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博物馆热”兴起 让文物活起来蔚然成势

2021-01-05 来源:本网原创稿

  记者从国家文物局获悉,“十三五”时期,文物系统紧紧围绕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7项主要任务6大重点工程28项重大项目17个定量指标基本完成,文物事业呈现蓬勃发展的生动局面。
  据悉,“十三五”始末对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4296家增长至5058家,增长率17.7%;文物藏品由4139.19万件/套增长至5127.38万件/套,增长率23.9%;博物馆备案数量由4692家增长至5535家,增长率17.9%;免费开放博物馆由4013家增长至4929家,增长率22.8%;非国有博物馆数量由1090家增长至1710家,增长率56.9%;博物馆陈列展览数由21154个增长至28701个,增长率35.7%;博物馆参观人数增长至12.27亿人次;未成年人参观博物馆人次由2.19亿人次增长至2.87亿人次,增长率31.1%;文物机构数由8676个增长至10562个,增长率21.7%;文物行业从业人员由14.6万人增长至16.23万人,增长率11.1%;文物事业费由323.04亿增长至486.98亿,增长率50.7%。
  文物保护力度持续加大
  一方面,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状况得到改善。国务院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6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505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万余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万余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达135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31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487个,中国传统村落达6819个。第一至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率100%。组织实施曲阜孔府孔庙孔林、武当山建筑群等一批重要文物保护项目,布达拉宫等边疆民族地区重要文物保护工程,四川、重庆等一批石窟寺保护工程。大型线性遗产得到系统性保护,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和黄河文化遗产廊道建设扎实推进,《长城保护总体规划》《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编制出台。积极推动工业遗产保护,重点支持中东铁路建筑群、山东青岛啤酒厂早期建筑群、重庆抗战兵器工业旧址群等一大批重要工业遗产保护展示。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与保护管理稳步推进,左江花山岩画、“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5项,与意大利并列世界第一;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监测体系不断完善,大运河保护管理荣获国际优秀案例。
  另一方面,文物考古成果丰硕。4260项考古发掘项目有序开展,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持续实施,重大成果定期发布,河南二里头、陕西石峁等一批重要遗址实证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海昏侯墓、江口沉银、致远舰等考古发现备受关注,“夏文化研究”“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以及新疆考古、西藏考古等取得明显进展。更名组建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加强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实施南海、黄海、渤海及内水重点区域水下文化遗产调查,在西沙北礁海域完成首次深海考古尝试;“南海I号”沉船考古发掘出土文物总数超18万件(套);“致远舰”“经远舰”“定远舰”等三艘北洋水师战舰水下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海基地建成使用,南海基地开工建设。
  同时,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成效显著。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国家文物局成立革命文物司,全国15家省级文物行政部门成立革命文物处。核定全国革命文物名录33315处。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先后公布两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确定片区37个,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68个市(地州)1433县(区市)。组织实施革命文物保护项目200余项,编制完成《长征文化线路保护总体规划》,长征文物中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全部实现对外开放,长征文物的总体对外开放率超过50%。加大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革命旧址、延安革命旧址群等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力度,建立川陕、陕甘、鄂豫皖、东北抗日联军片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合作机制。
  可移动文物保护状况得到好转。建成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库,推进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标准化建设,组织编制博物馆文物预防保护装备、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检测、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系列标准。馆藏文物保存环境不断改善,完成6.2万件/套馆藏珍贵保护修复工作。针对100余家博物馆开展预防性保护,博物馆库房和柜架囊匣等保存条件得到改善,一些濒危的珍贵文物受损趋势得到缓解,有效降低了腐蚀损失速率。
  博物馆发展质量全面提升
  博物馆建设布局进一步优化。截至2019年底,2019年全国备案博物馆5535家、较2015年增长18%,其中非国有博物馆1710家,占比从23.7%上升到30.9%,免费开放博物馆4929家,比例从85.5%上升到89.1%;全国76%的县市区建有博物馆,每25万人拥有1家博物馆,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数量达1224家,行业博物馆近800家。二里头遗址博物馆、香山革命纪念馆、国家海洋博物馆等建成开放,首都博物馆、上海博物馆、西藏博物馆等改扩建加速,一批专题博物馆、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和工业遗产博物馆建成,市县博物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博物馆建设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边疆地区博物馆建设工程持续推进。
