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以环: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2020-04-15 来源:本网原创稿

(作者系第十届广东省政协委员,十一届广东省政协常委;现任全国政协委员,民盟深圳市委会主委,深圳市副市长。)

 

  我自2008年起担任第十、十一届广东省政协委员,2013年担任广东省政协常委。自担任省政协委员以来,我共提交近60份提案,其中《关于广东自贸区协同良性发展的提案》《关于加强广东省公共安全工程专业机构建设的建议》《关于建立广东省高水平大学第三方动态评估机制的提案》这3个提案先后获得广东省政协优秀提案奖。《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确保深圳食品安全》等提案被列为省政协大会发言和重点督办提案,《关于广东自贸区协同良性发展的提案》更被列为省长督办提案。
  党外领导干部和政协委员,两个身份,却负有同一使命,那就是“体民情、察民意、解民忧”。我始终坚信“以民为本,方得始终”,在政府本职工作上始终不忘为民的初心,大力推动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领域改革发展的同时,也时刻牢记参政为民的使命。多年来,我紧紧盯住教育、医疗、卫生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难点问题,发扬钉钉子的精神,持之以恒地深入一线调研,持之以恒地提出提案,最终也很开心自豪地见到有关问题得到落实解决。
  一、不忘初心,心系教育
  2008—2018年任省政协委员期间,也是我花大力气推进深圳高等教育提质增速、为省内高等教育共性问题献计出力的时期。多年来,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深圳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攻坚克难,高等教育奋起直追,实现跨越式发展,相继引进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等合作办学的国际型大学,具有深圳特色的开放式、国际化高等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在潜心推动深圳高等教育提质增速的同时,我也注意到,广东省要加快建成高质量、为国际社会所认可的大学,还面临着第三方评估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特别是与国际上较成熟的第三方评估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这不利于让广东省的大学质量标准与国际接轨,不利于提升广东省各高校在世界上的竞争力。
  于是我便着手研究,希望通过省政协的平台,提交一个关于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的提案,为全省建立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水平大学鼓与呼。在细致梳理有关政策文件精神时我发现,在2015年4月,广东省印发了《关于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意见》,提出力争用5至10年,建成若干具有较高水平和影响力的大学及学科,并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参与评估考核。2015 年11月,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方案指出要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积极采用第三方评价,根据相关评估评价结果,动态调整支持力度。这些都为我下一步的调研、提案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其实,我国的大学评估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逐步由官方评估向半官方评估和第三方评估转变。但是由于起步较晚,第三方评估还存在主体性缺失、过多依赖政府,评估过程和评估结果缺乏权威性等问题。
在充分调查研究、借鉴其他国家、地区优秀经验做法的基础上,结合广东省自身实际,我向省政协提交了《关于建立广东省高水平大学第三方动态评估机制的提案》,没想到得到了普遍的认可,获得当年广东省政协优秀提案奖。后来省教育部门有关工作人员还专门致电,希望深圳市教育部门能走在前列,在第三方评估机制上一起探索经验,这是个莫大的鼓励。

