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游径串起大湾区旧时光

2021-08-11 来源:本网


  今年6月,第二批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 遗产游径正式发布。

  西学东渐文化遗产游径、非物质(粤剧)文化遗产游径……一看这些游径的名字就知道,它们充满了岭南特色。

  与首批游径相比,这批游径的主题和特色比首批更鲜明。文旅部门通过深入挖掘强化文化遗产的关联性和共有元素,展示岭南交融的文化和绵延的文脉。

  新鲜出炉的一条条纵横交错的游径,串联起来的,是粤港澳大湾区一段段共同记忆。

 

位于广州恩宁路的粤剧艺术博物馆

  【文脉现场】脚步丈量数百年粤剧发展史

  粤剧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南国红豆”,是联结粤港澳三地的重要文化桥梁。在这一背景下,第二批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中的非物质(粤剧)文化遗产游径应运而生。

  近日,羊城晚报记者走访了广州、佛山两地的两段实体游径,在步行观光中了解粤剧发展历史,欣赏粤剧悠长韵味。

  古戏台引思乡客

  “快来看,这就是广东保存最完整、装饰最华丽的古戏台!”

  近日,参加“2021年粤港澳青年文化之旅”的70多位粤港澳三地青年,一睹佛山市祖庙博物馆中万福台的风采,惊叹连连。

  华南理工大学香港籍学生莫庆珊激动地告诉羊城晚报记者,通过近距离接触这些粤港澳大湾区的宝贵文化遗产,她深刻地感受到了岭南传统文化的魅力。

  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古往今来,不知涌现了多少红船才俊。

  佛山粤剧故乡游径位于佛山市禅城区祖庙路、建新路、福宁路、明心街、卫国路一带,串联起万福台-兆祥黄公祠-太上庙-经堂古寺等多个能够代表佛山粤剧的重要地标。该段实体游径长约2.2公里,适宜步行观光。


  

佛山祖庙博物馆

  祖庙博物馆讲解员介绍,作为专供粤剧演出用的戏台,万福台始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至今仍用于粤剧等舞台艺术表演,在粤剧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旧时戏班每年组一次班,本地戏班重组后、外地戏班入佛山公演前,首场演出必在祖庙万福台举行,一图吉利,亦可检阅阵容。若在万福台表演成功,本地戏班可再乘红船分赴各地巡演,外地戏班则可以在佛山入棚公演。因此,万福台也有“审戏台”之称。

  万福台见证了不少名伶的大红大紫。“薛腔”创始人薛觉先、“小生王”白驹荣、红线女、马师曾、阮兆辉、罗品超、林小群……几代粤剧人都曾在此披挂上阵。

  登上万福台演出,是海内外红船弟子的心愿。前些年,香港资深演员、粤剧表演艺术家罗家英在参观佛山祖庙时心情激动,“忍不住登上万福台开腔高唱,一曲不够再唱一曲”,成为当代佳话。

  大老倌成起义军

  作为粤剧发源地,粤剧最早的行会组织——琼花会馆就于明代中叶在佛山诞生。

  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明嘉靖年间建立的琼花会馆既是本地戏班艺伶排练、教习、切磋艺术之地,也是当时的戏班管理机构,这也说明,当时佛山已成为粤剧发展的中心。

  清咸丰四年 (1854年),粤剧艺人李文茂响应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率领当地的数千粤剧艺人发动起义。

  红船健儿皆衣冠戏服、头扎红巾,称“红巾军”,这是世界戏剧史上一次没有先例的壮举。清政府为了消灭“红巾军”势力,残杀艺人,禁演粤剧,琼花会馆亦被烧毁。


  

佛山祖庙博物馆

  2003年6月,筹备多年的广东粤剧博物馆落户于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佛山兆祥黄公祠。作为省内首个粤剧主题的博物馆,该馆展出了包括琼花水埗遗石、琼花宫香炉、宫灯等珍贵粤剧文物在内的3000余件展品。

  多宝路藏旧瑰宝

  随着清代同治年间解禁粤剧,艺人们在广州黄沙建立八和会馆,粤剧活动中心逐渐转至广州,粤剧文化也成为羊城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

  1945年抗战胜利后,粤剧八和会馆在当时的恩宁路80号重建,粤剧名伶纷纷在附近置产定居,这里与粤剧结下了不解之缘。据统计,恩宁路及附近有粤剧艺人故居一百多处,这里也是粤剧武术、手工艺的传承地。


 

