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得·所见”项目启动,农讲所纪念馆打造“征藏+传播”新模式

2023-07-27 来源:本网

  7月21日,“小文物·大时代”第二季暨“所得·所见”项目启动仪式在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简称“农讲所纪念馆”)举行。

  活动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市文物局)指导,农讲所纪念馆主办,旨在培育和打造广州独特的红色文旅品牌,让革命遗存“活起来”。

“所得·所见”项目启动

  活动现场的沙龙环节,第六届农讲所学员吴芝圃后人、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佀志广,广东省文物鉴定站原站长肖洽龙,中山大学历史系博士、广东财经大学华南商业史研究中心助理教授黄素娟,农讲所纪念馆副馆长雍玲玲等专家学者,还就博物馆藏品的征藏、展示、传播等方面展开了深入讨论。

  注重连接文物内涵与观众情感

  今年是农讲所纪念馆建馆70周年。70年来,数代纪念馆人征集、收藏了众多重要藏品,使许多原本散落各处的革命文物得到妥善地保存和展示。

  2021年,农讲所纪念馆推出了“小文物·大时代”红色文化传播项目,以创新的模式,让馆藏《农民问题丛刊》、周恩来亲笔题字“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等珍贵文物实现“破圈”传播,取得了良好的效应。该项目被写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的“年度博物馆事业发展报告”。

展览现场

  农讲所纪念馆相关负责人介绍,与第一季相比,“小文物·大时代”第二季进行了全面提升,聚焦农讲所纪念馆藏品的入藏经历,以线上线下联动的形式,将文物的“内心”与观众的情感连接起来,打造具有创新性、普适性的红色文物入藏与传播机制。

  项目将藏品的探查、发现、入藏、研究、展示、传播全链条聚合成为一个整体,让红色文物征集、收藏的“幕后故事”与大众传播无缝连接;以“文物生活史”的眼光呈现藏品,追寻其使用、流传的脉络,在真实的历史时空中,将之与使用者的人生际遇相关联,使之成为观照时代、引发共鸣的有效媒介。

  “所得·所见”是2023“小文物·大时代”第二季推出的全新品牌项目,将以定期发布的形式,结合纪念馆入藏动态和馆藏资源,以新闻发布、视频讲述等多种形式,围绕藏品展开新鲜活泼的讲述,持续保持公众对纪念馆藏品的关注,增进对征集流程、收藏体系的了解。

  “小文物·大时代”第二季活动还将启动构建“三农”主题物证科学、规范、可推广的评价与征集体系,推动对相关文化资源的整合、发掘与保护。

  《农民问题丛刊》原件首度展出

  农讲所纪念馆是一座全面反映大革命时期第一至第六届农讲所办学情况与农民运动发展历程的专题性博物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早建立的11家纪念馆之一。

  该馆自成立以来,一直持续推进历届学员、教员的文字资料征集和调查工作。20世纪60、70年代,纪念馆工作人员已在全国各地征集调查第六届农讲所学员、教员文物资料。

  20世纪80、90年代,在继续征集第六届农讲所学员、教员文物资料的同时,该馆又开展第一至五届农讲所学员、教员文物资料的征集调查工作。

馆藏一级文物《农民问题丛刊》原件

  21世纪初,历届学员陈叙伦、张明远、曹广化、王首道等及部分农讲所教员的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资料得以入藏。自2018年起,该馆又分赴全国各地,探寻农讲所学员、教员足迹。

  2023年,“历届农讲所学员足迹寻访”专题项目启动。

  目前,农讲所纪念馆已收藏各类文物与资料6000余件/套,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品体系。

  在7月21日农讲所纪念馆崇圣殿举行的“所得·所见”首回展中,馆方将多年来征藏工作的成果系统地呈现给观众,其中不少展品从未公开展出过。

彭湃用过的枕头(二级文物)

  该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展览共有八大看点,其中:首度同场展出彭湃、阮啸仙、周其鉴、黄学增等广东四大农运领袖相关文物;首度展出毛泽东同志主编、馆藏一级文物《农民问题丛刊》原件;首度集中展出农讲所唯一专职教员萧楚女的相关文物;首度集中展出向农讲所纪念馆捐赠文物数量之最、农讲所学员解学海之子解嘉麟捐赠的代表性文物;首度集中展出近年捐赠藏品数量之最、农讲所学员刘友珊之子刘毓璋捐赠的代表性藏品。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