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与城乡高质量发展的“大湾区路径”何在?华工这场岁末研讨会全面聚焦

2021-12-16 来源:本网

  12月8日,由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华南理工大学主办,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研究基地承办的2021年广州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学术年会在华园大学城校区召开。

  会议以“文旅融合与城乡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针对中国文旅融合发展特征与存在问题展开分析,并立足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就文旅融合促进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机制、模式与政策支持等展开研讨。

  结合广东“双区”驱动和“双合作区”优势,会议还对粤港澳大湾区文旅融合发展提出对策与建议。

  强强联手 为大湾区文旅献智献策

  此次会议采取线上线下同步召开方式,邀请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旅游研究院、北京联合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做了精彩演讲。

  现场还邀请了华南理工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广州大学等高校的特约嘉宾及新闻媒体,以及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研究机构的代表共160余人参会。

  开幕式由华南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研究员李石勇主持。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陶韶菁表示,本次年会通过探讨文旅融合与城乡高质量发展,有益于指导广东省、广州市和粤港澳大湾区文旅融合发展实践,推动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文湾区和休闲湾区。

  出席会议的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产业发展处处长东田认为,本次会议为实现文旅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可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柯显东表示,基地与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将在前期的良好合作基础上加大力度,为广州建设成为国家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国际交往城市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献智献策,发挥更大作用。

  话题1:

  文旅新空间、共享休闲空间构建

  大会由主旨演讲和圆桌论坛两部分组成。由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系党总支书记郭志军主持的主旨演讲,围绕“文旅融合与城乡高质量发展”,由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冯学钢教授、《旅游学刊》执行主编张凌云教授、中国旅游研究院规划与休闲研究所所长吴丰林博士、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孙九霞教授分别从空间视角讨论了文旅新空间、共享休闲空间的构建体系与实践案例,并畅谈文旅融合的内涵与发展方向。

  冯学钢在《文旅融合的上海实践:文旅新空间与全域旅游》主题演讲中,指出了当前城市更新存在的几大问题,即:过度重视景观美化,空间改造手法和表现形式单一;社区互动不足,缺乏人文关怀;存在灰色空间和剩余空间;消费场所业态同质化现象严重。

  “留存建筑和空间的‘形’,却丢了文化的‘魂’。”他认为,随着中国城市更新路径演变,如何实现“有机更新”已成为事关每一个体的公共议题。

  张凌云以《新时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方向》为主题演讲,并指出:应从公共利益视角探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概念内涵。当中,不仅要考虑精英人群的需求,也要考虑到老年群体、残障人士的出行需要,打造无障碍的环境。

  吴丰林发表了《构建城乡融合背景下的共享休闲空间》主题演讲。指出:城乡融合离不开共享包容的城市空间,“要用更加包容的态度对待农民的休闲需求。”

  孙九霞则在《旅游高质量发展与“城乡循环振兴”》主题演讲中提出了“城乡循环振兴”理论,表示其理想在于构建动态有机的新型城乡关系。“城市中心主义的发展逻辑下,城乡非协同发展实践和排斥的、不平等的制度,是城乡失衡的根本原因。“为此她提出,以差异为动力推动城乡互助,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话题2:

  城乡文旅的高质量融合路径

  圆桌论坛环节由广州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研究基地主任江金波教授主持,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杨琪研究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厉新建教授、武汉大学陈波教授、广州塔旅游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罗玖总经理、四川大学程励教授、暨南大学文吉教授、华南理工大学江金波教授等,分享了关于城市发展、乡村振兴中的文旅融合高质量以及城市夜间文旅消费的各自思考。

  杨琪和罗玖从行业实践角度,畅谈了文旅融合在博物馆和高塔的项目实践。杨琪认为,博物馆要由“以物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要把每一件文物所蕴含的故事讲出来。”

  厉新建、陈波、程励、文吉、江金波则结合理论前沿和田野调查,阐释了文旅高质量发展、城乡文旅消费互动与提升举措等内容。

  “文化和旅游融合不仅要强调娱乐性,也要强调其意义和价值。这既依赖于文旅融合的供给侧结构改革,也离不开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环境的优化。”厉新建提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SAVE框架,并指出,要做到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高质量的生态、游客和供给。

  陈波以“文化场景与城市发展“为题,提出打造新型文化空间的七种模式,即:以“多彩贵州”为代表的文化符号植入模式,以台北松山文创园区为代表的设计与生活融合模式,以西安“大唐不夜城”为代表的城市运营模式,以及工业区复兴模式、历史名城发展模式、文化休闲街区模式、文化与区域融合模式(特色小镇)。

  程励分享了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的三种模式,分别是:村民参与主导发展模式、社会公益组织帮扶发展模式,以及企业资本投资发展的村镇发展服务商模式。

  文吉则阐释了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文旅融合实践路径。她指出,游客最想体验的是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因此,开发乡村旅游的核心,是对乡村“原真性”的活化,“农业、农民和农村,才是原真性挖掘的来源。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