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 年以前,广州市供水工程未臻完善,市民用水,时受短缺之苦。为了保证用水,曾先后建造四个调节水量的水塔。后来市区逐渐扩展,人口日益增多,供水系统不断有所改进,原建水塔,已不适应。目前,除越秀山的球形水塔是停用后仍保留作为风景的点缀外,其余都先后被拆除了。
最早出现的是西关水塔,建造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 位于西关长寿大街(今长寿路)。塔的结构是用钢板焊接而成,容水量 782 吨,工程造价白银 9.4 万余两,1976 年拆除。
沙面水塔位于沙面肇和路,建于民国初年,容水量 454 吨。当时沙面系属英法租界,由租界内各户集资成立沙面水厂,建水塔储水,供应租界内用户,70 年代初期拆除。
1929 年 1 月,广州特别市政府接收了民办广州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广州特别市政府自来水管理委员之后,在越秀山昔日象冈炮台遗址上建造水塔一座,容水量 1091 吨。塔为球形,全用钢板钢柱构成,高 230 尺,1931 年 7 月 23 日建成供水。新中国成立后,广州另建越秀山水库,水塔遂停止使用。
东山水塔,位于梅花村,建成于 1929 年 7 月,容水量 363 吨,专供东山区居民用水,新中国成立后拆除。
作者:莫仲予
来源:《岭南文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