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艺术遇到科学——“湾区智造”的融通密码

2022-11-23 来源:本网

  100多年前,法国著名文学家福楼拜曾预言:“越往前走,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越要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回头又在山顶重逢。”

  回望人类艺术谱系的发展,每一次文化艺术的重要变革,都离不开新兴科技文明的推动。如今,文艺形式日益呈现出多元、融合、交叉的趋势,新技术不仅为文化与艺术创造注入新的生命力,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带来了更多途径。

  当文化遇上科技,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近日,中国文联、广东省委宣传部、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联合主办“时代风尚”——学雷锋中国文艺志愿者致敬大国重器活动,方锦龙、王祖蓝、林晓峰等多名文艺志愿者来到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为科技工作者放歌献艺,共同探寻科学与文化融通的密码。

  借此契机,记者走近东莞的多个文化团队、科技企业,探访在这座“GDP过万亿、人口超千万”的“双万城市”,文化、艺术与科技如何在各个领域展翅齐飞。而这些“文化+科技”的创新实践,不仅为福楼拜“山顶重逢”的先见留下了一串闪亮鲜活的注脚,更让人看到以传统文化为基石的“中国智造”所拥有的动人前景。

  电子梅花桩上的雄狮少年

  重庆市石柱县七曜山上,有一段修在山脊顶端的险峻公路,两侧都是悬崖,这就是远近闻名的“刀片天路”。这里常年大风,巨型风车“呜呜”旋转,风声回荡在群山之中,辽阔苍茫。

  一头黑红相间的关公狮跃上梅花桩,沉稳机敏,展现腾跃、倒挂等各种姿态。此时,脚下的桩柱突然开始移动,远近、高度随时变换,原来关公狮脚下的梅花桩并非固定的,而是由电子控制。一时间,关公狮似乎显得有些茫然,只见它轻轻探出脚,稳稳地在钢索上小心挪动,最终叼起挂在终点的卷轴,成功完成挑战。

  雄狮缘何上“天路”?这其实是今年4月东莞联圣堂舞狮队接下的一个手机广告,也是他们第一次接触电子梅花桩。

  “往往是每一次困难,成就了我们醒狮队的光芒。”年轻的联圣堂创始人李伟杰操着一口“莞普”,表情沉着淡定。他说,无论遇到什么挑战,团队都将扎实的技术功底放在第一位,以不变应万变。为了完成这次拍摄,队员们足足准备了一个半月时间,练习不同高度、距离的电子桩柱,只为形成新的肌肉记忆。

  像这样的创新与跨界,自2016年联圣堂舞狮队成立以来,就已经深深融入他们的血液之中。正如其他许多“90后”年轻人一样,舞狮队成员们也喜欢玩摄影、听音乐,面对舞狮界竞争激烈的难题,他们必须走出新路子,才能脱颖而出。

  为了吸引更多观众,李伟杰和团长梁旭林一致决定,使用流行音乐、电子音乐作为配乐,将传统的锣鼓鼓点换为节奏节拍,结合舞台声光电效果以及“国潮”设计,让舞狮也跳起热舞。

  随着来自全国各地、各种场合的邀约纷至沓来,他们登上湖南卫视的直播舞台,以“醒狮+舞蹈+说唱”的形式,在U型舞台上跟随不同结构的数控灯阵摆造型;他们也与京东等各类品牌合作,在舞台上随着卡点劲爆的音乐,与年轻人共舞⋯⋯

  如今,联圣堂舞狮队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会玩创新和跨界”的舞狮队,发展至今有72名队员。因此,当本次“时代风尚”——学雷锋中国文艺志愿者致敬大国重器活动导演物色演员时,联圣堂舞狮队成为不二人选,与诞生于东莞的“刑天”双轮足机器人一同演出,展示东莞从传统到现代的骄人成果。

  节目中,随着强劲的锣鼓声,12名旗手高擎红旗冲出,身后跟着16只威武雄壮的舞狮,随着音乐节奏腾跃、摇摆,还组合成三朵花的形状,气势磅礴,引起观众席的阵阵喝彩。随着音乐流转,旋律从传统锣鼓切换成流行音乐,一批“刑天”双轮足机器人驶上舞台,模拟醒狮做出左右摇摆、扎马步、抬头跳跃的动作,灵动活泼。

