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深处芳华永

2025-11-28 来源:本网原创稿

郭 力

  是幸运巧合。今年一二月间,我的新书出版,恰好与饶芃子老师的散文集《花到深处更知香》同期面世,于是我的小书非常荣幸地随先师的著作一起出现在出版社推介新书的公众号视频上,我也借此撷取“花香”,走近大师,走向文心的深处。

  却是深深遗憾。回想20年前,我从北方到广州工作不久,偶然听一位同事说起,她的女儿正担任饶芃子老师的助手,那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但已能感觉到周围人对饶老师的敬仰与尊崇。由于工作领域不同,后来一直未有时间去接近大师的学术与作品。直到这一次,终于在机缘巧合下静心阅读,与大师在文字中相逢,竟是在她远行了半年之后。

  书中收录了自上世纪90年代至2007年(即饶老师从教50年)间发表的散文作品,共分6辑,大致可按“人生轨迹、亲恩绵延、先师印象、文艺漫笔、教学感怀、旅行札记”来划分。饶老师与我的母亲年龄相仿,又都是从事教师的职业,而我,作为中文系出身,且与饶老师同样有着童年“残缺”经历和文学启蒙的后辈,读着饶老师的文字,仿佛是在聆听母亲的教诲与絮语,又仿佛在与一位文学的忘年知己对话,许多的感同身受,许多的悲喜与共,情难自禁地与饶老师一起流下泪水,一起含泪而笑,一起回味人生的种种曲折离难,以及与命运抗争时的那种勇气与定力。

  这本书,既是一位文艺理论大师对学术生涯和从教历程的回顾,也是一位文学长者对人生精神经历的梳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书中勾勒出的三位女性形象——

  第一位,是外祖母。饶老师的外祖父是文学修养极高的清朝秀才,外祖母则是不会写字、只认得字但爱读书的传统女性,她是饶老师孩提时代的第一位良师。就像那句歌谣“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好像天底下所有的外祖母都一样,她们总是在儿女急需援助的时候,义无反顾地担负起照顾第三代的责任。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为了支持儿女投身抗日救亡,她的外祖父母接手了对孙辈的照顾职责,用他们的爱填补了饶老师童年的残缺。正如饶老师在回忆文章中所说,在她的一生中,受外祖母的影响是最大的,外祖母的善良、温厚、豁达,深深地扎根在她的精神世界里。这当中,既有“如何与人”的教导,比如外祖母对弱者、残者、贫穷者的同情之心,“对人好就等于对自己好”的为人准则;还有“如何处世”的叮咛,比如“碰到困难不要只想一头,要想去想回来”“只要自己心定,没有过不了的坎”。当然,饶老师永远也不会忘怀的,是外祖母针线筐里放着的那本粉红色封面的古典名著《石头记》,以及夏夜里外祖母对林黛玉《葬花吟》反反复复的背诵,那柔和的极具韵味的吟诵,是始终涌动在饶老师脑海的文学记忆,这部书也成为维系这个家族几代人精神生命的一条纽带。

  第二位,是母亲。饶老师是在母亲去世近50年之后,也是在自己将近80高龄之际,终于提笔追忆母亲,不是不怀念,而是太多的遗憾和伤痛,最怕提及。与外祖母这样的中国传统型妇女不同,她的母亲是在五四精神感召下,有自己生活理想和追求、献身于革命事业的职业女性,也是爱生活、爱父母、爱孩子,对美好爱情和家庭怀有极大期待的女子。母亲早年由于投身革命而不得不与孩子聚少离多,中年又因“历史问题”接受审查而一度与亲人失联,晚年在“文革”动乱中孤独离世。可以说,饶老师童年始感受到的“残缺”,来自于儿时在那条通往大路的田埂上看到的母亲快步走远的背影,来自于青年时在城河边看到的母亲挑着泥土艰难前行的身影,也来自于人到中年却不知母亲魂归何处的痛惋!她只能注视着母亲在灼灼光华的生命中折射出的平静和坚守,默默地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这“残缺”实则贯穿和影响了饶老师和她母亲的一生,但她们在精神和感情的沉重负荷下坚强地承受着,她们非但没有轻易倒下而是葆有顽强的生命力,或许,这来自于她们从小所受到的诗文的教育、爱国的教育、乐观积极为人处世的教育,深刻滋养着她们的精神世界。

  第三位,是作为老师、母亲,后来也成为外祖母的饶芃子老师本人。饶老师曾说,纪念一位远行的学者,最好的方式就是去读一下他留给我们的著作。饶老师留给我们的著作有很多,其中的学术文章,因其专业性,对于我们大多数普通读者来说未必能懂;但这本散发着花香墨香的散文集,我们可以读懂、可以有所悟。饶老师作为从教逾半个世纪的著名学者,以忘我的精神辛勤耕作,战胜各种风浪波折,迎来了能够大有作为的时代。其学术造诣、开创精神、大师风范,体现着对学问、对学生倾其一生的热爱与守护,是留给世人的宝贵财富。而作为一个母亲和外祖母,饶老师得以弥补自己的童年缺憾,以密实的亲情浇灌出后代蓬勃生长的圆满。

  在饶老师远行的告别仪式上,她的女儿提到有篇文章用“潮州姿娘”来赞美饶老师出得厅堂,下得厨房,温婉厚道。这来自祖辈传承的“潮州姿娘”的烙印,代表着中国女性勤奋、从容、自强不息的高洁品性,深深地影响着饶老师的后人。女儿们不但学会了用心照顾家庭、精心相夫教子,更是学会了拥有一颗执着追求的事业心,她们醉心于各自的事业,还都学会了做饶氏萝卜糕!这是生命的传承、文化的传承啊!就这样,饶老师也逐渐从女儿、母亲的身份到后来又多了一个外祖母的身份,她以“潮州姿娘”娓娓道来、循循善诱的语言,与小外孙女交流如何作文、如何自信、如何面对困难与排解压力……饶老师这位外祖母尽责慈爱、情感细腻、洞察力惊人,比如,她敏锐地察觉到小朋友因为觉得自己“皮肤黑”而带来的心理压力,开解她“美丽与可爱,无关黑白”,成功帮小朋友扫除了“黑”的阴影,并为孩子通过努力取得的成绩而“非常非常地高兴!”

  饶老师写过许多的文章,缅怀过许多的先贤师长,在时间的流逝、代际的更替中,今天,她成为了我们笔下追忆的先人。时代奔流,文心常在,我们静心阅读,润育那些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种子,让精神的芳华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