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兴宁八景”变迁

2022-08-25 来源:本网

  明清时期,兴宁县曾有过5次“八景”评选,县内14处风景名胜先后进入“八景”名单。

  “兴宁八景”的由来

  与县志编修的关系

  对“八景”进行评选、命名和歌咏,是我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八景”最早见于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对画家宋迪画作的描述。而对地方风物景观实体进行“八景”这一称谓的评定命名,据称始自于赣州八境台,苏东坡《虔州八境图八首》使赣州“八景”声名鹊起,州县“八景”开始成为一个约定俗成、风行神州的文化现象。

  “八景”的评选往往与志书编修同步,因为两者都需要对地方历史风物进行系统的总结和评价,而总结评价的结果也需要借助志书予以固定和展现。而志书作为官民认可的书籍,对“八景”的记载又加强了其权威性和知名度。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古代志书侧重于记述地方历史人文特点,名人墨客对“八景”的题咏往往能入选志书艺文志。

  明清时期,兴宁县曾13次编修县志,现有8种存世。在这8种县志,记载了兴宁5次“八景”评选,其中两次由县志主持者直接评定,另外3次也与修志活动关系密切。在这5次评选中,墨池是唯一5次入选的景观,神光山、鸡鸣山、丞相岭、蚌湖、叶塘温泉5处景观4次入选,龙潭、横湖渡两处景观3次入选,黄牛岭、龙母嶂、铁山嶂、坭陂温泉、和山岩、南济桥6处景观一次或两次入选。

图片

“兴宁八景”之———翰林墨沼(引自嘉庆《兴宁县志》)

  明初“兴宁八景”

  明初“兴宁八景”,由民间评定并写入兴宁县志:

  神光夜气、鸡鸣春晓、

  丞相文峰、龙母遗迹、

  蚌湖秋月、墨池书屋、

  古渡横舟、温泉濯足。

  上述“八景”对应的名胜地点是:神光山、鸡鸣山、丞相岭、龙母嶂、蚌湖、墨池、横湖渡、叶塘温泉。

  宋元时期兴宁史籍缺失,有没有评选过“八景”已不可考。明永乐年间,兴宁曾编修过志书,但已遗佚无存,“兴宁八景”具体始于何时也已不考。兴宁现存最早的志书——《正德兴宁志·杂纪》中透漏了一些眉目:

  今凡郡县,辄有景致之目,“八景”“十景”之类,其来亦久,或起襄宋事,不师古,类俳近俗。是邑亦有八题,顷吴参政高颇尝更易。今邑人只称其旧,有其举之,姑附见之,曰:神光夜气、鸡鸣春晓、丞相文峰、龙母遗迹、蚌湖秋月、墨池书屋、古渡横舟、温泉濯足。

  祝允明于正德十一年(1515年)撰修《正德兴宁志》,州县评选“八景”“十景”的名堂已是“其来亦久”,兴宁县也有“古八景”“邑人只称其旧”,至于起自何时他也无法探问得知。对于兴宁“古八景”,《正德兴宁志》(稿本)表述为“或起襄宋事”,而《正德兴宁志》(刻本)则表述为“邑有‘八景’之题数俳,近俗有共举之”。综合分析,这“八景”的评定年代距离祝允明所在时代并不遥远,是明初兴宁县仿照宋代事例,由近来民间共同推选而来的,不久之后,又由一位名为吴高的官员进行了更改。

  天顺“兴宁八景”

  天顺“兴宁八景”,由吴高选定,明天顺元年(1457年)写入《惠州府志》而广泛流传:

  神山瑞彩、牛岭峥嵘、

  龙湫甘雨、蚌湖夜月、

  汤溪晚浴、铁嶂晴霞、

  丞相清风、翰林遗址。

  上述“八景”对应的名胜地点是:神光山、黄牛岭、龙潭、蚌湖、坭陂温泉、铁山嶂、丞相岭、墨池。

图片

版画《蚌湖映月》(兴宁画院吴浩镐2022年2月作)

  吴高,字志高,惠州府城人,明宣德八年(1433年)进士,曾任刑部主事员外郎、福建布政司左参政。现存史料对吴高的记载不多,《明实录》载,正统十三年(1448年)吴高出任福建参政,仅嘉靖《惠州府志·人物传》有吴高小传。从这小传中我们得知,吴高少年得志,40岁就辞官归里了。吴高酷爱名胜古迹、品题各地“八景”,在惠州《海丰县志》《长乐县志》、福建《建阳县志》等志书中可看到一些端倪。

  “惠阳”即是指惠州,“惠阳志”即是惠州的府志。据清康熙《惠州府志》保存的明天顺《惠州府志·序》,吴高曾考订天顺《惠州府志》并收录了他的诗作《惠阳杂咏》。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至天顺元年(1457年)隔了9年,吴高应在这期间踏遍惠州包括兴宁县的山山水水,因此对兴宁的名胜古迹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所以会对兴宁“古八景”进行一番变更。吴高新命名的“兴宁八景”,去掉了原先的鸡鸣山、龙母嶂、横湖渡、叶塘温泉,增加了黄牛岭、龙潭、铁山嶂、坭陂温泉。

  根据嘉靖《兴宁县志》记载,吴高作有“兴宁八景”诗,天顺《惠州府志》予以收录。可惜天顺《惠州府志》和《惠阳杂咏》都已无存于世,除嘉靖《兴宁县志》保存有一首他的墨池诗外,已无从看到他的这些诗作了。

  自吴高命名天顺“兴宁八景”之后,兴宁于成化十六年(1480年)至崇祯十年(1637年)间曾编修过7次县志,但150多年间对这八景都未作更改,可知兴宁官民对吴高天顺“兴宁八景”的品评也是认可的。

