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山的“海员罢工路”

2018-07-09 来源:本网原创稿

宇 心

  1922年1月,香港的中国海员要求增加工资及改善待遇,资方拒不接受,港英政府劳工衙门庇护资方,激怒了工人,掀起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的一次大罢工,后人称之为“海员大罢工”。

  海员罢工一开始就得到香港各行业工人的支持,首先是香港的交通、公用工人的支持。罢工海员为表示不胜利不复工的决心,有组织、有计划的离开香港回到广州。港英政府停止火车开进广州,(罢工后省港间的水上交通已全停)工人便步行回穗。回到广州的有5万人。

  罢工工人在广州得到孙中山领导的国民政府和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帮助,分别集体住进各会馆、祠堂、学塾等公众地方,伙食及一切日常生活都得到应有的照顾。在此期间,罢工工人无可消遣,不下雨就舞狮打球。后来他们在越秀山开了一条马路,取名为“海员罢工路”。一方面作为响应广州市政建设的号召,同时用来纪念此次罢工的光辉壮举。当时还打算建一座纪念亭,因故未能建成。

  据老海员黄养(当日他参加罢工并担任罢工的领导工作,因公留在香港没有回到广州)的回忆,罢工胜利后,工友回到香港谈到筑路的事,说筑路进行中,不论何人经过工地,即使是穿长袍子的,也自动参加铲坭挖土,表示对罢工工人筑路义举的支持。

  现在越秀山五层楼东马路上的那座“海员亭”,是1933年由把持工人组织的所谓“工会”领导人梁国英等人主持建成的。亭内地面画有“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英文缩写C·S·U)旗帜图案,亭旁有牌坊,坊上刻有坊纪。原文如下:

  建国十一年冬,全国海员罢工,要求加薪。迄五十又三日而成南半球海运为之停顿。海员之集于广州者,奉令筑大路以达越秀山麓,日海员路。事后,复拨地建筑海员亭以留纪念。惜因款绌,中辍廿年。余等接理会务,惨淡经营至廿二年春,始勉厥成。并建牌坊,用厚观感。

  坊纪署名者为“广东海员支会委员梁国英、黄玉书、罗贵生、冼禄等撰述”等字样。

  纪中称“惜因款绌,中辍廿年”应系10年之误。罢工“五十又三日”应是56日之误。后来,大路实迹被消灭了,纪念亭的坊纪便将路名改易,去“罢工”两字,“海员罢工路”变为“海员路”。这实是其时国民党当局已害怕工人罢工,视罢工为非法行为之故。

  “海员罢工路”到底在哪里?我曾走访过老海员黄养、谭其科及老工程师、老测绘师等,查阅过广州市工务局档案和早些时期的广州市交通(工程)地图,还参考了当年的《新生报》等,此外还访问过历史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经过比对、校勘,比较一致的意见是:海员罢工路是从五层楼脚起经过后来兴建的仲元图书馆(今之广州美术馆)前直达山下和吉祥路接通的一段。据老工程师梁仍发、老测绘师韩锋说:“923年广州市工务局规划越秀山时,要在山上开辟越秀东、越秀西、越秀南、木壳岗等四条路,另一条红棉小径,小径即今之中山纪念堂后面登山的石板大道。当日罢工海员筑的大道,并入越秀南路内。”韩某说的越秀南路即今日之越秀山体育场大门前的那条路。时至今日,“海员罢工路”虽已不复存在了,“海员亭”却完整无损。

  来源:《广州文史第四十六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