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隐之——中国拒腐第一人

2018-07-05 来源:本网原创稿

程存洁

  从古至今,老百姓一直都很痛恨贪官污吏。在广州的历史上,出现了一位拒腐官员。他深受百姓爱戴,千百年来一直得到人们的赞美。他就是东晋时期前来广州主政的地方官员——广州刺史吴隐之。

  说起吴隐之,我们不得不从广州珍藏的一件文物说起。这件文物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贪泉碑”。

  这块古碑,麻石,高约2.3米,宽0.8米。古碑正中赫然丹书“贪泉”两个大字,铿锵有力,十分醒目。大字上方,刻着吴隐之那首著名的《贪泉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显示出吴隐之拒绝腐败的决心和斗志。这块古碑是我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体量最大的拒绝腐败碑,号称“中国拒腐第一碑”。吴隐之也成为中国拒腐第一人。

  这块石碑是在1963年因文物保护的需要而被迁移到广州今越秀公园内镇海楼西侧的碑廊里,而它原来一直是立在广州市西北面的石门贪泉处,即小北江与流溪河相汇处。这里原本是古时候人们出入广州城的必经之地。

  广州,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一处重要港口,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经过秦汉时期的经营,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广州的社会经济又有了新的发展,海外贸易进一步繁荣,来自海外的奇珍异宝也越来越丰富,社会财富更是越来越多。据当年史书记载,广州因“包山带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有许多犀、象、玳瑁、珠玑等奇珍异宝,所以那些来广州做生意的人“多取富焉”。广州的财富已到“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的地步。虽然广州的自然湿度大,瘴疫厉害,普通百姓都很害怕这里的气候环境,但那些“贫窭不能自立者”,却一心想求任广州长史,以便到广州来发一笔横财,“故前后刺史皆多黩货”。在《南齐书·王琨传》,就有一段十分生动的描述:“南土沃实,在任者常致巨富,世云:广州刺史但经城门一过,便得三千万。”在这样的政治环境里,在广州做官的官员很容易产生贪腐之念头,以致于当地百姓以为是石门的贪泉水在作怪。久而久之,民间就一直流传着这样的一种说法:凡是南下广州任职的官吏,之所以会起贪念,一个个见钱眼开,就是因为在走马上任进入广州城之前,途经石门时喝了一口贪泉水。广州贪腐问题已成为东晋时期社会顽疾。正因为如此,东晋朝廷一直想革除掉广州的这股弊政。到隆安年间(397~401年),朝廷任命素有清廉之名的吴隐之为龙骧将军、广州刺史、假节、领平越中郎将,前来广州任职,以此除掉此贪腐弊政。

  吴隐之,濮阳鄄城(今山东鄄城县北旧城集)人,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清官。吴隐之在来广州之前,早已听闻前述“贪泉”的传闻。当他前来广州赴任,途经离广州西北二十里处的石门时,他很不以为然,跟亲人们说:“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自信无论如何都不会改变廉洁操守的信念。他还特意来到“贪泉”所在地,亲手酌饮泉水,并赋上前述著名的《贪泉诗》一首。诗中所提“夷、齐”是指“伯夷”和“叔齐”,他们分别是商朝末年孤竹君的长子和次子。孤竹君死后,两人互相推让王位。古人认为他们俩人操守甚高。《贪泉诗》以“伯夷”和“叔齐”为榜样,表明吴隐之廉洁奉公的决心和意志,廉者自廉,贪者自贪,跟这里的泉水毫无关联。

  的确,吴隐之在担任广州刺史期间,为官十分清廉,对本人和家人的要求都很严格。史书记载他“常食不过菜及乾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当时人都认为他太过严厉,但他自始至终没有改变清廉作风。史书评价他“夫处可欲之地,而能不改其操,飨惟错之富,而家人不易其服,革奢务奢”,在他的带领下,“南域改观”。当他离开广州时,他依然是两袖清风。史书还记载了一件事情:吴隐之离开广州后,发现妻子刘氏携带了沉香一斤,他毫不犹豫地将这斤沉香投入湖水中,表达了自己为官清廉的意志。

  吴隐之拒绝腐败、廉洁奉公的故事一代一代相传,流传至今,可谓千古绝唱。后人为纪念吴隐之这位难得的清官,也为警示贪官污吏,特在石门处竖立了这块“贪泉碑”。南宋时,“石门贪泉碑”成为羊城八景之一,取名“石门返照”。现在保存下来的石碑是由明朝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郡人右布政使李凤等立。明代后期,人们还在该地建起了“吴隐之祠”,祠门上有匾,书“清风万古”四字;祠前有一联:“清拟夷齐,百世闻风顽懦起;绩留岭海,一诗厉操士民思。”表达了百姓对吴隐之的赞美和怀念,也警示后人做官要做清官。

 

  作者系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专员,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馆长,广州博物馆原馆长,广州文博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