联圣堂舞狮队。

联圣堂舞狮队。

  李伟杰告诉记者,这是他们第一次和机器人同台共舞,团队一度想让机器人“继承衣钵”舞狮头,但由于道具尺寸不合适,暂时没能实现。不过,他对下一次舞狮与机器人的“合体”满怀信心。

  “在传统舞狮中融入现代科技、流行元素,是为了让更多人喜欢舞狮。”李伟杰相信,如果能在不丢失传统的基础上,敢于尝试新兴事物,有助于让这项传统非遗技艺深入人心。

  技术“赋能”、文化“铸魂”的奇幻夜游

  湖北襄阳,被网友称为“襄阳小环球”的华侨城奇幻度假区内,一场全球首创“蒸汽朋克机械”实景特技秀《觉醒战神》正在上演。

特技秀《觉醒战神》演出现场。

特技秀《觉醒战神》演出现场。

  齿轮、管道、铆钉⋯⋯舞台仿佛一个“活着”的工厂,蒸汽朋克氛围抓人眼球。飙车、枪战、爆破、燃烧等一系列惊险刺激的桥段引起观众阵阵惊呼。在演出的高潮阶段,整个工厂顿时变成一个高20米、总重量达200吨的活动机器人,挥舞着长达40米的锯齿手臂向观众压近⋯⋯

  “太燃了!”“超级震撼!”社交网络上,《觉醒战神》已成为奇幻谷内必“打卡”的项目之一,引起网友的热烈讨论。

  其实,许多游客并不了解的是,这部特技秀是与远在1200公里外的广东企业——环宇文化科技联袂制作的。除此之外,这里还诞生了许多享誉全国的首创性文旅作品。

  在《觉醒战神》这部作品中,环宇文化科技尝试将中国的武侠精神内核注入到蒸汽朋克机械主题、大片质感的“外壳”里,在剧本创作上中西合璧,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作品。

  “整部作品的视觉张力和技术创新是点睛之笔。”环宇文化科技董事长刘伟杰告诉记者,这部作品创作历时一年多,经历了无数创意与技术等方面的重重考验与挑战。

  团队在研发设计机械工厂和巨型机器人时,通过电脑三维模拟技术,在研发阶段解决了一系列技术原理问题,以及动态运动、三维空间、数控联动等落地问题,最终攻克了机构设计、动力及传动设计、液压系统设计等20多项技术难点。

  在全国各地的文旅景区和主题公园内,时常能见到环宇文化科技的得意之作:苏州乐园里,国内首部360°奇幻互动森林音乐剧《森林传说》带领游客通过高新科技沉浸式互动体验,感受爱、生命与希望的赞歌;在北京平谷,长城记忆主题夜游嘉年华及大型水秀表演《平谷夜话》将远古传说与现代技术进行虚实融合,为游客带来全新体验⋯⋯

  环宇文化科技也是此次中国文联组织文艺志愿者走访的重点文旅企业之一。谈到科技如何有效为文旅产业“赋能”时,刘伟杰告诉记者,面对“90后”“00后”新消费群体,只有技术而没有感情的“赋能”必定是不受欢迎的,更重要的是挖掘在地文化与IP所承载的文化价值。

  刘伟杰以惠州千花洲度假区为例,以水陆双线花海为主题的光影夜游《幻乐·千花》就在这里上演。夜幕下的千亩花海中,布置了10余种定制化互动科技装置、22个故事场景,藤蔓缠绕的“千年古树”、从头顶流过的波光泉水、水晶蝴蝶在两侧振翅⋯⋯

