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春山:在别人停止思维的地方延续思维

2018-10-23 来源:本网原创稿

(作者系省政协《同舟共进》杂志总编辑)

  这几天在北京参加中宣部主办的“全国重点期刊负责人培训班”,碰到许多媒体同行,大家闲聊时,都对《同舟共进》杂志表达出由衷的敬意。有些文摘类杂志的老总对我说,每期社里都要安排最好的编辑审读《同舟共进》杂志,你们的好文章实在太多了。的确,《同舟共进》每期有50%的文章都被各期刊转载,高转载率体现了《同舟共进》办刊质量得到了媒体同行的高度认可。 
  我始终认为,一份好的刊物,一定有自己独特的办刊理念和风格。在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的同时,注重文章的思想性,可读性,冲击力和吸引力,也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广大读者。


  说出百姓“心中所有而口中所无”的话
  《同舟共进》杂志是广东省政协办公厅主管主办的时政文化月刊。作为广东省政协对外展示的一个窗口,我们希望把它办成一份有内涵的思想文化月刊。《同舟共进》一直致力于“为改革开放立言,为思想解放写真”,为委员和读者提供新的思想资源。用本刊读者和作者的话,可以作这样朴素的表达:它是要说出百姓“心中所有而口中所无”的话,是要“在别人停止思维的地方延续思维”。
  当今期刊林立,但多数杂志只是相互模仿而已。我们一直在避免模仿,力求做出自己的特色。思想性、思辨性、批评性、探索性一直是《同舟共进》杂志的定位。《同舟共进》的办刊目标是“高端”——高品味、高质量、高格调、高立足点,面向高端作者和读者。选稿取向是“名家”、“佳作”,以“新颖、独特、敏锐、泼辣”为刊物风格,以“敢言、善言”为旗帜,包容异见,融汇百家。《同舟共进》的思想光芒、理论勇气和求真务实的精神,是它的凝聚力、吸引力和长久魅力之所在。而重量级的作者一旦汇聚,必然产生“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群星荟萃”的局面就顺理成章地出现了。目前,《同舟共进》每期刊物基本保持了60%以上的作者为海内外名家。名家和一流作者提升了杂志的品味和质量,进一步扩大了杂志的影响力,反过来又吸引了更多的“铁杆读者”,使刊物年复一年地进入良性循环。这种“高端定位”的策略,我们还会坚持下去,继续“以高端为本”。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文章要触动读者心灵,首先要让人愿意读。当下书刊汗牛充栋,网络信息泛滥,大量文章不经大脑的“引用借鉴”,原创的、有趣的语言越来越少了。实际上,越是信息时代,刊出的文章越要有“内容”,才能在密集的“语言丛林”中脱颖而出。《同舟共进》杂志坚持原创,坚持首发原则一直没有改变。我们从来不发空洞无物的评论,更不用无病呻吟的文章,坚决拒绝平庸、媚俗,也不打算去迎合市场的口味,成为成功的“市场化”杂志。办一份有品质、有温度、有情怀的时政文化类期刊,始终是我们不变的追求。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走过来了,时光荏苒,我们曾经的理想没有湮灭。


  做好“专题策划”,办好品牌栏目
  《同舟共进》在时政、文史、文化三大板块内容上做足功夫,其中“专题策划”是一个份量最重、最富思想性、理论性并包含现实意味的栏目。我们抓住理论问题、时政热点和社会民生等多个切入点,力求做出“专题”的深度、厚度,力度和独特角度,做出新意做出可读性,用以支撑整期刊物的质量。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早在去年就开始策划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专题在今年一、二月分上下两期刊出,专题文章重点回顾广东地区改革开放的经验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开放的前景。既有改革开放亲历者的撰文,也有专家学者的权威论述。文章刊出后反响很好,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今年上半年我们还就教育、乡村振兴等热点话题展开讨论,此外,还做了两期走读中国系列,通过作者的走读,去丈量中国版图上的不同角落,寻访背后的文化密码,讲述我们民族的生存故事。
  在策划好“专题”的同时,我们也精心办好其它栏目。开掘历史、存史资政、鉴往知来,也为杂志的宗旨之一,这与思想理论探讨是紧密相关的,也是《同舟共进》“可读性、吸引力”的重要保证。“人物春秋”“往事历历”“灯下话旧”“以史为鉴”等栏目均属此类内容。至于文化板块的“文化广角”“四海之内”“舟边絮语”“书海行舟”等内容多为知识性、趣味性的文化话题,起着引领读者阅读兴趣和欣赏品味的作用。
  我们力争每期刊物都有亮点、闪光点,虽然不可能做到每篇文章都是精品,但必须有“名牌栏目”,必须“精品迭出”。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团结和维系一支知名度极高的作者队伍,同时强化策划,加强对作者的引导。编者首先要有“精品嗅觉”,对事物要有敏锐的观察,准确的判断和把握能力才能转化为选题策划能力,才能很好的引导作者创作出好作品。
  这些年,我们丝毫不敢懈怠,辛勤的付出终有了回报。《同舟共进》获得了“首届中国新锐媒体评论大奖”之“年度媒体奖”。大奖组委会在给《同舟共进》的颁奖词中说:
  这是一份鲜为大众所知的刊物,却在中国知识分子心中树立起了不可动摇的言论旗帜。
  《同舟共进》坚持理想,特立独行,对中国转型期的诸多重大问题,进行了持续的论说,特点最为鲜明,立场最为清晰。
  我想这是《同舟共进》杂志获得的最好评价。


