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传统工艺30年 让连平土陶重获生机

2022-05-06 来源:本网

选料、踩泥、拉坯

修坯、上釉、烧制

……

这是连平土陶制作技艺的流程

在这样一套严谨、复杂的程序之下

一件件陶器得以出窑

带着手作的温度

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连平土陶制作技艺流传久远

相传有上万年的历史

今年43岁的梁常密

是连平土陶制作技艺传承人

与泥土打交道30余载

他开办的“新龙常新陶艺厂”

成为连平制陶工艺

“薪火相传”的实践园地

  12岁学艺,坚守土陶工艺30载

  新龙村黄泥岭位于连平县城北郊,陶土资源丰富。在梁常密的记忆中,土陶作坊曾遍布新龙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从事制陶烧陶事业。梁常密也是生长在“土陶世家”,爷爷、父亲都是有名的制陶工匠。

  “小时候最大的乐趣就是在窑厂里一边看父亲烧制陶器,一边自己玩泥巴。”小时候,梁常密经常在父亲的作坊里玩耍,最熟悉泥土的味道,也早早学会了烧制陶器。12岁时,他正式成为一名学徒,跟随父亲学艺,成为家族里的第三代制陶人,日日与土陶做伴,一干就是30余年。从那时起,制陶就完全占据了梁常密的生活,选料、拉坯、上釉、装窑、出窑,每一个环节他都亲力亲为。“土陶制作技艺是门细致活,选料时要靠常年积累的经验,烧窑时要仔细观察窑情,把控窑温,这些细节都决定着陶的品质和成色。”制作土陶的每个关键环节,梁常密都了然于胸。

  2000年,梁常密从父亲手中接过陶艺厂,并进行了装修翻新,办起了属于自己的“新龙常新陶艺厂”。同时,他还不断推陈出新,更新制作技艺。梁常密告诉记者,装窑看似简单,实则是一步很讲究的过程。以前父亲在烧制陶器的时候,往往就会因为装窑不当而在烧制过程中出现“塌窑”现象,所有的努力都功亏一篑。“我对窑洞的结构和装窑的结构都进行了改造,‘塌窑’的概率降低了很多。”梁常密表示,经过改造,不仅“塌窑”率下降,烧窑的时间也从24小时减少到11小时。

  推陈出新,土陶重获生机

  连平土陶是集美术、绘画、雕刻于一体的传统手工艺,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是凝结了连平人民的聪颖和智慧。梁常密介绍,这项技艺沿用本土优质黏土为原料,用龙窑柴烧的古法烧制,保持了古朴原始的手工工艺,烧制出的土陶盛放酒醋,可使酒醋更加醇香,储藏粮食能保持长久不霉变。然而,要推广这项传统技艺,并将它转化为大家喜爱、具有日常使用价值的产品,是个漫长而孤独的过程。梁常密告诉记者,制陶全凭制陶师傅的眼力和手力,因工艺复杂,手艺需要不断学习积累,加之土陶制品市场萎缩,工作的艰辛与经济效益不成正比,人们逐渐选择放弃这门手艺,新龙村也只剩下他还在坚守这一传统工艺。

  “连平土陶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不能让它消失在我的手上。”对于传承这项古老的技艺,梁常密有种天然的使命感。2018年,连平土陶入选第七批河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不仅给连平土陶带来了机会,也让梁常密看到了希望。“政策一来,机会也来了。”2018年,梁常密参加连平县县级以上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班,同年还带着土陶参加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文化宣传展示”活动;2019年参加河源市第二届忠信花灯民俗文化节活动……他说,随着政府对“非遗”的推广,参加对外交流的机会多了,一些喜爱传统工艺的人主动找上门,销量也见涨,产品除了在本地销售,还销往翁源、新丰、龙南等地。

  与土陶打交道的这些年,让梁常密相信,只有将非遗技艺不断创新,并将之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才能让古老的技艺被更多人看到,得以流传。对此,梁常密正专心研究新的制陶技艺,尝试制作茶具、陶瓷摆件等,生产样式新颖、造型美观的土陶制品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要,同时为连平土陶带来新的生机。

  来源:河源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