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广东省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主办,广州美术学院、广州城市艺术周协办,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支持的年度展览“非遗新造物——创艺风物志”在289艺术园区岭南活力非遗艺术馆开展。2019年度广东十佳“非遗新造物”评选活动同日在南方+客户端正式上线。
展览现场
非遗是传统生活留下的风物,创意则是当代最鲜活的人文景观。近年来,经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广东全省各地涌现出一批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优秀案例。展览划分为“非遗新风物”“青年新力量”“品牌新创力”三个主题展区,以“见人见物见生活”为核心策展理念,汇聚了非遗传承人、院校师生、企业与社会机构的创新力量,通过一批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优秀案例的集中展现,书写新时代的“风物志”。
非遗的生命力根植于地方传统文化,非遗传承发展也离不开它的文化根脉。今年8月,广东省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启动首届广东省“非遗新造物”年度优秀案例征集评选活动,面向全省21地市非遗主管部门征集年度非遗文创案例。评选活动共征集到来自60多项案例参评,经过工作站组织专家评审,初评产生18项入围案例在“非遗新风物”展区呈现。
参评作品包括非遗项目产品、或以非遗为主题创作的衍生品,分为创新、体验、产业三个部分展出,从器物创新、场景体验、再到市场化产业发展,展现非遗产品以及当地风土人情与产业生态:80后艺术家温秋雯在传统鱼灯扎作基础上创作的装置艺术《大良鱼灯》曾参展2018年“淘宝造物节”;何帅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团队带来“东莞龙舟制作技艺数字化展示”动画,国内首倡“非遗+数字化+设计+制作”非遗传承传承与展示思路;广东省广轻控股集团推荐、广东省工艺美术珍品馆主创的潮州麦秆画文创灯具,通过非遗与家居产业结合拓宽非遗产品市场。
展览现场
展览期间,南方+客户端将在线推出“2019年度广东十佳‘非遗新造物’评选活动”。2019年度广东十佳“非遗新造物”将通过综合网络评选票数与“活力非遗智库”专家评分产生。网络投票数占总评分40%,“活力非遗智库”专家评分占总评分60%。“非遗新造物”另设评委会大奖。2019年度广东十佳“非遗新造物”将在12月下旬正式公布并授奖。
“青年新力量”展区展出从2019广州美术学院毕业作品展等平台遴选产生的省内美术院校“非遗+文创”优秀案例。展区分为传承、解构、再造、融合等四个单元,展现新生代对传统非遗不同维度的再创造。参展对象既包括美术院系在读生、毕业生,也包括青年教师、青年创业者及其工作室作品。展品既有传统工艺的文创衍生品,也有以非遗IP开发的动漫游戏,还有针对非遗资源开发的文旅融合案例。展区以可视化形式,还原每个案例非遗文创的工作思路与方法,通过“岭南青年非遗新力量”的整体亮相,为各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原动力。
非遗是过去百姓最“有用”的日常生活,以普通民众的“物”与“用”为需求构建而成。本届展览设立“品牌新创力”专区,展出广东省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结合媒体、学术、产业视野推荐的青年设计师、手艺人新品牌,如让晋南地区传统手工艺纳底拉花(麻绳纳绣)时尚化的国潮品牌“昔酉”,岭南饮茶文化与景德镇陶瓷融合再造的BAO包子杯,由广美陶艺伉俪组建的“之间工作室”带来的陶瓷精品,“大司工”品牌与广绣、石湾陶塑传承人联袂推出的中秋“和合圆满”礼盒等,展示传统技艺和现代设计、非遗传承与产业升级相结合的范例。
“非遗事业主要有两个路径:‘遗产保护’与‘活力再生’。‘活力再生’是‘非遗新造物’品牌展览的宗旨。”“非遗新造物”年度展览策展人之一、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钱缨介绍,去年举办的“非遗新造物——新中式生活美学创新展”着重展示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可能性,本届展览则在去年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到非遗产生的土壤与相关产业中去,运用跨界资源打造地区互动示范,共同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路向。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2月25日。展览期间将举行2019“非遗新造物圆桌会”“非遗新造物”青年传承人培训活动、“非遗小记者”新造物体验之旅等系列活动。活动期间,广东省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将与院校、企业、设计工作室深度合作,共同发布“非遗新造物·2020”孵化行动计划。计划将针对每年特定的产业主题,以“活力非遗智库×非遗新造物工作坊”的创新形式,研发面向现代产业与消费者、实用性与审美价值兼具的“非遗新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