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坑围屋客家情

2023-04-12 来源:本网

  一条美丽的村庄,像一条银链似的伸延在原野上;一栋古老的围屋,像一座城堡似的屹立在山城的土地上。

  广东河源市东源县康禾镇的仙坑村,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古村落,这条村有着保存完整的古民居20多栋,其中颇负盛名的是一座名叫八角楼的客家围屋,这座方形建筑很久以前就成为河源客家围屋的经典之作。

仙坑村资料图片

仙坑村资料图片

  八角楼的周围山岭连绵、林木苍翠,潺潺的康禾河由南向北从它的身边流过,汇入滔滔的东江。山、水、树木、古宅,成为八角楼的天然背景,衬托着八角楼古朴稳重的形象。

  走进仙坑八角楼,如同走进悠久的历史岁月里。八角楼作为仙坑村最早的客家围屋,也是东江流域历史最早的客家民居建筑,还是方圆百里第一座完工的八角形楼宇。这座建筑物始建于清朝乾隆庚子年(1770),由仙坑叶氏第四代先祖叶本菘及其两个儿子耗资银元万两,历时16年建成。由于叶本菘的官职贵为奉直大夫,因此八角楼的正门悬挂着“大夫第”的显赫牌匾。这座楼除了挂有数块牌匾外,还有不少年代久远的字画。

  这里的墨宝以书法作品为主,其中既有落笔疾厉、势沉力厚的字体,也有潇洒自如、清雅俊逸的笔调;既有错落有致、刚柔并用的笔法,也有自然随意、行云流水的墨迹。在众多书法条幅中既有诗词,也有对联,彰显出客家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在一个厅堂门侧上方的木檐下,还看到一幅模糊不清的异国人物画,印证了围屋主人与海外人士交往的历史。不过画中人物的面目难以辨认,只觉得客人仿佛从猜不透的古代走来,向我们诉说那扑朔迷离的故事。

  走进仙坑八角楼,犹如走进客家传统文化的氛围里。客家人具有浓厚的族群意识,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聚族而居。仙坑围屋面积广阔,布局合理,空间充足,整座围屋的布局呈中轴对称式,正栋房屋就设在中轴线上,正厅按常规设在核心位置。厅堂与厅堂之间设置天井,天井两侧有廊道。厅堂两侧照例设有厢房,门前两侧还建有横屋。整个家族100多人就住在这座拥有70多个房间的围屋里。这种让家族成员的居室围绕在正厅周围的做法,既体现了客家人对祖先崇拜的观念,也符合中国儒家文化对先辈尊崇的思想。

  几乎跟所有的大型家客围屋一样,仙坑八角楼的前面有一个晒谷坪,坪前设有一个半月形的池塘。每当日朗天晴时,池塘里的绿水就会浮现出围屋的倒影;每当凉风轻轻吹过,池内碧波荡漾,围屋的轮廓在池塘里又变成晃动的影子。好像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描绘一幅惟妙惟肖的风情画。平时,池塘里可以养鱼,供围屋居民食用;一旦遇到火灾,居者可以从池塘里取水灭火,保护围屋不被火焰烧毁。这也体现了客家围屋在布局中注重实用性的传统价值观念。

仙坑村资料图片

仙坑村资料图片

  走进仙坑八角楼,仿佛走进了一座戒备森严的古城堡。八角楼是一座典型的四方形城堡式建筑,每个房角各建一个碉楼,称之为四角楼。为确保御敌于围楼之外,主人又在外围增设了一道护城墙,并在四个角分别设置一座10米高的碉楼,称之为八角楼。由于护城墙的墙体全用条形的麻石砌成,故当地人又称其为石楼。

  八角楼城墙上的碉楼可以互相连通,但连接碉楼的通道非常狭窄,仅能一人通过,如有多人行走,则只能一个接一个的鱼贯而行。碉楼里面的围墙上,设置了多个内宽外窄的射击孔,便于防守者在室内调整射击角度,同时可以减少被敌方子弹打中的机会。有趣的是,在众多射击孔中,有一种呈葫芦形状,具有与众不同的美感。可见当时的守护者在拒敌于城堡之外的时候,仍不忘设置一种符号寓意吉祥平安。值得注意的是,在碉楼大门的旁边,还辟有安放土炮的位置,墙上挖有三角形的宽大射击孔,显示出土炮的威力。

  遐迩闻名的仙坑围屋,见证过时代的变迁,经受过风雨的洗礼,贮存过山村的风景,放飞过客家人的梦想。随着历史风云逐渐远去,客家围屋的实用性也在时代的衍进中逐渐淡化,但围屋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却依然焕发出光彩。它正以精湛的工艺、独特的风格屹立在世界建筑艺术之林,并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启迪一代新人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

  来源: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