  观众参观“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
  博物馆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国务院施行《博物馆条例》,国家文物局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的意见》,制定发布《全国博物馆定级评估办法》《博物馆定级评估标准》,开展第三、第四批全国博物馆定级评估工作。1051家博物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吸纳社会力量参与运行和监督,博物馆及可移动文物管理“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制度初步形成。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制订《博物馆藏品征集规程》,建立全国可移动文物藏品信息备案系统,大批反映现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见证物入藏博物馆。
  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显著提升。2019年全国博物馆举办展览2.87万个、教育活动33.46万场,接待观众12.27亿人次,博物馆里过年节成为新时尚;博物馆与学校教育资源深入融合,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每年超过2.8亿人次未成年人走进博物馆,占观众总数20%以上,203家博物馆纳入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国家文物局遴选推介百余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成功举办“5·18国际博物馆日”主场活动、全国博物馆十大阵列展览精品推介、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博物馆热”渐成大势。
  让文物活起来蔚然成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潜力进一步释放。“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成果丰硕,121个示范项目实施、近千家单位参与,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性、带动性和影响力的融合型文化产品和品牌。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快速发展,开放3500家博物馆数字地图开放,公开346万件可移动文物数据信息,全国馆藏文物数据总量超过140TB,多地建立省域博物馆在线展示平台。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水平不断提升,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原文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文物局《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92家试点单位率先突破。文物跨界融合发展优势明显,国家文物局印发《博物馆馆藏资源著作权、商标权和品牌授权操作指引》,与中国移动、腾讯、百度、网易等开展战略合作,助推“文物+旅游”“文物+教育”“文物+传媒”“文物+智造”等跨界融合发展新业态。
  文物事业不断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建设考古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有力保障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冬奥会场馆建设等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示范项目、乡村遗产酒店示范项目和拯救老屋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发布《文物建筑开放导则》《文物建筑开放利用案例指南》,首批51个村落保护利用工程项目基本完成,第二批100个村落整体保护利用项目正在推进实施,推介安徽西递村、云南沙溪古镇等40余处文物建筑开放优秀案例,支持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开展传统村落“拯救老屋”行动,浙江省松阳县列为国家文物局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试验区。36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年接待游客3460万人次,各世界文化遗产地年接待游客超3亿人次。援藏援疆文物保护重点项目全面推进,文物领域定点扶贫和对口支援力度持续加大,文物工作助力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成效显现;2019年全国红色旅游人数7亿人次、旅游收入4800亿元,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革命旧址保护利用工程三年累计安排资金10.5亿元,助力54个县脱贫攻坚;国家文物局定点扶贫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脱贫摘帽,太昊陵、平粮台遗址等文物景区“提档升级”,年旅游综合收入58.7亿元、同比增长3%。
  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计划大力推进,建成国家文物局新闻宣传全媒体采编管理系统;联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打造文物新闻宣传热点,有效提升文物影响力传播力;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传播活动形式创新,《如果国宝会说话》《国家宝藏》等传播品牌深入人心。
  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取得突破性进展。流失文物追索返还部际协调机制正式建立,国家文物局成立文物返还办公室,英国、美国、意大利、日本、埃及等国共计向我国返还1300余件(套)中国流失文物;在习近平主席、意大利总理孔特亲自见证下,意大利政府向我返还796件文物艺术品;促成山西榆次县邓峪石塔塔身回归故里、西周青铜虎鎣从英国回归、美国向我返还361件(套)文物艺术品、曾伯克父青铜组器(8件)从日本追索回国、马首铜像回归并划拨入藏圆明园、英国警方返还走私68件文物等;成功举办《归来》、《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百年梦圆——圆明园马首铜像回归展》等系列展览,“马首铜像划拨入藏圆明园”话题阅读量超20亿人次,文物追索返还成为社会关注焦点,激发全民爱国热情。

  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