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雄飞——中国科学院院士、昆虫学家、生态学家(1929—2004年)

2022-04-18 来源:本网

  庞雄飞于1929年8月1日出生于广东省南海县张槎乡东便村(今佛山市禅城区张槎街道东鄱东便村),在家中兄妹间排行第二。庞雄飞家族是名副其实的“教师之家”。父亲庞之鉴,母亲卢慕娲,都是小学教师。尽管家境贫寒,父母还竭资创办了私立博爱小学。从曾祖父辈始,家族中有30多位族人都先后从事教育工作,成长于杏坛世家的庞雄飞深受家庭熏陶,从小就非常爱读书。

  1938年日寇侵占佛山,庞雄飞的父亲携一家老小避难至广东省德庆县凤村圩,不幸于次年病逝。从此,坚强的庞母挑起了继续办学和抚养庞雄飞兄妹三人的重担,她一边给学生上课,一边租田种地。早慧的庞雄飞很小就非常懂事,每天和哥哥一同上学,又和哥哥一起在田里做着与他们年纪不相应的繁重劳动,他还利用课余时间捕鱼虾,种菜养鸭,以减轻母亲的经济负担。正是这样的生活,打磨了庞雄飞坚强的意志,锻炼出强健的体魄。少年时代辛勤劳作的那片田地也无形之中为他日后科研工作确定了方向。

  庞雄飞从博爱小学毕业后,进入南海县第一中学读书,抗战胜利后转学到华英中学至1947年毕业。中学毕业后,庞雄飞曾两度考上了大学,但都因无力支付学费而未能进入大学校门。但他没有放弃,边教书做入大学的准备。1949年10月广州解放了,中山大学又一次向他发出了入学通知书,这次不仅免收学费,还提供助学金。庞雄飞怀着对党和人民的感激之情进入中山大学农学院。他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先是在蚕桑系学习,后转到病虫学系,师从赵善欢教授、蒲蛰龙教授等著名专家。

  庞雄飞学习成绩非常优秀,1953年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在赵善欢教授指导下继续攻读研究生。1954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派往苏联留学,在莫斯科农学院读研究生。他主要研究瑞典麦秆蝇、玉米螟等玉米害虫的发生、虫害规律及防治技术,在苏联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了有关论文6篇。1959年获苏联副博士学位回国后,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研究室工作了数月,继由时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和华南农学院院长的丁颖教授安排回到家乡广东,在华南农学院执教。

  在苏联留学期间,庞雄飞认识了同为留学生的李丽英,上海人,是1951年选派到莫斯科学习昆虫学的,报效祖国、振兴中华的崇高理想和献身科学事业的共同志趣把他们牵到一起。1959年庞雄飞回国后与李丽英结成爱侣。这对夫妻是我国昆虫学界知名的伴侣,他们相知相爱,携手共同度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岁月,一起为中国的昆虫研究兢兢业业奉献了几十年。婚后李丽英调回广东省科学院广东昆虫研究所,历任广东昆虫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昆虫学会副理事长,国际昆虫学会副主席等重要学术职务,并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13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广东省委委员和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1986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庞雄飞夫妇育有一子一女,儿子取名庞志,女儿取名庞虹,名字寄托了庞雄飞夫妇对昆虫研究事业的愿望。他们继承了父母的志向。女儿庞虹于1997年在华南农业大学昆虫学科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现在中山大学任教,已成长为一位优秀的年轻昆虫学家。

  1965—1966年,庞雄飞被派往古巴支援教育和经济建设。1966年在《动物分类学报》发表了他在昆虫分类学领域的研究论作《广东拱颏瓢虫新种记述(鞘翅目:瓢虫科)》。当时“文革”已经开始,正常教学和科研工作都受到严重干扰,但是庞雄飞没有放弃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工作,他想尽办法利用当时允许的形式,组织教学小分队,带领学生到农村去,把田间地头作为教室和实验室,在生产实践中传授昆虫学和害虫防治知识;又作为骨干参加了广东省生物防治工作队到农业生产一线去研究和推广害虫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技术。他还带领一些教师和学生创立了广东海陵岛水稻害虫综合防治示范区,与蒲蛰龙教授在广东四会大沙建立的示范区相呼应。他创立的这个示范区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培养了一批农业害虫综合防治的技术骨干,在“文革”这一特殊时期仍为当地农民和农业生产做出重要贡献。与此同时,他因陋就简地开展了天敌昆虫尤其是瓢虫科昆虫的分类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11篇,完成了科学专著《中国经济昆虫志·瓢虫科(二)》的写作和《天敌昆虫图册》的编写工作。在“十年动乱”结束后正式恢复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制度时,庞雄飞因在教学和科学研究中所取得的优异成果被破格晋升为教授。

