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专家呼吁保护潮汕书斋园林

2021-11-11 来源:本网

  位于汕头澄海区东里镇塘西村的西塘,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已经整整2年有余。日前,汕头连绵的暴雨,让这座200多年历史的著名园林遭遇水淹。20万元门楼抢救资金已经到位,如今保护这座庭园最紧迫的,当属解决低洼地区难以排水的问题。

  连日来,记者走访汕头市澄海区、潮阳区和潮南区,实地探访了潮汕园林古建现状。中国建筑学会民居建筑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陆琦认为,如果缺乏政府的支持、充足的资金、专业机构与人员的保护,再好的文物建筑也难以抵抗风雨。

  名园难敌雨打风吹去

  《樟林沧桑录》载,樟林庭园,有名称的共有五十多处,以塘西之西塘最大最美。光绪年间,南社乡红头船主洪植臣购下西塘,延请工匠扩建为苏州风格园林,外人也称洪源记花园。

  日前,记者来到西塘,在洪氏后人洪广伟的带领下,穿过碎石小路,来到西塘花园,可见月洞圆门,卵石铺地,移步换景,如赴苏杭。如今,西塘残留的一些历史遗迹,在向世人展示着当年的繁华。

墙上的旧照片记录着西塘的过往。 南方+ 沈丛升 摄

墙上的旧照片记录着西塘的过往。 南方+ 沈丛升 摄

  从大门而入,不久就可以看到当时招待外国人的粉蓝之宅,被称为“南洋蓝”的厅房里,中餐、西餐可同时供应,可谓中西合璧。

  “西塘占地亩余,面积虽小,但五脏六腑俱全,最早周围都是田地,也没有设置围墙。”洪广伟回忆,小时候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在假山玩耍。西塘的假山错落,有12生肖造型的整石,假山顶部平台处原有3只卧狮,目前仅残留一只。

西塘的假山已经出现坍塌。 南方+ 沈丛升 摄

西塘的假山已经出现坍塌。 南方+ 沈丛升 摄

  “原先假山造型为一头母石狮带着俩小石狮玩耍。石狮高一米有余,无奈一年台风,母石狮头被扫入后院池中,也砸坏了假山上的琴台,十分可惜。”洪广伟说,山下的岩洞养过一只进口白鹦鹉,会吟诗,胜似古代文人的灵魂伴侣——“鹤”,岩洞因而得名“鹤巢”。

  记者站在假山上眺望,院子后方的池子已经布满了杂草。据洪广伟回忆,园子后方原先还有一座船形书斋,如今只能在旧照片上看到其原有模样。

  据黄光舜《闲堂杂录》记载,西塘在清末民初已是观光胜地。上世纪70年代,洪氏后人在园中开设影室。1987年11月,西塘还成为电影《无敌鸳鸯腿》的取景地,一时间在当地风光无两。

  西塘目前的状况堪忧——门楼脱落,正厅梁柱已经坍塌,只能用石块砌成的支柱勉强支持;池边亭台的砖块掉落,导致行人不能靠近;假山因为风吹日晒而大面积脱落,后院的书斋已经完全沉入池中……

  资金迟迟未到导致修缮进度迟缓

  “樟林西塘是一座传统粤东庭园,假山错落有致。我去过多次。早期去的时候还好,尽管比较破旧,但是保留得比较完善。后期由于地势低洼,加上排水系统出现问题,整个园子都泡在水里,我得穿着长筒水鞋进园子。”陆琦说。陆琦认为,西塘在历史上地势并不是最低洼的区域,周围道路逐步加高,新修的建筑群地面也随之抬高,西塘作为文物建筑,不能随意垫高,加上排水系统未做过处理,一下雨,水就都往西塘灌。

