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舞与畲族的图腾崇拜

2018-07-09 来源:本网原创稿

黄挺

  1999—2001年间,我受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邀请,几次到香港做学术访问,每一次都有机会参加新界地区神诞节日活动的田野考察。

  异地的节日风俗很吸引人,我们又是有目的地前来参加,在观察风俗活动的同时,要了解活动背后的社会结构,思考活动背后所蕴涵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节日祭祀礼仪不免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而对于诸如歌舞戏剧之类供奉娱神的行为,我们总是没有仔细观察。

  不过,非常奇怪,在2000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三日)西贡天后诞上的那一场“麒麟”舞,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我此前已经看过舞“麒麟”。第一次看这种民间舞蹈的时候,我把它等同于“南狮子”。当时,香港的同行告诉我,那是“麒麟”,和南狮有区别:“麒麟”头上有一个角,南狮没有。仔细看,果然是这样。我很诧异,因为这种“麒麟”舞,从造型和动作,和我小时候在澄海看到的也属民间舞蹈的麒麟舞毫无相似之处。不过,香港同行说,“麒麟”舞是从海陆丰传到香港的。几年后,我的一位陆丰籍新同事告诉我,他家乡有这种民间舞蹈——“独角麒麟”。

  在那次天后诞祭祀仪式开始之前,西贡南狮队的狮子和“麒麟”,在轰鸣的爆竹和鼓点声中,进庙朝圣。狮子在庙前跪拜,起身后就摇头摆脑、左顾右盼地舞进庙门。“麒麟”在跪拜之后,接下来却在地上做了一个翻滚动作,又侧身在门前的石阶上蹭蹭背,然后才进庙门。当时,我觉得“麒麟”所做的那几个舞蹈动作很特别——那不是在模仿狗的动作吗?

  那天晚上,整理好的考察笔记中留下了这样一段话:“麒麟”的造型与我们所熟悉的、汉民族传说中的瑞兽麒麟的形象全然不同。它的头,有些像狮,也有些像龙,却只有一个角(参考图1)。“麒麟”的舞蹈语言中,明显有着模仿狗的动作。莫非,这里边有南方滨海地方以盘瓠为祖先的土著民族图腾舞蹈的遗迹?

  在这里,我想对当时的感触,简单作一点学理上的论证。

  前辈民族学家岑家梧对图腾制度有过这样的论述:图腾民族除了自称图腾动植物为其祖先,并有神话传说以说明其部族的起源外,他们尚有种种崇拜图腾动植物的制度。最普遍的是图腾部族中的成员于身体服饰上,每多象征图腾动植物的形象,表现与图腾动植物有血缘关系,即所谓图腾同样化,如澳洲的阿龙塔人(Arunta)在集会时,鸵鸟、草种子及水图腾的人,于背上均披着象征其图腾的饰物。北美洲的达科他人(Dacotahs)行野牛舞(buffalodance)时,舞者的服饰,也作野牛的样子。曼丹人(Mandans)还披上野牛皮戴上野牛的假面,因为他们都属于野牛图腾的。

  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种种制度,图腾舞蹈是其中之一。在图腾舞蹈中,舞蹈者装扮成其图腾的形象,模仿着其图腾的动作。达科他人和曼丹人的野牛舞就是这样。在我2000年4月的田野考察笔记里提到的“南方滨海地方土著民族”,指的是以“狗头王”盘瓠为自己始祖的瑶、畲民族。当时,我的联想是,这种造型介于狮龙之间,舞蹈语言里又残存着对狗的模仿的“麒麟”舞,可能和瑶、畲民族原始的图腾舞有些联系。

  中国南方信奉狗图腾的民族——即所谓盘瓠之后,早在东汉已经见诸文献,晋代干宝的《搜神记》和范晔的《后汉书》对这些民族图腾传说,有很详细的记载。而到今天,还保留着盘瓠崇拜的民族,只有生活在南方滨海两广闽浙一带的瑶族和畲族。

  在这两个民族的传说、歌谣以及文书、祖图等文献里,很容易发现,与晋代古籍的记载相比,盘瓠的形象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从“犬”变成“龙犬”。

  先看瑶人文献。法国远东学院所藏安南谅山禄平州瑶人的评王券牒,也有同样的“盘护龙犬”的传说。

  另外据陈志良调查:广西义宁公正乡的盘瑶,传说是由龙狗变来的;义宁公正乡的板瑶,传说也是龙狗产生的;龙胜镇南乡的板瑶,相传系平王的女儿和龙狗结婚传下来的。

  畲民的图腾传说,基本上与瑶人是同一类型。浙江畲民有如下始祖传说:在上古时代,高辛王元后耳痛三年,后从耳中取出一虫形象如蚕,育于盘中,忽然变了一只龙犬,毫光显现,遍身锦绣。高辛王见之大喜,赐名龙期,号称盘瓠。