  感恩一路上有你
  一路走来,我们并不孤单,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朋友的鼓励和支持。每当收到一封来信,或者接到一个电话,朋友们的鼓励,让我们消除了一天的疲惫。没有这种始终不离不弃的喜爱,就没有我们不断超越不断完善不断创新的动力和勇气。在这静谧的夜晚,我只想说声谢谢!
  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说:作为《同舟共进》的编委、作者、读者,我欣赏贵刊不求豪华大开本的形式主义风气,而追求一流质量的独立风格。作为读者,我总能从中找到许多喜欢读的文章,受益匪浅;作为作者,我总能在刊物上写其所想,一吐为快。一个刊物既能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又受到作者的青睐,殊属难能可贵!
  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说:贵刊是我专门收藏保存的刊物之一。贵刊的专题策划很好,许多文章耐读、好看,是因为不仅有史料价值,而且有思想观点。
  南京军区原副司令王洪光说:《同舟共进》沿着中国的历史轨迹,溯往论今;放眼全球风云变幻,指点津要;对时政话题,表达独到见解;对历史上普遍感兴趣的事件,拨开迷雾。     
  原中共广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菘华说:《同舟共进》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刊物,“专题策划”很好,其它栏目文章也很可读。
  著名传记作家叶永烈说:《同舟共进》是广东省政协的刊物,但是视野绝不局限于广东,作者遍及全国。《同舟共进》是全国各省政协刊物中最好的。思想活跃,注重现实、历史、文化三大板块。每期都围绕一个当前重大话题,组织文章,深入剖析。其历史、文化的文章,也颇多新意。
  著名历史学家刘统说:《同舟共进》杂志在专题设置方面抓住了当前国家和理论界的重大问题,展开讨论,观点鲜明,论述有据。文史栏目的文章内容丰富,题材也吸引人。
  香港《凤凰卫视》著名时事评论员杜平说:《同舟共进》立意高远,平实稳重,活跃而不漂浮,有主见而不自傲,从选题、内容到风格,我都很欣赏。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有这样的一个刊物存在,应是读者的幸运。
  著名作家蒋子龙说:《同舟共进》确实有特点,有价值,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建树;值得尊重,不可不读,不可不存。
  著名作家肖复兴说:在这里听到历史真切的声音,在这里感到现实滚烫的温度,在这里文字有了难得的筋骨。
  值得一提的是浙江大学原副校长、本刊编委冯培恩在百忙之中给杂志写来情真意切的信,言词中肯的评析了去年全年本刊所做的专题,并提出具体的建议。他在信中说:《同舟共进》期刊也许是国内第一或者唯一一家拥有来自全国专家学者组成的编委会的地方政协主办期刊。这使它看问题的视角在反映广东省情的同时,更顾及国情,观测更为全面,思考更为深刻,如今年一、二期改革开放周年专辑因此就特别成功。
  我们每天都会收到来自各地朋友们的鼓励,正是这些来自本刊编委、作者、热心读者温暖的信息,给了我们办好刊物的信心。我们感恩于心,责任于行。
  回首过往,我们不因取得的成绩而自满;眺望未来,我们深知责任重而鞭长驾远。办好《同舟共进》杂志,永远是我们一以贯之始终不渝的追求。
  最后要感谢广东省政协领导的包容与支持,我相信,背靠广东省政协这棵大树,《同舟共进》杂志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还记得当年的明月二路吗
  灯光明亮  夜色刚好
  空气中充满青草的味道

  在这里  我们扬帆起航
  一路上同舟共进
  远方虽远  从未离开

 

  来源:省政协文史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