惠州千花洲度假区内的夜游光影秀《幻乐·千花》带领游客们踏上一场梦幻神奇的“寻花”之旅。

惠州千花洲度假区内的夜游光影秀《幻乐·千花》带领游客们踏上一场梦幻神奇的“寻花”之旅。

  每一项“魔法”的背后,都有着实打实的科技支撑,例如“会吃人的花轿”是机械卷桥装置,“水中仙子”则利用了水幕投影等。但串联起整个奇幻氛围的,却是千花洲当地不可多得的自然环境资源,以及主创团队为之量身定制的故事内涵:为游客呈现一个充满神秘感的“精灵世界”,讲述一场梦幻神奇的“寻花”夜游之旅。

《幻乐·千花》光影夜游。

《幻乐·千花》光影夜游。

  “科技与艺术的碰撞,绝不是各个技术手段的简单堆砌。”刘伟杰表示,整体演艺生态规划和布局至关重要,要创建一个完善、健康的演艺生态群落,才能成长为一套逻辑自洽、经得住推敲的演艺系统,做到让每一个文旅项目独具特色、“千人千面”。

  智能“扁鹊”续写济世佳话

  中国西南,成贵高速铁路上,一架探伤车正在铁轨上行进,一旦发现伤损,即刻将数据传回成都,由人工智能分析系统进行会诊及后处理,7秒内,即可给出处理建议。在以前,这个过程通过人工作业方式,至少需要8小时才能完成。

  这架四四方方、布满线缆的探伤车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扁鹊”。古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应用望色、听声、写影、切脉的方法济世救人,尤其以重视疾病预防闻名。而“扁鹊”探伤车也正是通过钢轨表面伤损视觉识别、激光磨耗测量、超声波探伤、损伤发展历史数据比对,快速准确地诊断出铁轨损伤程度。

  此外,还有“仲景”分析仪、“华佗”大修决策平台,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判伤算法,为中国铁路安排换轨和大修计划提供决策支持,不仅能节省资金,还能大大降低风险。

  这套“古今结合”的智能设备,来源于东莞先知大数据——一家推崇“极客”文化、以技术为先的“硬核”公司,成立四年来,致力于用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降低决策门槛和成本,服务领域涉及轨道交通、社会治理、军工安防和工业互联网等方向。

  步入先知大数据的新研发大楼,巨大的荧幕上排满了各种数据分析表格,穿着格子衬衫或白色T恤的算法工程师们全神贯注地敲着键盘。在这里,记者见到了先知大数据董事长、数据科学家余旸。

  余旸笑称自己是一名“科技宅男”,谈起“扁鹊”“仲景”“华佗”的命名来源,他坦言,起名的逻辑是依托传统文化,反映出产品的“魂”,也能帮助客户直观地理解产品的性能及优势所在。

  早在将探伤车与传统中医联系起来之前,余旸和他的团队已在沪昆线、川黔线、内六线等线路上待足了8个月。这里地质特殊,时常出现断轨情况,探伤的人工成本和铁路运营风险居高不下。在那段日子里,无论烈日还是暴雨,团队成员都背着仪器,一步一脚印地跟探伤工研判伤情,将他们的宝贵经验形成算法,又经历了3年的对比实验和迭代,才最终研制出这套系统。

  余旸认为,从底层逻辑上来说,人工智能和哲学理念是一脉相承的,用科技来延展人的五官:帮助人们看得更清晰、听得更清楚、触觉更敏锐等。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思路和现代科技创新并非是绝缘的两者,而是存在着无限连接、沟通、升华的可能,才能让智能“扁鹊”在现代社会继续“把脉问诊”成为可能。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里,包含了太多的道理、哲学,我们要做的是‘守正出新、知行合一’。”余旸说,科研就像书法创作,只有基于多年的行业积累,经过上万次的练习、迭代,才有可能创新出自己的风格,解决行业痛点。

  在扎根东莞的大大小小的市场主体中,在各自领域深挖钻研的企业或个人还有许多。他们或选择引入现代元素,振兴传统技艺;或致力技术研发,将文化产品打造得更加绚丽;又或是秉持着朴素而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在新兴的领域上越走越远⋯⋯最终,诞生出兼具现代便捷性与审美艺术性的种种发明创造,让东莞这座城市“群星闪耀”,照亮神州广阔夜空。

  来源: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