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年初三开始,周汉标几乎每天都伏案于工作室,作诗、撰联、写字、画画、刻章……忙得不可开交。
篆刻:齐心协力
疫情之下,作为东莞市文联主席的周汉标,一边号召东莞文艺界创作鼓舞人心抗疫作品,一边投入到全国各地的艺术援疫征集活动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他已经创作了50多件作品。
自作诗:萌芽点翠已冬残,何奈瘟神又倒寒。且幸回春皆妙手,齐心赢得再花繁。
作品从自作诗、自撰联、书法到国画、篆刻,形式多样。本期莞艺·战疫共收到周汉标作品11幅,五种种形式俱全,笔墨之间透露出对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必将共度难关的美好祝愿。
篆刻:大爱无疆
“金石长不朽,丹青本无双”,受此启发,周汉标在金石上刻下“天佑中华”“神州无恙”的字眼,希望借助篆刻这一特殊的形式,将特殊时间和特殊地点发生的特殊事情记录下来,借金石之不朽表达国人战疫精神的不朽。
篆刻:神州无恙
篆刻:天佑中华
本次收到的作品中,共有2幅绘画作品,周汉标坦言,此次绘画作品主要采用国画写意的方式寄托感情。在作品《不染》中,以荷花出淤泥不染为灵感,将大自然的现象与现实生活中的不感染的状况对照,在写意的同时传达疫情期间自我保护的重要性。
国画:不染
“文艺工作的特性决定了我们难以像白衣天使一样去一线抗击疫情,但只要我们不让自己感染,也不感染别人,就是在为抗疫做贡献,不感染、不传染也是不染。”周汉标补充道。
国画:傲雪
在创作技法方面,国画《不染》借鉴潘天寿的荷花,以新国画的模式,将水墨拓染的方式与传统中国画结合,让淤泥中生长出的荷花尽显艳丽。
自撰联:天网地罗擒疫兽,雄师妙手斩妖魔。
发端于武汉的新冠肺炎已盘桓两月有余,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已经进入“最吃劲阶段”,接下来文艺作品该如何继续发挥作用成为许多文艺工作者思考的问题。周汉标认为,如今文艺工作者的工作重点要从关注如何战胜疫情、渡过难关,转向寻找生命的真谛、探索人性本真和大自然的规律,以表现对大自然的敬畏。
自作诗:梅经雨雪花尤艳,松历风霜骨逾坚。自古阳春无缺席,瘟神送走启新天。
正如周汉标自创诗中所言,“梅经雨雪花尤艳,松历风霜骨逾坚。自古阳春无缺席,瘟神送走启新天。”该书法作品将黄庭坚奔放的草书与魏碑的苍拙结合,借用梅花、松树成长的自然规律表达万物都有其发展规律,尊重规律,人类才可以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道理。同时,该诗还寓意经历疾病磨难之后的祖国必将更加繁荣富强。
自撰联:梅经雨雪自傲骨,松历风霜气凌云。
篆刻:武汉加油
【战疫寄语】
梅经雨雪花尤艳,松历风霜骨逾坚。
【作者简介】
周汉标,1963年生于东莞。1984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高级访问学者。历任东莞玉兰大剧院管委会主任,现任东莞市文联主席、东莞文学艺术院院长、中国美术学院汉字艺术导师,兼任广东省政协委员、东莞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东莞市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会长、东莞市决策咨询顾问委员会专家委员,现为中国音乐剧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文联主席团成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中国画学会理事。历任全国“康有为奖”书法展览、广东省书法最高奖“南雅奖”书法篆刻展等全国、省重要展赛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