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岭南理学第一村

2020-11-11 来源:本网原创稿

胡 鸿

  “青砖小瓦马头墙,灌木回廊绣阁藏。梦里水乡芳绿野,玉谪伯虎慰苏杭。”村前郁郁葱葱的百年大榕树,静默地守望着广场古朴的方型石井;碧波荡漾的池塘里,倒影着一座座青砖黛瓦、古朴典雅的古建筑……雕梁花窗,流檐翘角,无处不在诠释着古村落昔日的尊贵与繁华。这就是被专家确定为“理学古村,云山水乡”的云浮市云城区腰古镇水东村古民居建筑群。据专家考证,规模如此之大和保存得如此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全省也并多见。为此,水东村被评为广东省首批27条古村落之一。当我们走近水东村,看到那规模宏大,九曲回廊,气势壮观的古建筑群时,真是令人惊奇,非常震撼。
  村落,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保留着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每个人的家园故土和精神归宿。而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主要载体。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业的兴起,古村落犹如散落民间的串串珍宝,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浮出水面。据该村《程氏族谱》记载,水东村始建于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程氏先祖是开辟了“洛学”和“程朱理学”的北宋理学家“二程夫子”之一的程颢,程氏一族最早居于安徽,尔后迁于河南,至程颢嫡孙时,为避战乱又从河南迁至岭南珠玑,称为岭南一世,辗转延至程氏岭南八世程绍明,于新兴江畔建村繁衍生息,至今已传至23代,分别以“序伦”“笃庆”“聚顺”为堂号。水东村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纯朴的民风,都充分体现出程氏家族独特的理学精神,宛如陶渊明笔下的桃源。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山大学教授黄伟宗称其为“岭南理学第一村”。
  古民居、古村落、古建筑,有的因风景秀美成名,有的因文脉深厚折桂,有的因经济发达问鼎。水东村因独特的程朱理学而闻名于世。当我们走进水东村,一座保存完好,号称“宗祠大哥大”的古建筑让人刮目相看。“眼界忽惊新远近园林谢草江花同献秀,胸怀须放阔古今宇宙寒潮苏海尽朝宗”“理学文章留万古,光风霁月祝千秋”,这是程氏大宗祠的对联。程氏大宗祠始建于清朝乾隆十七年(1752年),坐东北向西南,为青砖瓦木结构,是水东村最大的祖祠;马头型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青砖红砂岩石脚;祠前砌三级台阶,两侧设抱鼓石;宗祠的木雕、石雕装饰丰富精美,梁架上雕精致的缠枝花卉。大宗祠前一对小石兽憨态可掬,仿佛跃跃欲动,要跳入来客怀中,精湛的雕塑技艺让人惊叹。进入里面参观,大家立即被宗祠天井右侧一株苍劲挺拔,枝繁叶茂的罗汉松所吸引。据程村长介绍,这棵罗汉松已有300多岁了。相传这株罗汉松是外国引进的,乡亲们都觉得它特别珍贵,曾有人欲出百万元买走,却被村里人一致否决,都说这是祖宗留下来的镇祠之宝。
  青砖黛瓦年更替,楹联依旧笑春风。水东村目前保存着明清建筑 588 座,其中有明朝所建庙宇 1间(明徵庙),明朝所建祖祠3座,民居163间;清代建筑祖祠6座,民居 421 间,均为砖木结构。马头墙与镬耳墙并驾,屋檐与翘角齐飞,历经几百年风雨飘摇,仍然保存完好。除了程氏大宗祠的楹联外,还有寿庵祠的“渊源同洛水,理学配尼山”;普泉祠的“文章华国,理学传家”;涵斋公祠的“春风道貌,理学家声”,充分体现出程氏家族独特的理学文化意蕴。
  谈起水东村的历史,程村长娓娓而谈,如数家珍;说起程氏祖先的光辉业绩,程村长如春风满面,非常自豪。徜徉在水东600多年历史长河中,常常令人叹为观止。程朱理学,为宋明理学的一派,简称为理学,是我国宋朝后由程颢、程颐、朱熹等人发展出来的儒家流派。水东村明清古建筑群依山傍江,村前有一口用条石砌沿的椭圆形大池塘,四周一片葱绿。水东村开村先祖当时选中此地建村,承袭了其中原先祖的建筑思想,因徽派建筑素有“无山无水不成居”之说,十分注重环境的山水灵气,而当时新兴江的河道把水东村所在地包围起来,此地就像是漂浮在水上的一朵“莲花”,所以程氏先祖认为这块是风水上佳的“莲花地”。 虽然古民居座向各不相同,但是却不失规矩。从村口望去,屋檐翘角和古宅隐约可见,显得错落有致,一看就知道是经过严格规划、按传统要求统一修建。后来,程氏村民无论是哪个年代哪个家庭建屋,都依照祖宗定下的标准和要求修建,谁家也没越雷池一步。
