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湛江该怎么做?

2023-11-09 来源:本网

  11月2日至3日,广东省政协常委、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黄斌率省政协第二视察团赴湛江开展“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专题视察。

  本次视察是省政协今年5个专题视察之一,旨在加强地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发展,挖掘传统农业价值,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更为广泛和深厚的助力。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强农耕文化传承保护,推进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农业文化遗产是指人类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创造并传承的独特农业生产系统。农耕文明孕育形成并传承至今的农业文化遗产,在保障供给、保护生态、传承文化、就业增收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南方+ 林露 拍摄

湛江干鱼非遗馆 林露 摄

  此次视察,省政协视察团先后前往荣辉南珠文化馆、鹤地水库、遂溪县河头镇和湛江干鱼非遗馆,了解湛江农耕文化资源,挖掘潜在农业文化遗产申报对象,查找湛江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就完善政策、建立健全制度机制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鹤地水库。吴东俊 摄

鹤地水库。吴东俊 摄

  视察期间,视察团与湛江市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分管负责人进行座谈,听取湛江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情况。

  湛江市委农办常务副主任、党组副书记、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林红明介绍,此前,湛江已从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渔业及其复合系统等农业生产系统着手,摸清全市农耕文化底数、类型、数量、分布、特色、价值等情况。

 遂溪甘蔗。陈文 摄

遂溪甘蔗。陈文 摄

  经摸查,全市初步梳理出如下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分别是雷州东西洋农耕系统、廉江荔枝种植系统、湛江干鱼制作技艺系统、太平蒲草种植制品系统、麻章田艾籺制作技艺系统、遂溪甘蔗种植-古法红糖技艺系统、黄坡蒜头种植制作技艺系统、坡头腊味技艺系统。

  目前,湛江着力推进全市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现代化建设融合发展,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农耕文化保护、乡村振兴示范创建相结合,进一步挖掘其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价值。

雷州东西洋。 郭龙碧 摄

雷州东西洋。 郭龙碧 摄

  以雷州市“红蕴蒲乡,逐梦腾飞”乡村振兴示范带为例。该示范带围绕连结8镇共28万亩的连片良田——雷州东西洋沿线开发打造。雷州东西洋田经历石器农具、青铜器农具、铁器农具和机械化耕作,素有“粤西粮仓”之称,至今仍发挥着较强的生产和生态功能。该示范带集成高产优质品种、高效增产技术、适宜农机装备等关键要素,整合行政、科研等资源,在东西洋创建一批集中连片、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吨粮田”“吨谷田”。

视察团视察。林露 摄

视察团视察。林露 摄

  针对湛江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面临的困难,包括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和挖掘保护力度有待加强、资金经费保障不足等,视察团认为,下一步,湛江应找到区域独特的农业文化遗产优势。

  省政协委员、广东广播电视台广播融媒体中心(新闻广播频率)首席播音员唐琳认为,要强化业态融合、助力经济发展,通过沉浸式体验、提升参与感、加强传承意识、创新传播方式来提升农业文化遗产的影响力。

  在省政协委员、省期刊协会副会长、省社科联学术研究杂志社副主编郭秀文看来,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自说自话,要跟市场、日常生活和年轻人的潮流进行融合,实现双向互动。

  “湛江要找准主攻方向,提升遗产的文化价值、文化内涵,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生产实践,规划、引导、扶持、搭建好平台。”省政协委员、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杨建伟提出建议。

  黄斌在总结讲话中表示,要把传承农耕文明、加强农业重要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作为实施“百千万工程”、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来实施,强化遗产的文化载体功能,使农业重要文化遗产成为中华文化传播传承的有效载体。

  来源: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