西塘门楼正在维修。 南方+ 沈丛升 摄

西塘门楼正在维修。 南方+ 沈丛升 摄

  “长年累月积水,西塘的基础砖墙都给泡软了,而白蚁也喜欢在潮湿的环境里生活,木头上的梁柱就更容易被侵蚀。”陆琦担忧,“长年累月的日晒雨淋,无人居住和缺乏管理,西塘的房屋会加快破损。”

  “由于西塘很多处已经坍塌,如果不加紧抢救,一旦损毁,难以复原,应尽快做好资料收集工作。”陆琦认为,文物保护就跟人经常做体检一样,要做保养性的工作。日常的养护和管理至关重要,平常的工作包括屋顶除草、更换个别破损的瓦件等尤为关键。如果年久失修,像西塘这样的庭园,一些小漏洞都会带来大隐患。

  2019年,西塘被评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今年1月,西塘也被列入汕头“八个一批”工程。经过筹备和勘查,东里镇已在7月启动西塘修缮项目。目前,项目勘察设计方案已得到省文物专家的审核同意。

  东里镇文化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不止西塘,附近的风伯庙、锡庆堂、起凤陈公祠等文物保护单位也被列入勘查设计的对象,设计方案将在近期完成。

  然而洪广伟还是认为资金拨付得太慢, “目前已经到位的资金只有20万元进行门楼修缮。门楼的另外一边也已出现坍塌,另外又申请的50万元抢救资金,迟迟未能到位。希望其他的专项资金也能尽快下达。”

  潮汕乡土建筑知名学者蔡海松对此表示认同。他告诉记者,虽然目前西塘已经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是资金迟迟未能按时拨付,也就无法动工,如果不加以保护,潮汕地区的书斋庭院以后会慢慢消失。

  修缮需要政府支持和充足资金

  潮阳清末三大名园(西园、林园、耐轩磊园)的保护之路,或许能为西塘提供一些借鉴。潮阳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姚泽建,见证了三大名园修缮过程。

  西园始建于光绪年间,是创建者肖钦聘请民间工艺大师、族人萧眉仙,历时15年建设而成。1908年,眉仙手制的西园模型,亮相北京全国博览会,荣获最高奖项。2019年,西园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园分泥木结构二层洋楼、房山山房和假山3部分,还有天井、莲池和六角亭。远处可见植入假山中的石柱旋梯、玻璃圆顶的“天光”凉亭、仿西洋水晶宫的地下水族馆……日前,记者走访西园,发现假山和洋楼部分已经被施工方围起来,架设了各种钢筋,就跟“动手术”的阵仗一样,部分楼阁、亭台正在进行维护、修补。

西园的假山和洋楼部分已经被施工方围起来,架设了各种钢筋。 南方+ 沈丛升 摄

西园的假山和洋楼部分已经被施工方围起来,架设了各种钢筋。 南方+ 沈丛升 摄

  “西园在保护的过程中,也曾出现过资金断链的现象。”姚泽建告诉记者,2016年11月30日,原省文化厅拨给西园“2016年重点文物应急抢救保护经费”45万元,但由于西园未成立管理机构,该专项资金迟迟没有下拨。

  “2018年5月,西园向区民政局申请西园文物保护管理处民间非盈利组织机构登记,西园的资金有了承载的主体,后续修缮颇为顺利。”姚泽建说。

  据姚泽建介绍,“西园修缮工程”项目作为汕头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和实施“八个一批”工程方案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完成立项、招投标等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已于今年7月开始进行修缮。目前,在潮阳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该工程共收到4项修缮专项资金共290万元,预计年底前完成整体修缮工程。

  耐轩磊园建于1909年,原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是典型的粤东庭园,主人更是潮汕著名教育家、民国议员萧凤翥,也是现潮阳第一中学的创始人,历史意义较大。建筑现存后园部分的假山,采用岭南园林中常用的“叠石”手法,营造山林野趣,造景别致。