  回想这项提案的缘起,也归因于我多年来一直分管教育,经历过深圳高等教育从有到优迈进的喜悦,也面对过诸多错综复杂的阻力, 比如体制机制、政策等方面的。我那时候就经常在想,改革的大刀阔斧,还需要顶层设计的保驾护航。而我还拥有一个得天独厚的身份——省政协委员,这也给了我把日常工作中所思所想,通过提案、建议的方式往上报的机会,从而在更高层面推动问题的解决。所以,我也很感恩,可以作为省政协委员,为推动省教育改革、社会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二、关注民生,助力医改
  医疗卫生事业关乎千家万户,是重大民生问题。推进医疗卫生向前发展,是我的本职,是责任所在,也是我作为政协委员、民盟盟员,践行“奔走国是、关注民生”优良传统的使命所在。
  多年来,我与深圳市民一道,走在医改攻坚克难、啃硬骨头的路上, 有收获的喜悦,如深圳首创医疗服务新模式,医联体建设、分级诊疗的“罗湖模式”得到了国家卫计委的高度肯定,成为全国医疗服务模式新标杆。当然我们也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说,医疗资源难以满足超大型城市的需求,“互联网+医疗”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看病难、看病贵” 的问题仍然存在。我这些年也一直在调研医院和一些医疗企业,收集听到了很多诉求,他们也给我提了很多很有建设性的建议,让我很是感动,也启发了我很多的思考。有一次,我走访一家医疗企业,他们是做“智慧药房”的,在介绍企业发展与改革创新的举措时,我发现他们对政府政策的研究和把控能力很强,同时自我革新的意识很超前。打个比方,他们就像是戴着政策的“镣铐”“跳舞”的人,而在“跳舞”中还研究出了新的“舞式”。就是说,他们积极投身医疗改革,在实践中还探索出了企业发展的新模式,而他们的“新模式”“新经验”又为推动深圳医疗体制改革贡献了新的思路。这形成了政府推动实施医疗改革——企业积极参与改革并探索新模式——为进一步改革提供新思路的良性循环。有些企业家很有情怀,在调研交流的时候他们经常表示:“作为奋斗在一线的医疗企业, 我们一定会坚决投身到深圳的医疗改革实践中去,在这过程中我们有了一些自己的经验,看能不能对咱们的改革有一些帮助。”这些来自一线的声音很难得,他们的探索很宝贵,这些都成为我进一步推动医疗改革,同时深入挖掘医疗提案的珍贵素材和动力源泉。
  在深入一线调研的基础上,这几年来,我连续多年给省政协带去了医疗健康方面的提案,如2014年《关于重视和加快广东省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的提案》,2015年《关于广东省移动医疗产业发展的提案》《关于借鉴深圳“院办院管”经验,推进医院—基层医疗机构一体化建设的提案》,2016 年《关于试点“互联网+药品供应保障”模式的提案》《关于推动“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的提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后,2019年我还把《深化粤港澳教育医疗合作 助力大湾区建设》《构建粤港澳大湾区重大传染病防控合作机制》等提案带到了全国政协……
  这一件件提案都是我在具体的分管工作中积累的一些思考,有些源于我在走访医院患者时了解到的老百姓的诉求,有些是调研奋斗在一线的企业时收集到的建议。我当初撰写提案的时候,始终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既要“上得去”,又要“下得来”,不仅要从“医疗改革”等大处着眼, 也要从“看病难”等小处着手,助力解决改革实践中、看病中急需跨过的“坎”,“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履职尽责的一个出发点和落脚点。
  作为省政协委员最骄傲的一刻,应该就是在收到上级传达学习的政策文件中,发现融入了我们提案的一些建议。很开心看到自己提的一些提案对社会作了一些改变,这也是支持着我继续深入一线调研、深入挖掘问题、积极撰写高质量提案的前进动力。关注民生、助力改革发展,也理应是政协委员积极履职的职责所在。
  三、发挥优势,聚焦环保
  我的专业是农业经济管理学,它涉及环境、生物、经济、管理等多学科知识,这也使得我在参政议政工作中较早地关注广东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低碳发展的问题。我基本上每年都会提一项关于环保方面的提案, 被一些媒体戏称为环保方面的“专业提案人”。这既是对我多年履职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我的鞭策。
  近期垃圾分类很火,继上海“史上最严垃圾分类”实施后,广东也将全面启动整体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看到广东尤其是深圳的垃圾分类工作一步一步地往前推进,我真的很有感触。关于垃圾分类的提案我坚持提了好多年,基本上是年年写、年年提,我在民盟的参政议政工作会上也跟盟员说,我们一定要盯紧一个问题,发扬钉钉子的精神,一直提下去,总有一天会有成效。2012年是我第一次提关于垃圾分类的提案, 当时提案名是《关于科学处理我市垃圾的建议》,之后的每一年我们都有提,连续提了六年,分别是《关于四招组合拳,推动垃圾减量化的提案》  《关于规范垃圾回收的提案》《关于深圳市垃圾分类立法的提案》《关于为垃圾减量、分类处理立法的建议》等。其中2016年,民盟深圳市委会向深圳市政协六届二次会议提交了《关于深圳市垃圾分类立法的提案》,当年这个提案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市发改委、教育局、法制办、城管局都专门给了我们函复,一起为垃圾分类工作献计出力。
  我在该提案中就指出,广东省垃圾分类立法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相继出台了一批垃圾分类的地方性法规,如《广东省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条例》(2015年9月25日)、《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2015年5月25日),深圳市也于2015年5月28日出台了《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管理办法》。但是在垃圾分类立法上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比如说,分类标准不够系统细致,如此回收的垃圾种类混杂,不能直接利用;对普通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激励、惩罚措施不够系统具体,难以调动广泛的公众参与;等等。只有正视这些问题,我们才能在以后逐步完善垃圾分类立法,促进垃圾分类回收、减量排放和环境保护。当前,广东将在全省范围内逐步推进垃圾分类各项工作,这是一项全局性、系统性的工作,我一直坚信只有把“垃圾分类”纳入法治的框架,才能在根本上为我们的环境“保驾护航”。这个提案我还会不断完善,继续坚持提下去。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的话语宣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坚定决心,也为我们政协委员参政履职提供了前进的方向。除了垃圾分类的提案,这几年来我陆陆续续地给省政协带去了环保相关的提案,如2013年《关于广东省环境保护工作的提案》、2014年《关于加强电子垃圾回收处理的提案》等。
  回想这些年来我在省政协平台上提的提案,一大部分是围绕教育、医疗、环境卫生等民生领域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只有不忘履职为民的初心,才能无愧于政协委员这一身份。如今,我很荣幸地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平台更大了,责任也更重了,但是初心依然不变,我将继续聚焦国计民生,发挥自身界别优势,持之以恒地深入调查研究,继续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绵薄之力!
  (整理:陈莲婷)
  来源:《广东政协忆事(第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