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桂城
历史上的“西关”是指广州城西门外的地区,即今天荔湾区辖内大部分地域,荔湾区之名亦由当年西关的著名风景区“荔枝湾”演化而来,古人竹枝词所唱“一湾春水绿,两岸荔枝红”,记录了当时荔枝湾的景况。
明清以降,岭南文化逐渐形成与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等相媲美的地区文化体系,而岭南文化因应各地地理条件和历史进程发展的不同,形成了一些更小地区的民系文化,如广府文化、潮汕文化、海南文化、客家文化等。西关文化则是广府文化的一个支系,它的形成可以上溯至古城产生之时。隋唐西关一带已逐渐形成街道,至明末清初,西关发展为繁华的商贸中心,西关文化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变化中也相应形成了自身的文化特点和风格,成为岭南文化和广府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岭南文化的缩影和典型代表。西关文化内容上包括人文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旅游文化、报刊文化、宗教文化、鉴藏文化等在内的区域文化体系,特别是作为建筑文化主要体现的载体——西关大屋。从其发展中可以更为具体地印证西关文化的发展,管中窥豹,本文想从西关大屋这一角度,对西关文化的发展略作阐述。
一、西关大屋的定义
西关大屋的称谓,应该是群众在长时间的生活中逐渐口口相传而成的。时间估计从清末开始,其时,西关一带的民居从平面布局、立体构筑和室内的细部装饰设计,都有大略相同的模式和独特的地方风格,其中大户人家居住的,俗称“古老大屋”。据史载,清末西关一带已成为广州市繁荣的商业经济中心,而且毗邻泮塘城郊,河汊纵横,荔岸荷塘,享自然风光环境之美,因而商贾富户、名伶、仕宦人家多喜欢在此经营住宅,所以古老大屋以西关为最多,并形成建筑群,渐次口口相称为“西关大屋”。
狭义的“西关大屋”应当指以清末古老大屋为代表的西关大屋,平面呈纵长方形,砖木结构,坡屋顶,层数有一层或两层,典型的平面为“三边过”也叫“三开间”,正中为“正间”,两侧为“书偏”,一般面宽20米左右,进深40米左右,有的书偏以小巷与邻屋相隔,此巷称“青云巷”。
更为精美的有“五边过”,即五开间,屋后还带有花园和楼台亭榭,有的还建有戏台,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西关过去比较著名的大屋有梁资政第、李探花第等,但今天已基本无存。现定为市级保护文物单位的泰华楼,是李探花第的书轩,从中约略可想见旧日大屋的规模。
广义的“西关大屋”,应包括民初或稍后的仿古式大屋,有砖木结构,也有混合结构,坡屋顶或平屋顶,层数多是二至三层。此外,亦应包括双开间的民屋以及一些糅合了西洋建筑韵味的民居。
二、西关大屋的形态
西关大屋是近百年南方建筑的一个典型,适应亚热带温湿气候,在建筑布局、建筑工艺、装修工艺上都有浓郁的地方建筑特点。
首先,西关大屋平面布局多为矩形,糅合了广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带“传统民居”三间两廊式的基础及吸收了苏州等地大宅厅堂、花园布局演变而成。以主屋(正间)为中轴线,两侧布置为对称的二偏间,平面成“三开间”,俗称三边过,有的再扩展为“五开间”(五边过),也有的只有一正一偏的。大屋以一个金字架屋顶为“一进”,房屋深度一般为“二至三进”,前面书厅房,后面是庭院,中间是主要厅堂。
其次,正门立面典型,是由青砖石脚、脚门趟栊、黑漆大门、正间缩藏出回字门口组成。建筑工艺精细,墙体一般用细绿青砖、白色花岗石脚和讲究的石门洞。特别是被工匠师称为“三件头”的脚门、趟栊、大门独具风格。脚门大约高1.7米,两折对开,门上部雕通花图案,造工不俗,即使关上门,主人仍可从门内看清来客。木趟栊是由5-6厘米直径圆木条横排组成的木栅,开和关都是水平移动,关上趟栊也不影响通风透凉。大门厚重,一般有5厘米左右,有的甚至为整一块木板做成,一般用杉木,富者则用东京木和坤甸。青砖石脚、漆黑的脚门、趟栊和大门,简朴庄重,和谐古雅,颇具岭南特色。
三、西关大屋的产生发展和对西关民居的影响
西关大屋的产生有社会的、自然的、传统的原因。
首先,清代广州的商业经济中心逐步从原来城南濠泮街一带向西关方向迁移,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在广州设立海关始至清末,西关已成了全市非常繁荣的中外贸易中心。
其次,西关毗邻泮塘,环境优美,故商贾多喜欢在此营建西关大屋,以利于其经商、居住、享乐,逐渐成为一种时尚。
再次,西关大屋以中轴为中心,左右对称及厅房布置层次分明的结构,适应了广州人传统的宗族、家族、长幼尊卑的观念。
西关大屋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把我国传统的合院式布局,作了一种适合当地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气候的改革,创造出一种平面布局紧凑、空间间架设计巧妙、带楼层的密集式的城市居屋类型,其后极大地影响了民国以后广州大量建造的竹筒式民房和骑楼式的店铺。
竹筒式的民房又叫竹筒屋,因其以天井间隔房间(犹如一节节竹筒,故称),尽管没有三边过或五边过的气势,但大多数保留了门口的“三大件”,平面布局与西关大屋基本类同,只是规模缩小,内部的间架简化。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我国相当一部分知识青年出洋留学,西关大屋也在建筑的设计和架构上有了相应的发展。这种发展,是那个时候的一种特定的环境下出现的,即既是传统的,又体现了向西洋建筑的学习;既是西洋化的,又体现了一班出身于传统中国宗族家庭的留洋青年,对传统房屋形式的继承和眷恋。这样的西关大屋主要表现为:
保留正门“三大件”及内部大致架构的基础上,增设了颇具洋味的阳台,在房屋的装饰细部上也增设了西洋味的石刻窗框、窗棂、洋式模线等,而且立面格局也有了较多的变化,特别是多向二至三层发展,不囿于中间正、两边偏的格局,有时会是两边正立面,中间一座走梯相连两边等形式。
更进一步,有的大屋发展成洋味十足,带有西式的庭院、小洋亭、罗马柱、螺旋式走梯、铁窗花等,但庭园内仍设置中式的水池和湖石,从中仍透露出传统的气息。
四、从西关大屋看西关文化
西关大屋的发展,与西关文化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西关大屋从其雏形发展成经典,又发展为糅合西洋风格的小洋房,以后发展成为现代特色的居屋,正体现了近代西关在建筑文化上吸收西洋建筑优点的发展脉络。而这一脉络,也正体现了西关文化在近代发展的一些特点。
1.从西关大屋的建筑特点看西关文化的特点
西关文化是商贸文化,商业性特别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与商贸发展相适应的特点,即实用性、享乐性、开放性和兼容性,而西关大屋的发展,也很好地体现了西关文化的这种特点。西关大屋的石脚是因为适应了南方的潮湿天气,有防潮和美观的作用。正门的“三大件”,除了防盗,通风作用也十分明显,大屋内的厅房格局布置严谨,主要厅堂一般都是单层,且比较高,卧室一般分为两层,层高较矮,根据不同的使用功能,以灵活的设计手法处理,既经济,又注重使用效果与艺术效果的和谐统一。此外走廊、青云巷都有通风隔热、走火通路的作用,这都体现其实用性;西关大屋越发展越美观,体现了其主人营造优良生活环境的享受性;西关大屋颇具西洋味的发展,既柔和又自然地把西洋的建筑优点结合到西关大屋的整体结构布局中,给人们的观感是协调和统一的,则体现了其开放性和兼容性。
2.从西关大屋的发展看西关文化的发展
西关文化的发展是循着几个阶段不断地丰富、不断地完善的。宋元以前是农业文化时期,当时西关泮塘一带河汊纵横,土地肥沃,成为农业发展的地方。宋代《舆地纪胜》说:“在郡治六里,名泮塘,有桃、梅、莲、菱之属。”西关的农业发展,以蔬果为主,以提供广州城居民的食用,“泮塘五秀”一时盛名。宋元之后是工商业文化萌芽时期,此时期西关一带由于居民相聚日夥,且其中富户商贾不少,故逐渐兴起了手工业、商业。西关北部地区曾出土有宋代窑址和废瓷堆积多处,可见当时商业的兴旺,而工商业的兴起,必定引起了工商业文化的萌芽。明代是西关商贸文化发展时期,此时商贸文化的兴盛主要标志是建立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的怀远驿,这说明西关的商贸已开始敞开了国门,面向西夷。据《殊域周咨录》及《海防辑要》记载,16世纪,广州已设有“十三行”,并立有官商牙人制度,证明西关不但成为繁荣的商业市区,而且对外商务发达。清代是西关文化发展的国际化时期,经历了宋、元、明、清的西关地区,成为广州城的重点商贸区。这个时期工商业有很大发展,与各国的商贸来往行业达20多种,朝廷设官商营利。屈大均诗:“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是当时的写照。清初西关丝织业兴盛,现存的锦纶会馆,是当时丝织工人的行会会址。据史载,全盛时工人有4万多人,可以想见西关文化也与之相适应得以较大的发展,并且与西方文化的交融出现融洽的兼容现象。民国时期是西关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时期,城区马路扩建,骑楼式的商业建筑建立,两层西关大屋和洋房也多是这个时期建起的。此时期,由于陈济棠治下新工业区的兴建,以及与外国的各类文化交往,西关文化已向现代化方向迈进。而从西关大屋的发展历史看,虽然时间不及西关文化发展历史长,但也是循着传统——洋化——现代化的规律发展的。
3.从西关大屋在西关民居中的地位看西关文化在岭南文化中的地位
从西关大屋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尽管西关大屋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产生变化,但其基本形态即狭义的西关大屋形态始终占着主导的重要的地位,无论是从大量的西关旧民居及融合了西洋风格的私宅,都可以明显地看到西关大屋的结构主体对其的影响。这也恰恰让人们看到正如西关文化一样,无论怎样发展,始终以其重要的地位在岭南文化中独树一帜,西关文化以其西关大屋、粤剧、饮食、服饰,体现广府文化的正宗,而广府文化在岭南文化中占有了主导地位。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关闭了漳州、宁波、云台三关,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唯一口岸。当时外国人是不允许进城的,洋人的贸易经济活动只能局限于西关,西关成为东方文化向西方文化学习的窗口。西关文化在近百年的发展中,在科学技术如造船、无线电方面,在西医,如创办西医教育及西医医疗方面以及新闻文化方面,使其在岭南文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西关文化内涵中体现的继承性、传统性,以及享乐性、求新性,在其所包含的社会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等领域中都强烈地表示和表露出来。
综上所述,我们从西关大屋的发展脉络中,至少可以领悟到西关文化,正是循着传统的继承——接受新生事物——传统的发展的规律发展的,这正是本文不惮浅陋提出的与方家商榷的观点。
来源:《岭南文史》杂志,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专员徐南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