藏身于广州恩宁路骑楼街的粤剧八和会馆

  如今,羊城晚报记者沿着千里驹旧居-銮舆堂-八和会馆,步行在广州粤剧名伶纪念游径之上,就能轻松了解粤剧发展历史,感受岭南艺术瑰宝。

  走近多宝路77号的吾庐,如果不看外墙挂着的牌匾,你很难想到,这座低调的三层高砖混结构小洋房就是近代粤剧界一代宗师、被时人誉为“花旦王”“广东梅兰芳”的千里驹的自建宅邸。

  千里驹在海内外粤剧舞台风靡一时,形成了独特的“驹派”,诸多行内后辈亦曾受他培养提携。借用附近街坊的说法:“这里见证了粤剧近现代的高光时刻。”

  从多宝路的千里驹旧居往东行,不远就是旺中带静的恩宁路。在这里,西方建筑与岭南建筑有机结合,上楼下廊依然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木趟栊、满洲窗、古朴的青砖、偶尔传来的戏曲声……身处其中,你自然会被这条广州最美骑楼街所吸引。

  经过近年来渐进式的微改造,恩宁路永庆坊旧貌换新颜,但依然可见旧时风物,成为文艺青年新地标、广州历史城区文化旅游的新名片。

  传帮带迎新希望

  藏身永庆坊中的銮舆堂原名德和堂,正是八和会馆下属的粤剧武打行,因华光诞辰时由武打师以銮舆担抬华光师傅出巡而更名为銮舆堂。

  和永庆坊紧挨着的是粤剧艺术博物馆,馆内的园林小院包罗万象,水畔、山石间、曲径回廊、涌边、桥头、榕树下都可作为粤剧私伙局的表演场地,为粤剧传承营造出最大可能的戏曲空间。

  藏身于骑楼建筑群中的广东粤剧八和会馆,曾经的笙歌弦管常伴着欢笑声。今日此间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粤剧粤曲文化交流中心,高达三米的大门历经劫难而无损,见证着八和会馆的繁荣。

  国际八和粤剧总会也设于此,在海内外持续发挥影响力。

粤剧八和会馆

  广州市荔湾区文物管理所负责人介绍,恩宁路附近旧日河涌纵横交错,风景旖旎怡人,利于红船出入,遂造就粤剧艺术的兴盛。

  如今,域内除有八和銮舆堂、八和会馆外,还有李小龙祖居(著名粤剧丑生李海泉旧居)及泰华楼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而“小红豆”粤剧学校和粤剧艺术博物馆则具有当地独有特色。

  留存历史沉淀,又引入现代文化,如今的恩宁路已经成为人们来广州旅游的必游景点之一。

  【文脉现状】这批游径是“进阶版”

  粤港澳三地文化同根、同源、同宗,以粤剧等为代表的岭南文化是粤港澳大湾区共同的文化记忆。

  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推出的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以历史为纽带,以游径为“线”,将承载着粤港澳大湾区共同记忆和文化情感的历史文化资源“串珠成链”,共同展示其文化交融性和岭南文化特质。

  保护情况较好适宜观光

  据了解,建设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作为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被列入了去年和今年的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劲认为,作为近现代思想最早进入中国的区域,粤港澳大湾区开风气之先,用游径的方式串联三地文化遗产,将保存较好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景观串连,推动旅游产品开发,将让它们重新焕发生命,彰显更大的文化价值。

  与首批游径相比,第二批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更加集中地体现粤港澳大湾区近代发展历程,重点选取了文化遗产资源点较为集聚、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现存文化遗产资源点保护情况较好、且具备对外展示游览条件的文化遗产集聚片区,构建长度适中、适宜步行或骑行、品质较高的观光游览实体游径。

  “我们将前期的价值挖掘、选点工作完成后,最终还需要用市场、用旅游来检验。”曹劲期待,更多大湾区人能寻访这批游径,从前人留下的足迹中汲取精神动能,增强粤港澳同根同源的文化认识。


佛山上演的粤剧《谯国夫人》  羊城晚报记者 曹月 摄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受委托承担了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规划工作。

  该院总工程师马向明表示,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通过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梳理,挖掘它们背后的历史事件和历史景观,与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交通设施相结合,触发人们的兴趣,形成可读可游可体验的一条条主题游径,使文化遗产“活起来”。

  第二批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的主题和特色比首批更鲜明,更有利于文旅市场产品开发,有效改进以往城市一日游、半日游线路文化主题内涵不足的缺点,让大量来去匆匆的商务游客从商务旅游向文化旅游转化。

  同时,现在选用自由行等自驾方式的游客越来越多,丰富且规划合理、主题鲜明的文化遗产游径线路,能更加满足旅游市场的多元化需求。

  文化遗产游径也契合了现代社会大众喜欢去有特色的网红地打卡的旅游新需求。

  配套出版专业普及读物

  据了解,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策划和出品的《走读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一书即将面向社会发行,这既填补市场的空白,也为读者打开一扇了解广东省文化遗产的小窗。

