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国澄
广东粤剧博物馆,原名佛山粤剧博物馆,2003年6月21日开幕,是国内第一个大型粤剧博物馆。
我当时是佛山市博物馆馆长,参与并见证了佛山粤剧博物馆组建的全过程。
早在1987年,刚上任的佛山市文化局局长胡正士,就提出找地方重建粤剧的琼花会馆。1992年,市文化局制定《佛山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总体规划》中,把建设“李文茂(粤剧)纪念馆”作为重点建设项目。1996年,市文化局《佛山市文化事业发展“九五”计划》明确提出:建设粤剧博物馆。2000年年初,佛山市在海内外聘请专家学者成立“重建琼花会馆筹备委员会”。2001年,修复被白蚁侵蚀的岭南古戏台——佛山祖庙万福台及两廊包厢。10月,万福台恢复演戏并还原广府戏曲氛围成为媒体热捧的新闻,重新唤起海内外先有“琼花”,后有“八和”的共识。
2002年年初,在祖庙以“佛山民俗节”筹备第一次“北帝诞”活动的同时,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梁沛锦、香港政府戏曲顾问余慕云参与并协助邀请内地的红线女、罗品超、罗家宝、潘楚华、冯杏元,香港的白雪仙、芳艳芬、林家声、陈剑声、阮兆辉,美国的白超鸿、林小群,新加坡的胡桂卿、容世成,澳洲的李凤声,加拿大的黄滔,马来西亚的蔡艳香等60位世界各地的粤剧代表人物调整充实“重建琼花会馆筹备委员会”(后更名为“佛山粤剧博物馆顾问委员会”)。佛山市博物馆作为主办方拟订征集顾问们所在地区的展示提纲,委托其协助所在地区的实物、资料搜集。为了锁定成果,分步完成粤剧博物馆的筹建,我们把前期征集的成果,先以“国际粤剧珍藏馆”名义在市博物馆(祖庙内)滚动展出。配合古腔、虾腔、星腔传唱等活动,吸引海外内名家弟子支持。
2003年1月9日,国际粤剧珍藏馆开幕,广东粤剧大师罗家宝、广西粤剧名伶潘楚华、香港“八和”主席陈剑声、新加坡“八和”主席胡桂卿、定居澳洲的李凤声等,纷纷率团出席庆典和参观、演戏,南方电视台、广州电视台、佛山电视台的直播车争相转播。一时间,粤剧珍藏馆内有无自己师父资料展示,如何得以展示,成为来宾急切咨询的话题。也为后期征集工作打开一条绿色通道。
此间,我和余慕云较多在各地顾问中走动,并寻访国内外戏曲展馆。市政府批复以清代文物黄兆祥公祠作粤剧博物馆展出后,佛山市博物馆很快加强了调研、征集、整理、实物管理等专业小组,黄卫红是戏行出身,在与戏行、学者沟通中做了大量工作。并与李小青、张雪莲、黄晓蕙、王海娜、邹文平、程宜、张辉辉等做了大量资料整理。朱培建、邝倩华、李婉霞、陈为民、曾冠军、万涛、高宇峰、高天帆等完成了大量实物征集、修复、复制、保管。为赢得全球各地的信赖,又由余慕云、谢彬筹、赖伯疆、潘邦榛、陈超平、梁志炜6位省内外资深专家组成常务顾问小组,由我和余慕云策划,由《中国戏曲志》广东卷编委梁志炜负责文字资料统筹。
当年正遇“非典”盛行,办公条件很差,搜集回来的旧资料散发刺鼻霉味,为尽快开放粤剧博物馆,不时加班到深夜。余慕云常以“佛山不搞粤剧,如入宝山空手回”和“佛山粤剧博物馆筹建是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勉励大家。按黄兆祥公祠的格局,布展分为人、史、艺三条主线,并于香亭设置全球最大规格的粤剧保护神华光塑像,以备全球戏人、戏迷寻根拜祖。其间,万福台的复演渐成气候,海外各地同乡会,世界各地粤剧粤曲社团回到佛山寻根,献演,然后把视频、图片发到海内外各自网站,为紧锣密鼓的佛山粤剧博物馆筹展,摆开全球地毯式征集文物的宣传态势。
2003年3月,时任佛山市委书记黄龙云来到祖庙实地调研,在万福台同几位老戏迷寒暄之后,上了车的黄龙云突然又从中巴走下来对我说:“你们这一块很重要,要坚持下去,有什么困难向市委、市政府反映,市委、市政府支持你们。”5月,粤剧大师红线女亲自为佛山粤剧博物馆题匾。
