧印象,打造了乡愁博览馆、文创市集大道、艺展中心、番禺非遗工艺街、护城河堤、骑楼街、文创广场、四合禅院等诸多承载着深厚历史印记的景点,让人们在漫步间感受到独特的乡愁与情怀。

  潮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沈建中则以《以“绣花功夫”匠心打造潮州古城新风貌》为题,介绍当地以绣花功夫实施古城“微更新”“微 改造”,让城市留下记忆,潮州古城已经成为拉动文旅消费的核心动力的成功经验。

  在古城活化保育中没有 进行大规模外迁居民,古老街区和丰富民俗相映生辉。潮州菜、工夫茶等融汇于日常社区生活,街区传统婚嫁喜铺、“复 古”老理发店等延续浓郁的市井烟火气,为游客呈现一个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古城。

  省外文旅赋能城市更新探索实践经验

  除了广东广州、佛山、潮州三个城市代表的经验分享,来自江西省九江市、河南省洛阳市、重庆市渝中区、四川省成都市的代表,也分享了各自文旅产业赋能城市更新的探索实践经验。

  江西省九江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四级调研员凤维国介绍,九江注重深挖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名片亮度,依托庐山、长江、鄱阳湖与浔阳古城,系统展现“山、江、湖、城”魅力。在此基础上,九江着力开发精致产品,丰富城市体验广度。同时,九江还致力推动产业融合。

  河南省洛阳市近年来以新文旅体验频频出圈。河南省洛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楠介绍,洛阳坚持“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的新文旅理念以创意引领、场景赋能、改造提升,推动城市再造和效能提升。把文旅商综合体、消费集聚区、旅游休闲街区建设等与城市微改造、精提升相结合,融入沉浸式新场景,提升城市竞争力。

  重庆市渝中区文旅委党委委员、副主任李佳介绍,渝中区抢抓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机遇,深挖山水人文底蕴,以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繁荣发展赋能城市更新,先后推出十八梯、解放碑朝天门绿色金融大道、戴家巷、山城巷、一厂、贰厂“一梯一道两巷两厂”等典型案例。

  其中戴家巷城市更新项目获评2023年中国人居环境奖。在城市更新上,力求解决中心城区产业空间不足、居住环境老化等问题,以文旅赋能串点成线连片打造城市文旅客厅。

  四川省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文旅产业处处长冉丽介绍,在实践中,突出政策规划引领,成都形成了“市—区—更新单元”三级更新规划体系和更新要素指引,采用“片区系统化推进+点状项目探索”相结合的方式,明确了以“文化为主题,以旅游为核心,以商业为载体”的发展路径。

活动期间,参会代表调研佛山市的和光美术馆

  企业大咖的一线实践和建议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化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改变着居民和游客的体验方式。如何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不断加大高品质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呢?

  来自全国各地文旅领域的企业代表,也在现场分享了各自的一线实践经验,共同探寻更具前瞻性、创新性、融合性的文旅产业赋能城市更新道路。

  专注于旅游、演艺等文化项目策划落地的山地(北京)商业管理有限公司,以“文娱IP+空间+运营”的“ISO”模式,在全国各地具有丰富的文旅产业发展经验。该公司创始人兼CEO熊丽群表示,“文旅产业和城市更新,二者可融为一体。”城市更新和文旅景区发展都需要优质的文娱或文创IP内容进行赋能,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通过剖析近年来全国各地文旅现象,时代文旅董事长熊晓杰认为,“重要的是城市品牌的更新。”为此,他总结了一条公式:“战略+娱乐化营销+组织媒体化=城市品牌出圈。”他主张,文旅产业赋能城市更新,不仅是要在建筑、硬件上的更新,更重要的是城市品牌营销的更新。

  他表示,当前城市和街区成为了旅游最核心的吸引物,在这样的风潮下,“没有著名的景区、古迹、乐园的城市,也可以出圈。”

  瑞安新天地总监、佛山岭南天地总经理陈纯则介绍了佛山岭南天地发展的经验。她表示,岭南天地过去十多年秉承“修旧如旧,新老并存”的原则,坚持长期主义,如今已经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内文商旅融合的重要名片之一。此外,商圈亦积极挖掘在地文化,引入了剪纸、醒狮、本地品牌书店等进驻,为本地原创品牌提供具有竞争力的成长空间。

  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债券融资总部执行总经理余俊琴则建议,用好资本市场力量推动文旅赋能城市更新。各地可重组设立文旅企业,从而让银行及资本市场针对文旅企业新增授信。文旅配套类城市更新项目可推动证券化发展,以募集资金。同时,可引入专业资产运营机构,通过高效运营提高存量资产价值以及投资价值。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