  该书作者许伟明说,相比于学术作品,这本书会更追求可读性,把相关的历史片段、人物故事等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表达出来;相比于很多通俗读物,这本书又因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有很多权威专家作为第一批读者详细审读,更具专业性。

  许伟明认为,广东广府、客家、潮汕三大民系文化共存交融,再加上与海外文化的联系,使得广东各文化遗产之间的内在差异很大。

  该书以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为主要线索,通过穿越古今丛林小径,深入各城市的一个个文化现场,细细发掘岭南大地上的故事,梳理文献史料,让大湾区过往的记忆和厚重的大地、古老的文物、现存的建筑、当下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文化的不同可能性,以及广东文化的巨大张力。”

  【文脉走向】联合地市行业企业推介大湾区文化遗产

  2021年5月,位于广州荔湾区珠江白鹅潭畔人民南历史文化街区的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信息服务总站正式开放。

  该信息服务总站以图文、视频等方式,全面介绍展示多条游径的由来、线路、遗产点及相关的历史信息、故事。

  阅读该服务总站提供的信息,游客可清晰了解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整体规划,为下一步游览实体游径做好准备。

  随着第二批游径的落地,结合文化和旅游部日前发布《“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的通知要求,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在做好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积极鼓励各地对接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等国家战略,不断提升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的建设、传承和活化利用水平。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还将联合有关地市、行业组织和各大旅行社,以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及周边特色旅游资源为依托,策划打造系列主题旅游产品和精品旅游线路,并推出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

  据介绍,2021年下半年将以粤剧为主题线索,组织广东省内粤剧名家、粤剧爱好者、有关媒体赴广州和佛山有代表性的粤剧文化遗产资源点,开展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采风体验活动,共同品味粤剧艺术的博大精深,挖掘遗产游径文化底蕴。

  第二批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名单

  西学东渐文化遗产游径(5条)

  广州西医东渐游径

  广州近代工业遗产游径

  肇庆中西文化交流游径

  珠海“留学生之父”容闳游径

  佛山康有为故里游径

  近代商埠开放文化遗产游径(9条)

  广州近代商埠游径

  佛山古镇商埠游径

  佛山河口百年商埠游径

  江门开埠历史文化游径

  江门台山侨墟商埠游径

  深圳观澜古墟商埠游径

  东莞近代商埠贸易游径

  惠州水东骑楼商埠游径

  香山近代商业游径

  非物质(粤剧)文化遗产游径(2条)

  广州粤剧名伶纪念游径

  佛山粤剧故乡游

  【专家点评】力争“两条腿”走路 串联粤港澳历史印记

  庄伟光(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折射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像爱惜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

  建设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游径系统,正是广东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见真章下功夫创新之力作。

  广东省粤港澳文化遗产游径有效地促使大湾区地标性文化串珠成链,通过挖掘共有元素,展示共同文脉,讲好文化遗产游径故事,为人民群众读懂岭南、读懂游径上的宝贵文化遗产财富提供了新视角和新途径。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尽管新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各方面,快节奏的现代都市生活对节奏较慢的传统文化形成了猛烈冲击,但我们国家十分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社会各界对此也给予了足够的关注。

  我们认识到,要着力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好文化遗产,就要力促实现“两条腿”走路,实现传统与创新融合发展。

  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推出的非物质(粤剧)文化遗产游径,串联起了粤港澳三地历史印记,有利于深挖、读懂、用好、活化、传播粤剧,讲好大湾区故事。

  通过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我们可以让文化遗产融合历史背景、融于时代主题、融进生活场景、融入心灵深处。

  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中增强认知,保留文化的质朴本色并融入时代特色,在“烟火气息”和“文明风尚”中涵养底蕴与气质,在走向生活化、大众化和现代化中培育“久久为功”的动力。

  今后,广东要进一步在传承保护和发展中融入更多的创新元素,着力加强品牌建设,扩大影响力、提升知名度、释放产业价值,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名片;

  要进一步推动现代技术运用,让历史文化活起来,着力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激发传承发展新动力,推动粤港澳合作交流。

  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这一载体的搭建,将更好地焕发文化遗产的当代生命力,在保护活化利用文化遗产的同时讲好大湾区故事,并及时呼应百姓对美好品质生活的需求。

  通过制度的完善、科技的赋能、技艺的创新和文明的进步,使之激发遗存历久弥新的发展力,赋予美好生活更绵长的韵味,彰显历史文化之时代力量。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