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9世纪的广州,是世界贸易网络中的重要节点,贸易的全球化也促使广州成为世界文化、艺术交流的门户和窗口。
此时,广州的外销画也得以迅速发展。一批优秀的外销画家成为中西方绘画技法、绘画媒介交流的“使者”,不仅绘制出当时广州的发展面貌,也大胆涉足西方故事题材,将中国审美融入西方绘画。
由广东省博物馆(广州鲁迅纪念馆)主办的“焦点:18—19世纪中西方视觉艺术的调适”现已在广东省博物馆展厅一、展厅二开展,将展至2023年3月26日。
展览现场。姚志豪 摄
据介绍,此次展览是广东省博物馆近20年征集的外销画精品首次集结展出,也是粤港澳大湾区首次全景式解读外销画的专题展览。展览展品遴选自广东省博物馆特色馆藏,此外,粤港澳大湾区以历史绘画收藏为特色的多家文博机构均有展品参展。
以外销画为“焦点”的中西方绘画艺术碰撞
“焦点:18—19世纪中西方视觉艺术的调适”共展出特色外销画等精美文物140余件/套,从画艺、画技、画材三个维度的调适入手,讲述18—19世纪中外艺术家共同创造的中西方视觉艺术对话与调适的“广州时代”。
钱纳利画像(摹本)。
展览第一部分为“画艺的调适”,通过以钱纳利为核心的中外朋友圈解读其确立的“钱纳利风格”的艺术流派。
菊花图(金凤毛)。
第二部分为“画技的调适”,通过植物画、船舶画、风景画、肖像画、风俗画等不同绘画题材解读中西方绘画技法中体现出的对话与调适。
“煜呱”款广州港全景图。
十三行商馆。
第三部分为“画材的调适”,从油画、水彩、水粉、素描、版画等视觉艺术作品,全景式概览中西方绘画材料的调适与融合。
在贸易发展迅速的时代,一批优秀的广州外销画家在中西方文化碰撞的过程中主动学习西方绘画技法并主动创新绘画风格,不仅绘制出了符合西方“中国风”审美需求的新式艺术品,还融入中国传统美学元素,将中国绘画的审美意趣传播到西方。
像“玻璃镜画”等一批中西融合的绘画精品还漂洋过海,成为了风靡欧洲贵族的“室内家居单品”。
牧羊女图玻璃镜画。
玻璃镜画最早见于15世纪意大利天主教圣像画,由于绘画技术难以掌握,18世纪欧洲已不再流行。但在同一时期的广州,玻璃镜画却成为外销画的一门重要类别。广州外销画家在海外舶来的平板玻璃上运用油彩、水粉等西方画材,采用反笔技法,绘制东方风情的图案,再将之销往欧洲。
西方人物风景玻璃镜画 局部。
而为什么许多外销画家的署名中都有“呱”字?它的含义是什么?欢迎观众前来展览现场一探究竟。
多角度展示18—19世纪的广州风土人情
外销画不仅促成了中西方绘画艺术的糅合,也让这一时期的中外艺术家共同描绘东方的风景风貌、生产生活和民风民俗,留下了一批展现广州市井风俗、通商口岸外貌的外销画精品。
琶洲塔。
珠江南岸运茶图。
在广州外销画作当中,你不仅可以看到当时广州港全貌,琶洲塔、海珠炮台等历史建筑,还可以从流行的“通草画”图册中看到采茶、耕作等广州风土人情;感受广东民乐、粤剧等传统艺术的魅力;在当时西方人感兴趣的“中国上层官员家庭场景图册”中,体会当时中国富贵人家的生活日常。
稻谷耕作图(部分)。
“廷呱”款中国上层官员家庭场景图册。
“廷呱”款中国上层官员家庭场景图册。
此外,本次展览还综合运用了多媒体、实物场景还原等形式,带领观众进一步领略广东外销画的魅力,观众还可在展厅提供的电脑上,亲自体验外销画的绘制流程,“DIY”属于自己的外销画作品。
展览现场。姚志豪 摄
“中国外销画不但是特定时代的历史印记和见证,而且对中国近代油画史也有着启迪和借鉴的意义。”本次展览策展人,广东省博物馆陈列展示中心主任、研究馆员白芳介绍:“我们希望通过此次展览,以中西对比的方式展现18—19世纪的外销画既独立于西方油画、又有别于东方传统绘画的独特审美韵味,以及广州外销画在整个西方艺术市场产生的深远影响。”
展览海报。
来源: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