  据专家考证,水东村的建筑风格融入了“五个合一”的多元文化内涵。“天人合一”:村内以寿庵祠为中心,按“八卦”和“风水”的理念布局,建筑与周围的山、水相映成趣,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特点。“理佛合一”:村中程氏村民是理学家程颢的后裔,传统文化流传至今,由于邻近新兴,受六祖禅宗文化的影响,一些与佛学息息相关的内容也随处可见。“粤皖合一”:建筑的核心元素是徽派,但是外墙糅合了广府建筑特征,带给了水东村建筑领域丰富的生命力。“耕读合一”:村民受程朱理学的熏陶,既重农业生产,又注重文化修养,历代出现了多位文、武举人。“根枝合一”:在只有一个姓氏的村中有9座宗祠,这是十分罕见的,但村民并未因族人建各自分房宗祠而影响家族的情结,600多年来彼此和谐相处。
  除了建筑风格,水东村保存完好的民俗文化也充分展示了程朱理学的传承与发展。如正月初八的阿公巡游祈福新春活动、五月初五的龙舟竞渡庆端午活动,以及二月初二的欢天喜地抢花炮活动等传统重要民俗文化,仍然沿袭至今。特别是每年年初的水东抢花炮民俗活动,更是远近闻名,成为了附近十里八乡一年一度民间文化的盛会。当我们提起此事,程村长忍不住津津有味地向我们详细讲述了水东抢花炮的趣事。
  二月初二,龙抬头。这一天,各种冬眠动物开始苏醒四处活动,是被喻为万物复苏,生生不息的好日子。
  水东村会在这天举行花炮节——村里在过去一年里新婚生子的人家,都会在这个节日里燃点一个花炮,新婚的点“新郎炮”,生子的点“添丁炮”,是一个庆祝人丁兴旺、家族繁荣的节日。
  一般当日下午四时左右,村中族人男女老少、亲戚朋友、远方客人齐集在各个祠堂的地坪前,放炮的主家在土地神位前奉上一份大小不拘的利是和各种供品,然后烧香礼拜,祈求神灵的保佑。吉时一到,村中 9 所宗祠前同步燃起了爆竹,八音齐奏,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烧完爆竹后,点炮手就会依次点燃花炮,点炮顺序依照各放炮主家去年新婚或男丁出生的先后顺序排列。
  花炮由竹和纸扎制而成,呈六角形,每个“炮”的中间为炮筒,筒内放有特制的爆竹,这种爆竹内有一支系有红布条的小竹,叫做“炮头”。随着炮筒内“炮头”的升降起落,围观的人们会一拥而上,奋力拼抢,谓之“执炮”。
  捡到“炮头”者不仅寓意得到了新一年的好彩头好运气,还可以获得点炮主家准备的礼物,礼物除了传统的大红包外,还有红米酒一对、茶叶、香烟一条、三鸟(鸡鸭鹅)之一等。烧“添丁炮”仪式结束后,放炮的主家会在宗祠大摆筵席,宴请亲朋好友,以示庆贺。晚上还会在宗祠前燃放烟花作为庆贺,一直持续到深夜……
  这个发源于北方中原的习俗,在水东村延续至今,不仅表达了水东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充分体现了程氏后人对原先祖风俗身体力行的传承。
  水东村除了程朱理学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粤皖建筑风格,还有一个鲜为人知令程氏子孙引以为豪的人物,那就是革命烈士程洪才。程洪才的父亲程冬初是前清武举人出身,既是一位武林高手,又是当时腰古方圆十里的首富,共生育了五子四女,程洪才在家中排行第三。由于家境富裕,其父亲聘请了名儒为其授课于家中的柏庐书室。程洪才从小聪慧过人,幼读圣书古文,并且文武双修,从小练就了一手好枪法,据说他能在百公尺外随手拔枪就能射中挂在树枝上的沙煲。在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的火种在水东燃起。24岁时的程洪才,受周边地区农民运动的影响,毅然背叛自己的地主家庭,团结带领广大穷苦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立了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并担任云浮县水东第二分区农协主席和农军领导人。在他的带领下,水东的农民运动进行得热火朝天。但由于叛徒出卖,1927年4月28日,程洪才被捕,并于当天下午在腰古元岗被反动派残忍杀害,被害时年仅25岁。反动派在杀害程洪才后又闯入水东村,放火焚烧了程洪才的祖屋柏庐书室,于是原本清幽雅致的柏庐书室如今只剩下残垣断壁,后人只能在村民的口述中缅怀烈士的英雄事迹。
  那山那水那人,那村那井那路。走进水东村,她不仅是一座程朱理学文脉的传承地,一件粤皖建筑风格融合的代表作,更是一个云浮早期革命烈火的发源地,处处彰显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点点星光。
  告别水东村的时候,程村长告诉我们,水东村将以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为契机,以明清古村落为抓手,按照“美丽乡村、共同缔造”的要求,努力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五个振兴”为目标,加快推进水东明清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建设水东国学小镇,不断擦亮“岭南理学第一村”的百年品牌。
  我们期待着,希望水东村的明天越来越好!

  来源:云浮市政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