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峰书院:古朴门庭今犹在 书声依旧绕轩梁

2021-11-23 来源:本网原创稿

  坐落在饶平县三饶镇区的琴峰书院,如今每天仍与琅琅书声为伴,只不过,读书的不再是昔日求取功名的生徒,而是三饶镇中心小学天真活泼的孩子。


  琴峰书院始建于清代初期,曾为饶平县重要的教育场所之一。这里不仅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而且留下了官员重教兴学、乡绅慷慨解囊的段段佳话。

  时至今日,古老的琴峰书院仍然屹立在校园之中,成为潮汕地区一处罕见的书院遗存,1988年被认定为饶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书院的人文精神,也随着岁月的沉淀,升华为一种校园文化,激励着师生们志存高远、勤奋笃学。


图片


清乾隆年间的书院碑刻

  昔日县治 书院尚存

  潮汕地区历代创建的书院足有上百处,而遗留下来的建筑着实不多,故此,我们对三饶镇的琴峰书院向往已久。

  饶平置县于明成化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三饶一直是县治所在。今天的三饶镇区,依旧保有老县城的韵味,街道纵横交通,沿街骑楼林立、古朴雅致,城隍庙、孔庙等诸多文物古迹引人注目。

  治所北面旧有二山,一曰“琴峰山”,一曰“大金山”。清乾隆《潮州府志·山川》云,“琴峰山,枕县治后,自城隍山发脉,横亘如琴状。”“大金山,在学宫后,脉连琴峰,断而复起。”耐人寻味的是,琴峰书院乃修建于大金山麓,而非琴峰山麓。当地文化工作者说,正式为书院命名时,府城已有金山书院,县一级须当避讳,故称“琴峰书院”。

  昔日的山坡地,现已建设成三饶镇中心小学。保存于校园内的琴峰书院,主体建筑相对完整。大门上方篆书“琴峰书院”四字苍劲有力,内部双层结构带天井的楼舍,在老树映衬下显得格外幽静。

  与我们一同探访的韩山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吴榕青,自九十年代以来,多次深入此地开展书院历史文化研究。他介绍说,琴峰书院占地四亩,建筑面积约二亩,前厅名为“化雨楼”,寓意“春风化雨”,两廊楼舍各有十个房间,供生徒起居住宿。后厅应为教学和祭祀场所,整体结构已被改建。书院两侧原有义举祠、先贤祠,现今亦不复存在。

  校道一侧墙壁上,嵌着两块石碑,大部分字迹仍清晰可辩。吴榕青曾经进行抄录和拓片,他告诉我们,二碑分别置于乾隆二十二、二十五年(1757、1760),均为饶平知县宫文雅所立,碑文中详细记载了当时修葺书院的过程,以及经费筹措、教学管理、考核奖励等方面的有关规定,具有十分珍贵的文物研究价值。

  吴榕青还告诉我们,书院中同时保存着另一块碑刻,记载了潮州总兵方耀拨款资助书院事宜。可惜此番探访,受客观条件限制,我们无法亲睹。


  创于清初 几易其名

  由于年代久远,这所饶平县级官办书院,自创建以后多有修缮增扩。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琴峰书院,大约是清末重修的样貌。

  地方志书对琴峰书院的记载均较为简略,尤其对始建年代语焉不详。吴榕青通过多方考证,推断琴峰书院至迟创建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

  饶宗颐总纂《潮州志补编·金石志》收录了一通康熙五十二年(1713)的《书院义田碑》,据碑文记载,一个名叫夏灏的海阳县生员,在饶平县辖下的凤凰山等处匿垦田地七十八亩。康熙四十七年(1708),经饶平知县郭于蕃审理,将田地断归义学书院,以助师生薪水,每年田每亩收租八斗、地每亩收租五斗,除书院中修葺香灯等资之外,余俱存为科举生员之资。吴榕青认为,此处的“义学书院”,指的是一处义学性质的书院,其应为琴峰书院的前身。