2003年6月21日,佛山粤剧博物馆开幕,当天在连接祖庙国际粤剧珍藏馆的建新路,上演第一次千人粤剧大巡游。罗品超、罗家宝、白超鸿、林小群、阮兆辉、陈剑声、李香琴等世界各地名伶和八和会馆等行会组织代表,黎子流等粤剧热心人士,佛山市委、市政府五套班子领导成员出席开幕仪式。世界各地旅游机构以祖庙、万福台、国际粤剧珍藏馆、佛山粤剧博物馆为轴线,组织大量粤剧观光团体来到佛山。广东粤剧院用10台大巴运送400多名粤剧“叔父”(从事粤剧行业的老行尊)前来瞻仰交流,香港名伶林家声的“声迷俱乐部”也组织多次“声迷”考察团,就展出的史料作了很多校正。
2003年9月8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由黄龙云书记陪同考察佛山粤剧博物馆。同年12月,广东省文化厅发文将“佛山粤剧博物馆”改名“广东粤剧博物馆”。
2004年4月,佛山粤剧博物馆正式挂牌升格为广东粤剧博物馆。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粤剧。第一个粤剧博物馆的筹建,牵动世界各地,发生很多感人故事。
余慕云先生身为国际知名专家,对佛山粤剧博物馆的执着,感动着身边很多人。2002年夏,我和余慕云来到新加坡八和会馆,对方安排了一家星级酒店,余慕云觉得不便,住到了牛车水附近的普通旅馆。在新加坡五天中,两天参加狮城国际粤剧节,半天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两天半泡到卖废旧物品的“么罗街”。搜回了大把大把的旧照片、旧报纸。半夜四点,房间沙沙作响,原来余老先生习惯四点起床翻资料。这事感动了胡桂卿,立马召集八和理事会议,决议把馆藏的一批木鱼书、曲本和1904年佛山专为新加坡八和会馆铸造的铁磬带回佛山,日后各地人士在佛山拜华光敲的就是这个镇馆铁磬。2003年,余慕云冒着“非典”肆虐的风险,坚持每天往返佛港两地,接洽世界各地回到香港中转资料的人士。我对其安全十分担心,特意安排了住所,希望老人家尽量避免频频出入香港。但他性急,天天预约不停。一天,他有点感冒,我无论如何不让他回香港,但他还是悄悄走了。原来是我们在国内一直未找到典型的广绣戏服,时任美国假日集团总裁李奇峰先生亲自到纽约民智剧社,翻来两件难得的20世纪20年代锋毛广绣,立即装上皮箱飞回香港,在机场交给余慕云,转身又连夜飞回了美国。因为劳累,余慕云两次昏倒在我的办公室,稍有舒缓又急着把黄虹、李小青、张雪莲等叫到床前交代筹展中的问题。
香港粤剧大师芳艳芬,托人给我一封亲笔信,询问需要的帮助。很快,协助我们形成了完整的文字、图片资料配上实物,这就是后来国际粤剧珍藏馆芳艳芬专馆的馆藏文物。粤剧武探花梁荫棠后人,知道国际粤剧珍藏馆的梁荫棠专馆缺实物,即从广州母亲住处取出大量平时谁都不准摸的梁荫棠生前使用的物件支持布展。
一天中午,一个穿着寒酸的男人找馆长,他从外衣下掏出两张发黄的旧报纸问我收不收,我一看喜出望外,是很金贵的民国粤剧广告专刊《真栏》,梁沛锦博士告诉过我,此刊在香港大概要10000元。我问要多少钱,他说:“有钱给多点,无钱随便算了,知道你们合用。”当时因为经费有限,我只能一张用1000元,一张用800元买了下来。
祖庙后面住了一位市民叫潘炎良,李小青和黄虹走访时发现他几十年深藏一幅薛觉先“雅趣”二字的真迹扇面,国际粤剧珍藏馆向他借展。老人及其子女主动捐给了粤剧博物馆。
在博物馆的办公室,见得最多的几个人是香港八和理事、名伶凤凰女的跟班许钊文、香港戏服大师陈国源、高州木偶剧团团长曹章玲、广西名伶黄鹤鸣。他们为香港、广西、粤西的戏服、道具、木偶、乐器的搜集奔忙,三头两日又在佛山出现。粤剧名伶、湛江市文化局原副局长庞秀明,在调研中跌伤了脚,为不拖佛山后腿,六十多岁的她扎着夹板绷带,多次赶来汇总情况。
一天下午,80多岁的澳门著名古腔唱家李锐祖夫妇,提着两个彩条布袋,轻轻敲开我办公室的木板门。他简单说袋里装的是五件著名画家赵少昂插画题字的、他几十年前用竹料自制的粤剧乐器“五架头”。有日本人想用300万人民币收购,他说怕有三长两短,“冒昧上门,交给梁馆长作粤剧博物馆展览之用。”
马来西亚名伶朱秀英已八十多岁,是清末民初名伶朱次伯的侄女。她被邀请在万福台演示粤剧古腔。她带来朱氏后人、香港名伶朱伯铨,专门为佛山粤剧博物馆复原红船模型,同来的还有为粤剧博物馆造势宣传的闺秀唱家侯洁怡及一众徒弟。朱秀英回去之后,亲自动手整理一批要捐到佛山的戏服。不久她在香港病危,弥留之间,久久不能合眼,朱伯铨醒悟,贴近耳边问:“姑妈是否惦记着要交佛山粤剧博物馆的东西还未送到梁馆长手上?”朱秀英突然精神一振,朱伯铨说:“姑妈放心,东西寄到,我们会代您和佛山粤剧博物馆交接好。”朱秀英才安然合上了双眼。
