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北京站首演收获广泛好评后,重大现实题材舞剧《到那时》即将于4月1-2日在广州大剧院迎来广州站首演。3月31日,广州站首演新闻发布会在广州大剧院召开。该剧由广州市黄埔区人民政府、广州开发区管委会联手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中国歌剧舞剧院共同打造,以舞台艺术精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据悉,该剧历时3年完成,汇聚改革开放的精彩缩影,以改革开放排头兵、粤港澳大湾区“湾顶明珠”——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为切入点,展现该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谱写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决心与信心。在全党全面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当下,用舞蹈的方式书写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也是对改革开放史艺术而生动的诠释。
聚焦改革前沿黄埔
以“小人物”反映“大时代”
作为文旅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中宣部粤港澳大湾区主题创作重点作品,舞剧《到那时》呈现了飞速发展的粤港澳大湾区蓬勃生机,彰显广州市黄埔区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样本力量,凸显改革开放与时代更迭的壮丽诗篇。
该剧将背景放在身处改革浪潮前沿的黄埔,以黄埔区企业家故事为原型,将改革开放40年分为上世纪90年代、本世纪初、当下及未来四个时间框架,叙事线索聚焦于父与子两代创业者身上,展现时代赋予个体的机遇与挑战。旨在将“小人物”与“大时代”相织,把“小地域”融入“大视野”之中,讲述个人命运同大时代浪潮交织的故事。
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艰辛起步到上世纪90年代的迅速扩张,直至遭遇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再到从阵痛中重新站起,开创新阶段……舞剧不仅描摹出时代特征鲜明的创业浪潮,也刻画出父子两代创业者之间的理念冲突、情感代沟以及始终对成功持有的渴望和信心。
虽然剧中父与子的故事来源于黄埔企业家的创业故事,但剧中每一个10年,都在反映改革开放40年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发展的起承转合。可以说,《到那时》让“黄埔故事”从现实走向了舞台。
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1984年,广州开发区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开发区应运而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跨国企业、项目陆续被引进,以先进制造业为首的产业发展迅猛,该区从2万元起家,如今增长650万倍不止,发展为财税总收入超1300亿元的效益之区、创新之区、活力之区,书写一个又一个黄埔传奇。
广州开发区是一个国家级开发区的发展样本。在这里“中小企业能办大事”,营商环境指数连续两年居全国经开区第一,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领跑全国经开区。随着艺术作品走向舞台,伴着情节的大起大落、音乐的大开大合,观众会更能理解,为什么是黄埔区、广州开发区这片创业热土孕育出这样的奋斗历程,为什么“黄埔故事”能够代表一个时代。
值得一提的是,舞剧名“到那时”亦有深意。当时,创作团队到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第二次采风。在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陶诚主持的创编会上,主创团队根据采风总结深刻体会:当下是改革开放初期的“那时”,未来又是现在的“那时”,历史的浪潮不断涌进,一代代创业者的拼搏历程就是一曲曲讴歌新时代、展望新征程的壮丽诗篇。当陶诚提出将舞剧命名为“到那时”的时候,所有人都沸腾了,这三个字是如此完美地切合了主题。
采用多媒体新技术
舞美音乐饱含“黄埔元素”
据主创团队介绍,该剧在舞蹈语汇、舞台呈现等多方面都做出了许多大胆尝试。在独舞、双人舞、群舞等不同形态的舞段编排上匠心独具,尤其是“浪潮”等群舞段落,寻找到更具情感冲击力的肢体表达,用无声的舞蹈语汇讲述好时代主旋律。
“‘浪潮’是本剧着墨的大意象,浪潮翻滚,乘势而上,浪潮是时代的意向表达,每一朵浪花都有说不尽的精彩。”《到那时》舞剧总编导佟睿睿表示,“舞剧独舞和双人舞用肢体语言塑造人物形象,避免了哑剧式介绍情节,在多义性和延展性上扩充人物的色彩,呈现真实的人物、质朴的身体、浪漫的想象和细腻的情感,构建现实叙述和人物心理演化双重递进的戏剧核心。”
在多媒体技术运用上,佟睿睿的团队在国内可谓首屈一指。整个舞剧利用多媒体与灯光的光影作用构成多变化、多层次的视觉空间,将“黄埔元素”自然地嵌合其中,充分凸显了黄埔区、广州开发区重视科技创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特质。
音乐以一条主题贯穿全剧,音乐的律动和层次展现时代浪潮的主旨,并且音乐组成涵盖改编自《弯弯的月亮》的段落凸显“黄埔元素”。在场景设计上,主创团队从黄埔区图书馆总分馆建设模式中,提炼并设计出了剧中第二代创业者相遇的场景,凸显该区在改革开放浪潮中始终重视文化发展,以文化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展示了黄埔的文化自信。据悉,《到那时》较常规舞剧长半小时左右,而这已经是主创团队一压再压后的结果,因为“黄埔故事”给人留下的深刻记忆实在很多。
打造现实题材舞剧标杆
文化强区将持续推出重大项目
舞剧《到那时》是中国歌剧舞剧院与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的一次出彩合作。作为该区的重要文化建设项目,目前舞剧《到那时》取得喜人反响。
该剧于3月19日在国家大剧院成功首演,获得好评连连。不少观众感慨“是澎湃大作”,更有观众表示“看哭了好几次”。有资深剧迷在微博话题“舞剧到那时”中评论道:“在这部舞剧中看到了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在编创上的更多可能性,该剧堪称在呈现形式上值得学习的范本。想把四十年的变迁浓缩成两小时的作品,情节选取和剪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当天举行的发布会上,黄埔区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陈文聪表示,目前该局正全力谋划黄埔区文化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谋划重大文化项目落地。
据介绍,黄埔区文化广电旅游局已于年初推动京广文化新干线建设,助力北京企业布局粤港澳,也服务大湾区企业北上发展,目前针对这个平台正在建设超过5万平米的京广数字文化创新中心。另外,高标准推进南海神庙历史文化综合发展区项目,计划于未来3个月建成粤港澳大湾内唯一的“广州海事博物馆”。同时,今年上半年开工建设“外贸博物馆”,展示古代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和现代对外贸易重要窗口双主题。
文化强区建设离不开高水平的艺术文化创作。陈文聪表示,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作为国家未来产业、知识经济、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阵地,将会以更多艺术和文化的方式来展示社会的发展。
来源: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