  “因为是设立在县城的书院,最早称‘县城书院’‘在城书院’,或直接简称‘书院’,乾隆二十二年(1757)改名‘三饶书院’,后来才命名为‘琴峰书院’。”吴榕青说,清代前期,朝廷有意抑制聚徒讲学、发表言论的私办书院,使得官办义学、社学十分兴盛,出现把书院当成义学来办,甚至干脆改为义学的情况,“书院”与“义学”互称,没有特别明显的界限。在此大背景下创办的琴峰书院,和当时潮州府县许多书院一样,均属于义学性质。

  官办义学,虽是服务于科举的基础儒学教育机构,但在偏远的饶平山区,能够拥有一所正式学府,其教化意义无疑是深远的。从饶平教育史到潮州书院史,琴峰书院的创建,都是一个重要的节点。

  至于何时命名为“琴峰书院”,目前尚未发现明确记载。吴榕青根据现存各种史料推断,很有可能是在嘉庆、道光年间。其时府城的金山书院尚未创建,因此避讳一说似乎难以成立。


  两任知县 重教兴文

  琴峰书院的遗存建筑并不华丽,没有飞檐斗拱、曲径回廊,惟有简洁的楼舍、质朴的庭院,构成生徒读书生活的基本空间。然而,在这处山区书院的历史中,我们却感受到触手可及的人文温度。

  经费是书院生存发展的保障。琴峰书院创建之初,就碰到了经费短缺的窘况,生徒膏火和馆师薪金难以为继,常常需要地方官长垫付资助。

  据吴榕青介绍,康熙、乾隆年间两任知县郭于蕃、宫文雅,均对琴峰书院乃至饶平文教事业作出过重要贡献,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戴和推崇。

  郭于蕃是四川人,康熙三十六年(1697)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四十三年(1704)任饶平知县。光绪《饶平县志》称其“为治识大体,凡可利赖饶民者,无不尽心措置。”增建奎星阁、移建文明塔,都是郭于蕃振文风、昌文运的善政。郭于蕃尤其留心春秋祀典,为鼓励赞礼生敬谨从事,特地捐俸立租五十余石,谕令城厢七里内生员,每岁考试名列前四者,准许担任礼生三年,租谷付给其作为经费,人称“郭公租”。后来,秉性刚直的郭于蕃遭诬陷罢职,老百姓感到惋惜,专门建祠来纪念他,称他为“二文公”。

  郭于蕃解任以后,仍记挂着饶平民众。他审理的匿垦田地案,被人乘机搁置,而他一直放在心上。最终,经过他的竭力争取,案件得以复审并维持原判,断归书院的田地才有了着落。

  宫文雅是山东利津县优贡,乾隆二十年(1755)任饶平知县,“其为政,养而兼教”,曾作《治家八法八戒》以垂训百姓。在任八载,政声卓著。对琴峰书院,宫文雅多次捐出俸禄,修葺添盖屋舍厨房,掌教每年薪金也是他所捐送。他还制订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如规定每月考评三次,试卷由掌教评定等级,送县衙复核,成绩优秀者给予刀纸帖笔奖励;生徒不受约束、饮酒赌博,一律严厉惩罚;设立告假簿,请假须禀明掌教,注明准假几天,时读时歇及不按时回院者予以开除等。

  乾隆二十八年(1763),宫文雅卒于任上,民众哀慕,为其立碑于万公祠内,志云:“四境咸知铁面,八年共识冰心,经营黉校轮奂,修节义书静深。讼狱片词即断,催科一役无侵。悠哉芃黍,遗泽美矣,甘棠德音。”


  名师掌教 乡绅助学

  在相对艰难的条件下,能够延聘名师担任掌教、主讲,实属不易,这也确保了琴峰书院的教学质量。据民国《潮州志》载,乾隆间,东莞赵黍、新兴陈子杏曾讲学于此。道光间,饶平翁雅、丰顺吴翱曾主讲事。同治间,饶平朱之讳主讲经史之学。