  为了追回“文革”十年所荒废的时间,庞雄飞作为昆虫学的学科带头人之一,与赵善欢院士和刘秀琼教授等前辈以及学科骨干们一起,重新规划设计了华南农业大学昆虫学科的发展蓝图。庞雄飞不仅抓住了学科队伍建设这个关键环节,加强年轻教师的培养,积极储备人才,使昆虫学科研究人才顺利度过了青黄不接的时期,还根据国际发展动态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制定了学科发展方向。在庞雄飞的带动下,经过又一个十年的努力,华南农业大学的昆虫学科学术水平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1984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博士点,1989年又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2年再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开放改革后的20多年中,庞雄飞院士废寝忘食地奋斗在教育科研第一线。1982年他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在美国农业部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合作研究。回国后,经他积极促成,1984年农业部批准建立华南农业大学昆虫生态研究室,1989年组织建立了农业部昆虫生态、毒理重点开放实验室,为本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59年庞雄飞从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研究室回到华南农学院后,立即全心扑在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倾其所学,报效国家。他不仅开展昆虫学的教学工作,还开始着手系统研究害虫防治中的生态学和天敌昆虫的分类利用问题。庞雄飞担任讲师后,参加编写了《农业昆虫学》,其中提出了昆虫呼吸恒定温区的新概念,为国内外同行所瞩目。

  庞雄飞长期从事昆虫学、生态学和害虫防治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学术造诣深厚,成就卓著。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他辛勤多年为学校和学科的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特别是在昆虫物种多样性研究与利用、害虫种群系统控制理论与技术、植物保护剂研究等多个领域都做出了开拓性的重要贡献,在国际国内享有盛誉。他一生共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出版了学术专著和高校教材18部,其中《害虫种群系统控制》一书被国家列为当代科技重要著作。他的科学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省部自然科学奖和科技进步奖共15项,对我国农业科学发展和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院士。

  庞雄飞呕心沥血为国育人。他亲自指导培养了29名博士、35名硕士,这些高级人才已成为各有关单位的业务骨干。鉴于他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就显著,两次获得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奖。

  庞雄飞因材施教,非常注重引导学生。他十分赞赏学生梁广文提出的“害虫要系统控制”的观点,1980年他通过师生共同合作,把现代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入昆虫生态学和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研究中,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提出害虫种群控制的理论,并发展了一套相应的研究方法,广泛地应用于我国南方水稻害虫、蔬菜与荔枝主要害虫和湿地松粉蚧等重要害虫种群系统控制的研究工作中,并取得成功。在“六五”“七五”和“八五”期间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科研成果,经专家鉴定认为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从而获得了国家和省级的多项奖励。他的学生梁广文在他的悉心指导和支持下,已成长为华南农业大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学科年轻的学术带头人,成为承继庞雄飞研究和工作的佼佼者。

  由于庞雄飞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方面的卓越成就,他曾被聘担任多个国家级和省部重点科研机构、学术团体的重要职务和多个大学的兼职教授,受到党和国家多次表彰,包括荣获国家人事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农业部“部属院校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广东省南粤杰出教师”“全国模范教师”等光荣称号。

  庞雄飞积极策划并推动建立的国家级南岭自然保护区和南岭国家森林公园等基地已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世纪90年代,在庞雄飞的倡建下,华南农业大学与深圳市龙岗区政府、香港生态视野有限公司合作创办了科研教育基地——龙岗碧岭生态村,是集生态农业、环境科学教育、农业技术培训示范及观光农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基地。在庞雄飞的认真指导和科学设计下,村里不仅有人们常见的蔬菜瓜果,还培育了一些国家级的珍稀濒危植物物种。而且让当时人们吃惊的是,所有植物的生长过程都不用化学杀虫剂,而是采取了生态害虫控制方法进行有效除虫,也不使用化肥,取而代之的是有机农家肥。全新模式的生态村,在蔬菜的有机栽培以及害虫生物防治方面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有媒体戏称庞雄飞是“庞村长”。省内外许多“菜篮子工程”的公司都纷纷前来学习经验。

  1996年以来,每年都有大学生走进生态村实习,博士生、硕士生在生态村进行生物专题的深入研究,生态村也成为农业学术研究基地。1997年被广东省高等教育厅确定为广东省高等院校教学实习基地,2000年被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确定为深圳市科普教育基地。龙岗碧岭生态村,成为具有教育、科研、培训、生态、育种等功能的,前瞻性的农科示范基地。

  2004年3月25日,庞雄飞因病不幸去世。庞雄飞一生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和科学事业,为我国昆虫学研究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致力于教育,在学科建设方面注重后续人才力量培养。即使是在病重期间仍念念不忘学科建设,惦记着教学科研工作,以及对年轻学者的培养和关怀,奉献生命燃烧到最后一刻,深深表现了一个科学家和教育家的爱国情怀、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品德。


  文:孔繁文

  来源:《禅城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