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盛书法展在中国国家画院(国展)美术中心隆重开幕

2018-01-15 来源:本网原创稿

  2017年4月21日,由北京金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中国国家画院(国展)美术中心共同主办,旭派电源有限公司协办的“传承与经典系列展”之“陈春盛书法展”在中国国家画院(国展)美术中心隆重展出。

  开幕式当天邀请30余家主流媒体参与报道,并接待来宾和观众2000余人。

  陈春盛,1961年8月生于广东澄海,研究生毕业。现为广东省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委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广东书法院特聘书法家、广州市政协书画院副院长、广州美术学院外聘副教授、广州航海学院和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客座教授。 

  陈春盛自小喜欢书法,曾得李伟、李家培等名家的悉心指导。自1984年以来,作品曾多次在全国性书法比赛中入展或得奖,并在各种报刊上发表;曾在澳洲和国内各地举行个人展览8次;2004年获得“广州文艺奖”;其艺术成就被列入《当代书法名家大辞典》和《中国当代青年书法家大辞典》;出版《陈春盛书法集》、《广东书法名家系列——陈春盛书法选》、《硬笔书法常用字五体字典》(合作)、《广州书法名家作品选系列——陈春盛作品选》、《心语——陈春盛书法集》(两册)、《养生之道——陈春盛书法集》和《曾国藩名言——陈春盛书法集》等8册个人书法专集。

  陈春盛先生的书法创作,坚持以古为本,以古求新。他主攻隶书,尚经典,守法度,重师承。他的隶书有着汉隶横空出世的精神面貌和宽博恢弘的艺术境界,既出规入矩,又大胆求变,形成雄健、奇肆、灵动的以古为新的书风,受到行家里手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好评。

  其书法的出新,并非所谓的“任笔为体,聚墨成形”的“时髦”,而是脚踏实地,一步一脚印地往前走,上下求索。他在谙熟《礼器碑》《张迁碑》《西狭颂》《石门颂》《校官碑》等不同风格的汉碑后,又转益多师,广泛涉猎于秦汉简帛、砖瓦和清人隶书乃至当代书风气息,领悟书法求个性,在传统中探索求新之理,并融己之情,出己之意,以娴熟的笔法,丰富的造型,创作出别具审美个性的多种书风,雄强厚重、豪放野逸、方严整肃、高古拙朴、烂漫多姿、劲秀清丽等都在他的各种隶书作品中有所体现,既展现传统功力又作探索求新的尝试。

  他的作品有着独到之处:一是写意味道浓,笔墨情趣足。他喜用长锋毛笔聚墨焦水运毫书写,水墨交融,干湿浓淡一任自然,节奏和谐,痛快淋漓。这种服从于章法布局的全局着想,是大处讲笔墨,讲境界,讲品格,有别于斤斤计较点、画、结体的那种局部讲笔墨小情趣而导致因小失大、章法平淡无奇的弊端。他能纳古法于新意之中,在崇尚古雅、秀美的岭南书风中别具个性。二是篆籀之笔,活用大小二笔,追求不同态势。如榜书“墨缘”等作品点画厚重,圆劲,深得篆隶古意,大笔浑厚华滋,小笔瘦劲挺拔,令刚柔、舒敛、虚实、轻重等对立统一的线条丰富结字,在主静的隶书中赋予灵动和变化而使人感到气象万千。他以笔导势,以势立态,以主笔之横斜曲直,钩环盘行决定字势、字态之缩张,正欹、动静,克服真书的平正为善之世俗论。他的这种笔法与被誉为开岭南隶书新法门的民国政坛的书家——林直勉有着暗合之处。三是以独到的审美观解散隶体,重组笔画,重塑字理。他的隶书创作注重整体布局,借助篆书、行书的笔意,追求气韵生动,运用并笔、粘笔、借笔等增加字的块面,使点、线、面结合更生动、厚重和质感,有疏密、有灵动、有起伏、有跌宕、有挪让、有轻重,使无声无色,抽象的书法别具绘画的构图、音乐的韵律、舞蹈的姿态、诗歌的情感。由于法度的 成竹在胸,使其构字敢于大胆求险,并在险峻中寻找平衡,使得其书风拥有更多的表现形式。 

  此次展览展出陈春盛先生书法作品30余幅,其中《范仲淹岳阳楼记》、《苏东坡前赤壁赋》、《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等作品,艺术风格侧重于雅与逸,在高古之雅趣中流露着别具个性的优雅、闲雅、淡雅,还散发着一股秀逸、清逸、飘逸的 鲜活和灵动。内容、形式与风格的 完美结合,自然给人以和而不同,意趣盎然、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美的享受。

  作品《识德.撰文》,表现《石门颂》的笔意,结字放纵舒展,体势瘦劲开张,意态飘逸自然,大气磅礴,变化多端,奇趣横生。同时,他在尊重原碑特点和笔意外,适当加入个人的想法和情感,加大线条粗细的变化,主笔加大,强化对比,还有对线条追求笔力和弹性。

  《唐李白诗清平调》、《曹操诗观沧海》、《毛泽东词沁园春.雪》等作品,集汉隶、汉简和清人伊秉绶书风之长于一体,见笔、见墨、见精神而得笔墨真趣,字法多变而自然和谐,振迅天真而巧拙相渗,呈现博大雄强、奇肆灵动的书风,代表他阶段性书艺探求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