  吴榕青介绍说,赵黍掌教书院,是在宫文雅任内。赵黍十岁能作文,雍正七年(1729)乡试副贡,乾隆二十四年(1759)授饶平县教谕,次年到任,宫文雅重其文章道德,遂延聘其为掌教。与宫文雅一样,赵黍亦在任上去世,可谓为饶平文教事业鞠躬尽瘁。

  翁雅则是饶平县弦歌都本地人,字正峰,号序南,嘉庆十四年(1809)举人,道光间曾任肇庆府广宁县教谕,师道尊严,常以德行文章砥砺士子。广宁县改建书院义学、筹措膏火,都是翁雅大力促成。阖县仰慕其品学,延请为书院掌教。道光四年(1824)甲申科试,广宁县学额仅八名,翁雅门下得中六人。直至丁母忧归乡,广宁绅士不忘其盛德,爰立生祠春秋祭享。返回饶平出任书院掌教后,本可升任别处知县,但屡催不就,改授翰林院典簿。

  从乾隆三十一年(1766)至四十二年(1777),担任掌教十一年之久的陈子杏,亦致力教化民众,留下颇多善绩。离任后,饶平士子在文昌庙设牌生祀,纪念其对当地文教的贡献。

  清代中后期,琴峰书院的教学条件逐步改善,本地乡绅在其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据吴榕青介绍,先是嘉庆间,弦歌都乌洋乡例贡生黄雨珠独力捐田,相助书院膏火之用。当时的知县郭际清制作匾额表彰其义举,曰“惠及艺林”。同治间,县城内东巷人潘允牵头三饶绅衿,联名禀准饶平文武学生员各永远增加两个名额。他还禀请潮州总兵方耀,拨给罚款银五千圆,以为文武新进印金公费。重修东溪桥、奎星阁、琴峰书院、三饶义学等,都是他出面禀请,全县对他无不钦服。

  潘允字鹤斋,少时博学能文,却未能取得功名,后被延请为幕宾,在江苏办理团练军务,干略过人,保举江苏候补知县。回籍后,担任县城局绅,在三饶威望甚著。

  光绪三十二年(1906),顺应全国“废科举、兴学堂”的大势,琴峰书院改办为高等小学堂,迈出了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的步伐。


图片


  人文精神在新校园中传承

  琴峰书院在清末改办为小学堂后,1921年改为饶平县第一高等小学校,1950年、1952年、1979年先后改为饶平小学、三饶镇小学、三饶小学,1982年定名为三饶镇中心小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如今已是三饶小学教育的窗口学校,在读学生1600多人。

  校长谢庆华介绍说,在漫长的历史沿革中,该校曾是饶北地区唯一的学府,留下了不少卓越人士的足迹。著名学者张竞生先生、詹安泰先生,土地革命时期烈士余登仁等,早年都在这里读过书。可以说,传统文化、名人文化和红色文化,共同构成了如今校园的琴峰文化。

  每天上学放学,从琴峰书院门前经过,见到这座古建筑化作图案,印制在胸前的校服上,回想起老师讲述过的书院故事,对于孩子们而言,便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书院的形象,如同一颗文化种子,悄然植入孩子们的心田。

  学校创办的校刊《琴峰梦花园》,既是孩子们展现文学才能的平台,也成为校园文化传播的载体。每编印一期,都分发到所有学生手中,让孩子们分享学习成果,并从中汲取课外文化知识。

  谢庆华还告诉我们,学校正计划围绕琴峰文化主题,开设一个唱诗班,以文艺的形式,激发师生的教学热情,营造见贤思齐、立志成才的校园氛围。“琴峰文化是一种人文精神,需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探访结束时,学生们正在操场上开展课外活动,一时间,古朴的书院、崭新的教学楼,与成长中的孩童相映成趣,如同一幅生动的卷轴,描绘着昨天、今天和明天……

  来源:文化潮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