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起,“兴业为公融资于众——近代粤沪公债展”专题展览在位于广州的岭南金融博物馆开展,展期3个月。
本次展览是在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的指导下,由岭南金融博物馆联合中国证券博物馆特别策划,宏观介绍了金融发展前沿阵地广东、上海两地公债从晚清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变迁。
展览海报
公债对粤沪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展览回顾了近代粤沪公债的发展历史,展现公债在市政建设、金融业发展、抗战救国和革命事业等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为发展地方实业,清末广东巡抚岑春煊曾于1905年倡议“息借民款”。民国初年,广东军政当局发行了少量公债用于发展实业、军需开支和整理金融。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后,公债收入为北伐战争胜利奠定了经济基础。1927-1936年宁粤对峙时期,广东的公债以省市级地方债为主,对增强广东地方经济实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1912年]中华民国广东全省地方劝业有奖公债(伍元)
为筹集建设资金,改善上海城厢市政建设,上海地方自治机构于1905年开始发行地方公债,这是将公债用于市政建设的开端。此后,地方公债成为上海城市建设的重要经费来源,对市政建设起到了较大推动作用。
[1910年]上海城自治公所地方公债票
为募集抗战救国经费,国民政府多次发行国防公债、救国公债、军需公债等,广东军民、港澳同胞和海外粤侨踊跃认购,为抗战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粤沪发行各类公债共200余次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华南各革命根据地和游击队先后发行各类红色公债20余次,有效地解决了根据地财政短缺的困难,有力地促进了根据地经济生产、支援了革命战争、保证了军粮供应。
[1950年]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券壹分(岭南金融博物馆藏)
新中国成立后,财政部、人民银行多次发布偿还苏区、边区和解放区公债的通知,对以往发行的历次公债进行了集中偿付,体现了公债的信用,彰显了革命的初心。
广东和上海作为近代化的前沿和聚点,是国家公债的重要发行承销地,两地也发行了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公债,还分别出现了租界公债、红色革命公债等特殊公债,两地发行各类公债200余次。
观众参观展览
主办方表示,透过近代粤沪公债的片段记忆,既可一览广州、上海的城市近代化,也可管窥近代金融风云变迁,还可穿过抗战历史弥漫的硝烟,见证到抗战公债凝聚海内外同胞民心与财力同御外侮的力量。
尤为重要的是,红色公债在华南地区革命历程中,缓解了东江、琼崖等革命根据地财政困难,保障了华南地区解放大军军粮,让红色基因成为我国证券史中的鲜亮底色。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