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歪炮台

2018-07-05 来源:本网原创稿

  车歪炮台,《野季野史》记作车 炮台,它座落在芳村区东塱大黄滘口,靠近东塱约60米的珠江河畔。嘉庆二十二年(1817),阮元任两广总督时,觉察英国的侵略野心,奏准在珠江添建两座炮台,一是大虎山炮台,二是车歪炮台。在修筑车歪炮台时,阮元曾到现场视察,并品尝花地杨桃,写下“诚告知味人,味在酸甜外”之佳句。车歪炮台是民间对它的俗称。“车歪”,其意是大船到此要侧驶入主航道,它的正名是大黄滘炮台。同治《番禺县志》卷十四,内护城炮台条:“大黄滘(炮台)在大黄滘口海心洲龟岗,安炮二十二位。嘉庆二十二年总督阮元奏准添建”。大黄滘炮台工程浩大,建筑坚固,现存炮台基础厚约3米,炮台上炮位通道墙厚2.1米,垛口高1.1至1.2米,厚O.9米。据传建这座炮台时,为了加强坚韧度,采用糯米浆、黄糖水拌灰沙,逐层夯实。从裂层横断面可以看到一层层如水成岩般痕迹,其坚固度不亚于现代水泥。药局建在龟岗之北岩石下,是聍存弹药仓库,高约5米,直径为8米,但墙壁厚度竟达1.5米。

  大黄滘炮台位置重要,不但扼守珠江中流主航道,还控制大黄滘口。大黄滘是一条人工河,水深河阔,过去,河面是现在的三倍r从珠江南水道三山河直经大黄滘口流入珠江,数百担之大船可通行无阻。《防海记略》.云: “广东省河广阔,惟东路二十里之猎得=沙尾,西南十五里之大黄滘河面稍狭可以扼守”。甚至称它是“猎得大黄滘两咽喉”。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不久,林则徐被撤职,琦善到广东,为了讨好英国,尽撤珠江两岸炮台之大炮。后来又调湖南宿将杨芳来粤讨夷,杨芳营于凤凰岗,远离省河,对猎得及大黄滘炮台一带只“沉船塞石,而无兵炮守御”,杨又高傲麻痹,虚实尽为敌人探知,故英夷分路深入凤凰营,进攻东西炮台和海珠炮台, “尽扼猎得大黄滘两咽喉”。大黄滘炮台在炮火不备的情况下,经过苦战终于失守。

  大黄滘炮台整个火力系统,包括石头炮台,在大黄滘对岸石头村河边,安炮十七门。还有大黄滘炮台西北东望山岗上之东塱炮台,安炮九位,组成高低交叉火力。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为了加强这个炮台的防御能力,道光三十年(1850)又在大黄滘炮台南约50米贴近水面的石台上,增建大黄腰沙炮台。《番禺县续志》:“大黄腰沙(炮台)在海心洲与龟岗石台相连,安炮十五位。与下石头东望两台,皆为大黄滘(炮台)作犄角形势”。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因它的炮火对英舰威胁甚大,英舰集中炮火对它轰击,“咸丰七年(1857)毁”,直到“咸丰十一年(1861)修复"。“光绪六年,(1880)从旧炮台改建,置洋炮十尊”。大黄滘炮台至少安装了一尊洋炮,现在还可以看到安装洋炮底座的痕诛。可见清代从鸦片战争前起,一直把车歪炮台作为内护城炮台的重点,“额外外委一员(千总或把总),分防大黄滘炮台汛”。

 

  1922年6月,陈炯明兵变,阻止孙中山先生舰队进泊白鹅潭,也利用车歪炮台作为屏障,并在东强山岗加驻了两个炮兵连。孙中山先生的舰队,经过激烈战斗,付出座舰“永丰”号被炮火击伤的代价,才胜利进泊白鹅潭。

  车歪炮台是广州市唯一保存得比较完整的鸦片战争时期的一古炮台。现除东南一角经百多年来潮水冲击而倾裂外,指挥所暗堡,炮垛,药局都保留得较好。登斯台也,还可看到当年这座要塞的雄姿。但与龟岗石台相连的“大黄腰沙炮台”和东塱炮台,今天不复存在。

 

  来源:省政协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征编出版的《广东近代要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