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竞技如何与历史文化深度交融,碰撞出生机勃勃的时代精神?
10月8日,“柏园讲席——南粤古驿道上的考古新发现”公益文化活动在东山新河浦举行。本次活动由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广东省古迹保护协会、广东省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志愿者协会、广东省文物保护基金会共同举办。
观众参观展览
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的群众赛事里,广东健儿勇夺定向项目中的男子、女子定向接力赛金牌,展现了广东在这一体育赛事领域的实力。
广东队选手李卓业(中)、唐建达(左)、唐潇
广东队选手郑嘉怡(中)、叶琦(左)、陈淑娜
据悉,十五运定向赛事的金牌获得者李卓业、郑嘉怡是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近十年的资深选手。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自2016年鸣锣,是同年广东省系统性开展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以来重点树立起的一项品牌体育赛事。大赛以户外运动为着力点,依托古驿道及沿线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通过体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形式,为古驿道引入丰沛的活力,也为驿道沿线的村镇注入经济文化发展的动能。
截至2025年8月,大赛已经举办了130余场次,不仅有众多国内外专业运动员积极参与,也有大量喜爱户外运动的市民公众前来体验,他们在古道和古村中定向寻踪,用脚步感受历史与自然,在户外运动中强健体魄、收获快乐。这一赛事以独特的魅力日益形成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力,不仅是对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响应,也是以体育撬动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保护、助力乡村振兴的广东实践。
李卓业与郑嘉怡两位运动员各自参与过20余场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见证并陪伴着这一赛事的成长。他们在乡野间挥洒汗水、打磨实力,古道上的奔跑,既是对体能和技术的挑战,也是对历史文化认知的深入,古驿道定向大赛便以这样特有的历史文化与体育精神的双重滋养,助力选手在全运会的殿堂上夺得桂冠。
南粤古驿道纵横岭南大地,千年以来,是历史文化融合的史书,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脉络,古道遗珍记录着岭南文明的进程。当跑者用不歇的脚步跑出古驿道的时代精神,文物考古工作者也在孜孜不倦地唤醒掩埋于地下的历史。
东莞迎恩门城墙遗址
今年,东莞迎恩门城墙遗址的考古发掘备受关注,本次活动中,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张潇博士以“粤海门户,东南海警——东莞迎恩门城墙遗址的考古发现与认识”为题,与现场观众分享这一南粤古驿道重要发现。
观众听取讲座
迎恩门城墙遗址的发现是岭南地区城市考古的重要收获。遗址内各类遗迹和遗物生动还原了东莞宋代至今的生活场景,清晰展现了东莞近千年的文化积淀和历史底蕴。出土的众多窑口瓷器,深刻地反映了东莞是宋代至明清时期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内外贸易的重要中转站和集散地,是东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实物见证。明清城墙的发现则实证东莞作为“粤海第一门户”在明清军事海防体系的重要地位。
张潇博士的分享引发了观众的浓厚兴趣,很多观众也表示,期待随着研究、保护和利用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它能在不久的未来作为古驿道整体价值体系的重要一环亮相于公众的生活。
观众参观展厅
分享结束后,现场观众受邀参观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文物标本展厅及柏园西座二层“此虽旧域 其命维新——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广州”的主题展览。
来源: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