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方俊 张雪峰
一
“十一月 日,金紫光禄大夫检校邢部尚书上柱国鲁郡开国公颜真卿,谨奉寓书於右仆射定襄郡王郭公阁下……”
颜真卿怒气难平:郭英乂身为仆射,官居二品,身着紫袍,在满朝文武百官欢迎郭子仪将军大胜吐蕃班师回朝的隆重典礼上,为了阿谀逢迎宦官鱼朝恩,竟公然违背礼制,扰乱纲常,刻意将鱼朝恩座次凌驾于六部尚书之上……
仪式结束,颜真卿展纸研墨,写信怒斥郭英乂。提起笔,今天是什么日期?出离的愤怒让他忘记了本来喜庆的日子。
管它哪天,颜真卿略过日期,挥笔疾书。
此乃颜体名帖《与郭仆射书》,又称《争座位帖》,全篇书风跌宕,字字铿锵,忠义贯日月的刚烈风骨尽显笔端。连对颜体颇有微词的米芾也赞其有篆籀之韵,意脉相连,诡谲多变,为颜书翘楚。
也许有人会问,盛唐不是一个浪漫自由的朝代吗?颜真卿是不是太较真了,一个座次值得这么怒目争执伤和气吗?
《争座位帖》(局部)。资料图片 来源于网络
二
唐朝的繁盛得益于社会制度的进步和完善,是古代中国由以血缘为纽带、按门第出身论高下的贵族社会,向以制度为基础、英雄不问出处的平民社会转变的关键节点。
夏商周通过血缘、宗法、分封建立起以贵族为核心的等级社会。但血缘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疏远,两百多年后,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各诸侯国混战不已,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秦以郡县取代分封,中央采取三公九卿制,选拔启用有才能的人建立官僚体系,打破血缘贵族垄断行政资源,构建起中国首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
刘邦以草根起家,从一介亭长逆袭为开国皇帝,(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正是秦并六国将世袭贵族几乎消灭殆尽了。但秦两代而亡,让刘邦看到郡县制的弊端:若秦亦裂土封疆,中央有难,不出两代的众直系血亲侯国,定会拼死相救。于是汉采取郡国并行制,大封同姓诸侯。然而,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血淋淋的现实,证明在血缘贵族基础上搭建政治制度的脆弱。
如何用制度选拔人才,建立专业化的官僚队伍迫在眉睫,从汉文帝“贤良方正”到汉武帝“孝廉”常科,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应运而生。于是,谢家保举王家孝顺,王家举荐谢家廉洁,政治资源再次被以血亲为基础的士家大族垄断。“旧时王谢堂前燕”,除了琅琊王氏、陈郡谢氏,当时著名的世家大族还有高平郗氏、颍川庾氏、谯郡桓氏等。东晋甚至出现“王与马、共天下”的奇特现象。
“八王之乱”导致西晋灭亡,继之而来的“五胡乱华”,将血缘贵族政治的弊端推向极致,也为东晋门阀政治的进一步发展埋下了伏笔,历史再一次陷入分裂与动荡。
三
中国没有在魏晋南北朝的混战中一蹶不振,经过三百多年的血腥厮杀兼并融合,隋唐王朝在血泊中毅然站立,他抖落身上的尘垢,迎来中国历史上更加耀眼的“黄金盛世”。科举取士,三省六部,颁布以《唐律疏议》为代表的法典体系,中国古代社会完备的文官制度呼之欲出。
造纸术的普及,雕版印刷的出现,书法经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演变,汉字规范化极致的形态——唐楷应运而生。
唐楷肇始于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巅峰于颜真卿,《多宝塔碑》是其代表。此碑帖以严谨精妙的结体,疏密得当的布局,彰显出大唐雄浑壮丽的恢弘气象,被誉为盛唐楷书的巅峰之作。
“云想衣裳花想容”“疑是银河落九天”,唐诗无论想像多么瑰丽,取材多么广泛,都要受到严格的平仄、押韵和对仗的约束。唐诗的格律之美,使得每一首诗都如同精雕细琢的艺术品,值得细细玩味。
书曰楷,诗曰律,连官员衣服的材质、样式、颜色、图案都按品级规定得一丝不苟,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绯,六、七品着绿袍,八、九品穿青衫,故有“大红大紫”“紫气东来”这样的成语。白居易《琵琶行》曰:“江州司马青衫湿”,“青衫”透露了主人公被贬的命运。
这些都是与社会治理律令化、官僚运作规范化相适应,形成的文化同频共振。
在一个如此讲究规章制度的社会中,军阀郭英乂、权宦鱼朝恩目无纲纪,专横跋扈,长此以往规矩如虚设,制度被践踏,节度使拥兵自重,宦官权力膨胀,朝廷权威一落千丈,各路诸侯蠢蠢欲动,岂不又开战端?
四
“渔阳鼙鼓动地来”。
颜真卿的思绪飞往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的那个冬天,身兼范阳、平卢、河东节度使的安禄山起兵范阳,“安史之乱”爆发。
叛军一路攻城略地,三十余日便攻陷洛阳,时任平原太守的颜真卿和堂兄常山太守颜杲卿挺身而出,联络各路人马坚决抵抗。
叛军攻克常山,颜杲卿被捕。
安禄山质问颜杲卿:“吾擢尔太守,何所负而反?”
颜杲卿怒视安禄山,铿锵骂道:“汝营州牧羊羯奴耳,窃荷恩宠,天子负汝何事,而乃反乎?我世唐臣,守忠义,恨不斩汝以谢上,怎从尔反耶?”(出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七 忠义中》)
安禄山恼羞成怒,下令将颜杲卿残忍肢解,颜氏一门三十余口壮烈牺牲。
两年后,颜真卿寻到侄子颜季明尸骨仅存的头颅,悲愤交加,挥笔写就名动天下、惊风雨泣鬼神的《祭侄文稿》。
“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
假如没有安禄山的反叛,大唐的繁盛会中断吗?历史没有假设,但可以断定,没有“安史之乱”,也会有其他和安禄山同样“胡人”血统的将领反叛。在文官制度不完备的条件下,中央启用胡人将领制衡世家大族和外戚宦官,矛盾一旦暴露,便不可收拾。
制度是决定历史前进的深层逻辑之一,“安史之乱”的历史任务,是以激烈的社会变革,荡涤旧的贵族势力,为文官制度的前行扫清障碍。代价就是要付出血与火的交融和无数个英烈的牺牲。
颜氏一门忠烈,不就是为了维护政令通畅,国家安定,百姓福祉吗?
又三十余年,淮宁节度使李希烈反,唐德宗受奸臣蛊惑,派颜真卿前往敌营劝降。面对叛军的各种威逼利诱,颜真卿大义凛然:“汝知有骂安禄山而死者颜杲卿乎?乃吾兄也。吾年八十,知守节而死耳!”(《资治通鉴》)
贞元元年(785年)八月,颜真卿遭缢杀殉国,时年七十七岁。
来源:南方+
作者何方俊任职于广东省社科联,张雪峰系广东省委党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