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幅战“疫”速写见证江城重生

2020-04-15 来源:本网原创稿

  4月8日是武汉全城“解封”的日子。为迎接这一天的到来,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张弘《武汉战疫·城里城外》系列30幅速写线描宣告完成。组画以艺术家的视角,捕捉并记录武汉“封城”76天战“疫”的经典画面。
  张弘笔下既有武汉抗疫一线的医务人员,为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争分夺秒的工人,也有坚守社区防疫岗位的志愿者、维护城市治安的民警,以及疫情下普通市民生活的一幕幕。
  “我生于武汉,在武汉生活了20多年,武汉人就是我的桑梓父老。”张弘告诉小南,作为人口千万数量级的大城市,武汉“封城”让他这样的游子倍感心焦。在他看来,艺术家既是战“疫”的亲历者,又是记录者,速写则成为他与家乡人民“共克时艰”的一种行动。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张弘以《武汉七天·城里城外》为题创作了多幅作品。作品刚发表就引起朋友圈广泛转发。
  “当我画到第十幅时,疫情的拐点还没到来,我估计‘封城’需要一个月时间,就将组画目标定在30幅。”就在清明节全国哀悼日,张弘刚好画满了自己的速写本,“这些作品也相当于武汉‘封城’的全记录”。
  “封城”期间,画家无法深入武汉一线现场。张弘每天通过网络在武汉“城里城外”搜寻最能触动自己的画面,同时与当地亲朋好友保持联系,从他们传来的信息图片中取材。“创作让我仿佛感到自己也回到了家乡。”
  而让他意想不到的是,远在瑞典的清华校友会还将他的作品制作成宣传海报,呼吁当地校友募捐善款,采购医用物品支援祖国。
  由于需要紧贴疫情发展,张弘无法像大型创作那样,可以对画面进行深思熟虑与反复修改,而速写简洁、概括、快速的特点,也让战“疫”每一个现场、每一个瞬间、每一个形象更加生动。对生活的细心观察、长年坚持的动手习惯、有意识训练的默写能力,这些基本功也提升了组画的艺术质感。
  我们应如何面对突发性的重大灾难?如何采取应急的防范措施、提升快速应变能力?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关系?人类生命有何价值和意义?……随着创作的推进,张弘也将自己对灾难和人性的思考,不断注入画稿之中。而选用《清明·这一刻》这个有点沉重的瞬间作为组画的“句号”,也正好体现“记录是为了不忘却”的初心。
  “作为一名画家,艺术创作时刻与生活保持‘在线’的状态非常重要。以画笔记录生活,表现国家在这个时期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是艺术家应有的担当和责任感,也是艺术家的一种天职与情怀。”张弘总结道。


施工中的雷神山医院


武汉志愿者组局人--汪勇


重症室里的手语


清明这一刻


  来源: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