  嘉靖十九年(1540年)续修《兴宁县志》时,知县方述还曾作有一首诗《古风》以总括天顺“兴宁八景”,嘉靖三十一年《兴宁县志·山川》收录了这首《古风》:

  齐昌自古多奇胜,背郭山川夕照前。

  矗落突兀插天外,平原流沚杂桑田。

  崒嵂吐光蒸宇宙,无牛应赋梦丰年。

  神龙作雨无闲日,玉盘夜夜浮霜天。

  三三两两歌沂爽,祝融剑气收云烟。

  策马应过风犹故,吞鱼砚迹何尘土。

  我来守土云三年,与汝时时作朝暮。

  虽无厚泽庇山川,同汝相看一今古。

  康熙“兴宁八景”

  康熙“兴宁八景”,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编修县志时,由知县王纶部评定并写入县志:

  龙母朝云、神光夜气、

  吉湖温渚、墨沼清泉、

  鸡灵古木、和山石岩、

  牛岭晓行、南桥晚泊。

  上述“八景”对应的名胜地点是:龙母嶂、神光山、叶塘温泉、墨池、鸡鸣山、和山岩、黄牛岭、南济桥。

  王纶部,江宁(今江苏南京)人,康熙十六年(1677年)至二十二年(1683年)任兴宁知县,任内裁冗兵、均征役,清保甲、兴科举,数月之内使三藩之乱后的兴宁县面貌一新。康熙二十年(1681年),王纶部重修县志,与兴宁父老遍历山川,寻访蚌湖、古渡等古迹,认为“皆荒唐仿佛,莫有知其真者”,因此将亲身所见“足供游赏”的8处景观进行了命名。王纶部在康熙《兴宁县志·古迹·八景叙》中认为,蚌湖、横湖渡已经漫灭无迹,不应再保留在“八景”名单之中;县东并无丞相岭和黄牛岭,而县西黄土岭是古驿道迳口,认为唐代常衮和宋代李纲两位名相经过的地方应在此处,为名贤过迹之处,是兴宁县一处重要的历史人文地点,因此以“牛岭晓行”命名为新“八景”之一;而和山岩“岩不甚广而曲迳幽雅,岩顶石罅中清泉泠泠,盛夏不知有暑”,南济浮桥“水通程江,桥接神光墨池诸胜,上有道南亭、贤侯阁、回澜寺、古榕、石磴,多泊渔舟”,风景优美,因此也将此两景选入“八景”。

  乾隆“兴宁八景”

  乾隆“兴宁八景”,乾隆四年(1739年)编修兴宁县志时,由知县施念曾评定并写入县志:

  神光夜气、鸡鸣春晓、

  龙湫甘雨、蚌湖秋月、

  丞相文峰、翰林墨沼、

  古渡横舟、温泉濯足。

  上述“八景”对应的名胜地点是:神光山、鸡鸣山、龙潭、蚌湖、丞相岭、墨池、横湖渡、叶塘温泉。

  施念曾,安徽宣城人,拔贡生,雍正十二年(1734年)至乾隆六年(1741年)任兴宁知县,官终禹州知州。乾隆元年以“才品俱隽,仕学兼优”荐举博学鸿词科。施念曾在乾隆《兴宁县志·风土志·卮言》中认为,李纲过兴宁诗并不曾言及牛岭,“晓行”没有依据,而且诗境不美,“丞相文峰”“蚌湖秋月”虽然有涉附会但表现了“风土之美”,因此又对康熙“兴宁八景”进行了改动。

图片

兴宁古八景分布图(林文导绘制,底图为胡曦《兴宁县疆域图》)

  嘉庆兴宁八景

  嘉庆“兴宁八景”,嘉庆十六年(1811年)编修兴宁县志时,由知县仲振履主持评定并写入县志:

  丞相文峰、翰林墨沼、

  鸡灵春晓、蚌湖秋月、

  铁嶂晴霞、龙湫甘雨、

  古渡横舟、温泉濯足。

  以上“八景”对应名胜地点为:丞相岭、墨池、鸡鸣山、蚌湖、铁山嶂、龙潭、横湖渡、叶塘温泉。

  仲振履,泰州如皋(今江苏如皋)人,嘉庆十三年(1808年)进士,嘉庆十五年(1810年)至二十一年(1816年)任兴宁知县,官终南澳同知。仲振履在广东多地任职,政绩显著,有文才,是清中期有名的戏曲家。

  嘉庆“兴宁八景”基本沿续了乾隆时期的版本,但调整了顺序,唯一的变动是删去了“神光夜气”,而代之以“铁嶂晴霞”。与康熙、乾隆版本不同的是,嘉庆《兴宁县志》未对此作何说明,也没有县志主持者仲振履的点评。

  通过对“兴宁八景”变迁的探讨,可以得知“八景”随时代而更替,不同时期对地方景观的认知与提炼不同,从而可以探知时人在文化思想上的不同取向。“八景”是地方历史和人文的重要反映和象征,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突出,历经千百年的沉淀,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当前打造地方景观品牌、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无疑是有积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祝允明,《正德兴宁志》,《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潮州府部第37册,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

  [2]王纶部,康熙《兴宁县志》,《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潮州府部第37册。

  [3]施念曾,乾隆《兴宁县志》,《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潮州府部第38册。

  [4]仲振履,嘉庆《兴宁县志》,《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潮州府部第38册。

  [5]李玘,嘉靖二十一年《惠州府志》,《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惠州府部第1册。

  [6]刘承源等校注,兴宁市地方志办公室整理,《嘉靖兴宁县志校注》,江西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

  来源: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