  除了这个传说之外,浙江畲民还有一个《狗皇歌》,叙述龙狗出身的故事,说:当初出朝高辛皇,出来游戏看田场,皇后耳痛三年哉,医出金虫三寸长。便置金盘拿来养,一日三时望领大,变成龙狗长二丈,五色花斑尽成行。五色花斑生得好,皇帝圣旨叫金龙。

  浙江的畲民,相传是由广东潮州凤凰山辗转迁往的。在他们观念里的祖居地,潮州的畲民也保留着类似的传说和歌谣。

  潮州市潮安县凤南镇山犁村雷姓畲民所保存的祖图,卷前有《护王出身为记》文字,说:护王原东海苍龙出世,生于大耳婆左耳。请医,医(取)出耳卵,放于殿角,百鸟具朝,取与医生剖之,出一狗子。养八个月,身长八尺,高四尺,有五色斑文(纹)毛。

  潮安县凤凰镇石古坪村蓝姓畲民祖图的叙文,也说:□驸王原系东海□龙出世,生于大耳婆左耳。请医,医(取)出其卵,即放殿角,百鸟具朝,取与医生割之,出一犬子。养大八个月,身长八尺,高四尺,身有五色斑文(纹)。行至大路中心,超群拔异,号召(曰)盘瓠。

  由雷楠、陈焕钧在潮州收集整理的畲族叙事诗《高皇歌》,述说高王出身,内容基本也和浙江的《狗王歌》相同:笔头落纸字算真,且说高皇的出身,当初娘娘耳朵起,先是变龙后变人。

  高辛娘娘耳里疼,觅尽无有好郎中,百般草药都尽医,后来变出一条虫。

  虫乃变出用盘装,皇帝日夜捡来养,二十四米给它食,后来变做是龙王。

  相似的歌谣,还有丰顺县凤坪风吹磜村畲民流传至今的《祖源歌》:话说古时高辛皇,皇后刘氏耳生疮;请来郎中割肿物,割出金虫三寸长。

  金虫外有蚕茧包,金盘装起盖上瓠;忽然电光雷鸣闪,金虫变成犬一条。

  龙犬降生吉祥兆,五色花斑尽炫耀;满朝文武皆欢喜,皇帝圣旨命盘瓠。

  我们引用了这么多的文献,只是为了说明今天瑶畲民族的先民的图腾形象在狗的原型中已经融合进了龙的因子。因而,在语言上,它被称为“龙犬”、“龙狗”,甚至更干脆被称为“金龙”、“龙王”。而在图像上,它也从单纯的“狗”的形象,被描绘成“龙”或者近似于“龙”的形象。这一点,我们在南雄市黄坑镇许村畲族蓝氏祖祠上厅两侧所置的木刻“鱼龙”(参考图2),和现存于潮安县畲族乡村的几幅《祖图》里都可以得到证明(参考图3)。蒋炳钊教授在他的文章里也提到过:(畲族的)祖先传说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如把盘瓠改为“龙麒”,厦门大学人类学博物馆收藏一根畲族的祖杖,已经把狗头刻成为龙头了。

  虽然以盘瓠为自己祖先的民族已经有了被认为是图腾舞蹈的“火狗舞”,但是,在这么多的文字和图像的比照之后,我还是斗胆去猜测:“独角麒麟”其实就是“龙犬”,所以,在这种图腾动物的舞蹈语言里,才残存着对狗的动作的模仿。

  为什么会把“龙犬”叫作“麒麟”呢?我想,这“麒麟”其实是“龙麒(龙期)”在称呼上的变化而已。

图1麒麟、龙、狮子

图2 鱼龙

  注:图为南雄市黄坑镇许村畲族蓝氏祖祠上厅两侧所置的木刻鱼龙,共一对,对称安放。据称这是盘瓠的演化物。在该市乌迳和始兴县顿岗镇乌泥塘、澄江镇暖田以及乳源瑶族自治县洛阳镇深洞村的蓝、雷两姓畲族祖祠同样安放有一对木刻鱼龙。
  见朱洪等编:《广东畲族古籍资料汇编:图腾文化及其他》插页。 

图3 《祖图》

  注:图为潮州市潮安县凤南镇山犁村雷姓畲民所保存《祖图》中,“龙犬过海”和“龙犬收番王头过海”的两个片段。现存几幅祖图都有这样两个不同形象“龙犬”的片段。

 

  作者系韩山师范学潮学研究所教授。

  来源: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与省社科联联合征编出版的《岭南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