欧洲国际粤剧联合总会主席彭溢威,是我在巴黎认识的法国侨领。欧洲国际粤剧节已经办到第七届。早年难找戏服,他们用塑料花盆做头盔,彭溢威甚至变卖了自己两家酒楼支持粤剧节的工作。活动两天都从中午12时演到晚上12时,巴黎的市长、区长一句听不懂,却从头到尾在座位上鼓掌,等着谢幕送上一束鲜花。彭溢威说:“粤剧代表自己国家的国力和文化背景。”他说,“我们也想找机会到佛山,粤剧节团结了许多华人。总统演说,他们不关心;教堂礼拜,他们不参与,但粤剧锣鼓一打响,所有人都会朝着声音方向走过去。”在海外听到这样的说法,禁不住热泪夺眶而出。连续多年,每次佛山的粤剧活动,他们都发动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票友,自费回国,扛着代表各个国家、地区粤剧社团的大旗出现在现场。
这或许就是余慕云说的“惊天地泣鬼神”,十多年后,依然令人感慨不已。
此前,香港文化博物馆中设过一个小型的粤剧文化馆,没有粤剧专题博物馆。由佛山粤剧博物馆升格的广东粤剧博物馆,超出了筹办的预期,挖掘出大量解开粤剧地域背景、艺术特色、形态流变、发展规律的佐证材料。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大型粤剧博物馆,其馆藏价值在同类专题收藏中脱颖而出。
广东粤剧博物馆馆藏2万余件藏品。实物陈展除了名家名班用过的戏箱、戏服、刀枪把子、台围椅搭,泥印、油印、铅印剧本,还有明清时期设在佛山的粤剧第一个行会组织琼花会馆的遗物、遗迹及建筑复原模型,以及明末清初活动在佛山的粤剧名伶画家,等等。相关部分还着意收集了大量海外粤剧教育、演出、传承状况以及曾荫权等香港官员和新加坡等地海外知识分子发展粤剧的活动材料。实物陈列中,除李锐祖的“五架头”,美国民智剧社的20世纪20年代锋毛广绣戏服外,20世纪30年代“全女班”革新的电灯衫,20世纪40年代戏迷赠予名伶的昂贵戏服彩石车装等,都从不同角度反映当时的水平和风气。马师曾的书法、薜觉先的扇面、石燕子的画作又从另一角度反映出不少粤剧艺人文人、老倌双栖的身份。梁荫棠作为南派小武杰出代表,其饰演赵子龙所用的蟒袍、大靠、刀枪把子,折射出佛山真功夫入戏的典型气息,是研究和传承粤剧南派风格的重要物证。
此外,清朝粤剧艺人红船上练习木人桩的旧照片,为发源于佛山名镇横街窄巷的咏春拳,追溯了短桥窄马的前身。而今日咏春木人桩108法,与馆藏广东八和銮舆堂保存的木人桩108法完全吻合,证实了咏春和粤剧之间的密切关系。数百年来粤剧形成大量行当齐全但失传严重的文、武排场和表演功架,广东粤剧博物馆整理粤剧排场数百个,还以套图形式把郎筠玉的“桃花架”、罗品超的“韦驮架”、杨镜波的“十八罗汉架”等完整保存下来。
在广东粤剧博物馆的馆藏中,还有极其珍贵的善本图书和声像等历史文献资料,具有世界上任何粤剧文献收藏都无与伦比的文化价值:一是由梁沛锦博士整理的11360个粤剧传统剧目,超过其他剧种规模。二是构成这个剧目规模的题材、檄段多数来自清代至民国珠江三角洲盛行的民间读本《木鱼书》,日本、英国、俄罗斯学者曾在中国重金收购,广东粤剧博物馆拥有《背解铜锣》等线装木鱼书2300余册,为目前机构收藏之最。三是收藏粤剧电影戏曲片资料1092部,电影戏曲片录像带600余部,既反映20世纪三四十年代粤剧名伶和电影的关系,又开用电影保存戏曲先河。四是拥有一批珍贵的清末曲本和500多张清末民初粤剧唱片,其中11张为1901年德国出品的世界上第一批单面黑胶唱片。粤剧最早用声讯手段保存的艺术形态,与馆藏大量以粤剧功架造型的石湾陶塑瓦脊一道,成为认识粤剧沿革的原始依据,堪称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
作者时任佛山市博物馆馆长。
来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委员会征编出版的《敢为人先——改革开放广东一千个率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