耐轩磊园已修缮完毕。 南方+ 沈丛升 摄

耐轩磊园已修缮完毕。 南方+ 沈丛升 摄

  “根据轻重缓急、影响程度,有的要修复,有的通过保养维护就能解决。”姚泽建介绍道,耐轩磊园通过聘请专家修复,目前已经恢复良好。

  而像建于清光绪年间的林园就保护较为完好,是清末民初汕头太古洋行买办起家的林邦杰所建,现位于潮阳区棉城镇平和东学校校园内。“主要进行传统工艺的修复和主要结构的加固即可,目前已修缮完成。”姚泽建说。

  “修了跟没修一样”是最高赞赏

  潮汕地区的庭园与珠三角广府一带的庭园,各有千秋。“由于潮汕地方人多地少,宅园不大,所以多在宅子旁边开辟一块地方作为书斋庭园,园内置有假山,方便子弟读书之余,可以闲情逸致轻松玩乐。因此,潮汕地区园林可谓小巧而精致。”陆琦认为,由于难以跟苏州园林或者珠三角一带的园林面积相比,潮汕地区的庭园很容易被忽视。

  “有的地方对古建筑修缮的资金配备往往不足,是目前古建筑修缮中遇到的最大问题。特别是市县一级或者未定级的古建筑,绝不能忽视,它们也有历史价值。”蔡海松说。

  日前,记者在汕头市潮南区陇田镇仙家村,发现不少没有评级的庭园和书斋,修缮只能靠私人。例如建于1895年的光绪癸未进士郑邦任的府第“南园”便是其一。距离南园约300米,郑邦任还建造了一座别墅式书斋,名“惜兰香馆”。

  记者随同郑氏后人郑思楠前往参观,发现该书斋两座“五间过”对向构成,设有四季主题书房。书斋中曾栽植名贵芝兰盆景,“惜兰”名副其实。现今,书斋内部已经空置,原有的西洋玻璃亭台消失于历史的风雨中,依稀可见的仅存一些东南亚的建筑元素,例如南洋蓝、百叶窗、五角星……

  “潮汕建筑在设计中融入西方元素,正是见证了当时出洋的繁荣,这些建筑都需要有关部门继续关注,加大资金投入,延续历史的故事。”蔡海松说。

  “除了中西结合的庭园,潮汕传统的院落也保留了传统的元素。例如‘百鸟朝凰’,就是潮汕传统民居中的最大规模建筑布局。”陆琦说。

  记者发现,在汕头市潮阳区前洋村就有一座民国26年落成的大宅,计有一百间房,取名为“福安里”。该建筑也曾碰到资金难题,业主也是多方筹措资金来解决修缮问题。

  因撰写《乡村聚落》一书,陆琦回潮汕地区补拍照片。他在走访中又发现了一些新问题——有的祠堂资金充足后,在修缮方案中添加了许多现代图案和颜色,与古村落原有风貌可谓“大相径庭”。

  陆琦认为,修缮古建筑的核心目的是为了保存历史信息、弘扬文化价值,不能单纯为了现代审美需求,从而忽视其原有风貌。

  陆琦告诉记者,如果要“修旧如故”,修复团队必须花费巨大精力和财力,要对原有建筑进行调研和测绘,接着进行评定,辨别哪些是原有的,哪些是后来增加的,力求在修缮方案中还原其原有风貌。

  “在材料的选择上,修复应该按照历史做法选用材料,而不是使用现代材料。在选择工匠方面,也不能马虎。并不是普通的建筑的队伍,就能进行文物修复的。”陆琦认为,古建筑修复与普通施工有很大的区别,具备古文物建筑修复资质的施工单位才行。施工过程中,专家的指导监督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否则可能越修越走样。

  陆琦认为,古建筑的修缮保养,以预防为主,抢救性保护要向预防性保护转变,如此可以大大降低成本。

  “群众评价‘修了跟没修一样’,是对古建筑修复最高的褒奖。”陆琦说。

  来源: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