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煎堆名“煎䭔”,为球形,是宫廷贡品。而在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却有一种扁圆形的煎堆,因首创于九江镇,得名九江煎堆。
相传,清光绪末年,九江人邹便南觉得又硬又圆的煎堆不好入口,就把煎堆的圆球状改为扁圆状,同时加入爆谷、花生制成的馅料,令其更加容易食用。通过改良配方工艺,煎堆更加香酥可口,受到乡亲四邻的喜爱。其后,他不断改进工艺及创新品种,创制出九江酥皮大煎堆。
20世纪30年代初期,九江煎堆行销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和美洲等地,与九江双蒸、九江鱼花被誉为“九江三件宝”。
九江煎堆(南海区地方志办提供)
九江煎堆由糯米粉、冰片糖、花生仁、爆米花、白芝麻、桔饼等原料制成,工艺繁杂。
首先将糯米在铁锅内
以高温爆为米花,
加上碎花生仁混合,
混入黄糖糖浆,
拌匀为馅料。
然后把糯米粉加水搓成面团,
将面团放入黄糖水内煮熟,
取出冷却,即成面料。
最后将面料按规格碾成面皮,
取馅料包裹成团,
面皮蘸芝麻,
放入花生油炸至扁圆状,
呈金黄色后脱油即可。
1986年,九江煎堆被编入我国第一部介绍中国土特产的大型辞典《中国土特名产辞典》。2011年,九江煎堆制作技艺被列入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方志广东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