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崇智字汝为,一八八六年十月七日(光绪十二年九月初十曰)生于广州。祖居广东省澄海县,祖父许应鲲,父许炳衡,均署朝议大夫,福建补用通判。许崇智三岁丧母,八岁丧父,仅有兄长一人,名许崇仪。兄弟二人孤苦无依,靠叔伯婶母抚养长成。
时许族有一位出身翰林,官至甘肃巡抚、闽浙总督的许应睽,属许崇智叔祖辈。一九〇一年间,许应骙在闽浙总督任内,福建马尾船政学堂招生,许嘱族人保送子弟入学,时族中较为宽裕人家,多不愿子弟离乡背井,远走他方。族人一致推荐许崇智兄弟入学。兄弟二人于是年赴福建,在马尾船政学堂就读。
许崇智兄弟在马尾船政学堂学习一年后,适满清政府遴选人员赴日习军事,规定凡汉官二品以上,可保送嫡系子弟一人。许应睽无亲子弟可应,乃遣许崇仪顶代。时许崇智年方十四,原不符规定,经其多方要求,得许应睽同意,遂随其兄同赴日本,为日本士官学校第二期学生。同学中有阎锡山、张绍曾,冯耿光等人。曾任日本驻广州领事馆武官、粤军总司令部顾问、日军占领香港时的香港总督矶谷廉介,亦为同期同学。
许崇智在日本学习期间,孙中山、黄兴等革命派的首要人物,先后往来日本进行革命活动,东京革命空气异常浓厚。许崇智因年纪过轻,没有正式参加这种活动,但耳闻目击,颇受影响。
一九〇四年许崇智毕业归国,时许应睽已调离闽浙总督职位,但福建文武官员多为其旧属。掌握全省军事教育及统率全省新军的孙道仁,曾受过许应骥的提携。许崇智回到福建后,得孙道仁照顾,十七岁出任福建武备学堂教习,不久升任福建讲武堂总教习,又一跃而为新军第十镇第四十标标统(相当团长)。辛亥革命前夕,且擢升为该镇第二十协协统(相当旅长)。
一九〇六年,同盟会派张弼回闽组织福建同盟会支部,开展革命活动。为了对新军第十镇官兵开展兵运工作,复由福建同盟会支部派彭寿松等组织军警特别同盟会,吸收第十镇官兵参加。不久,大多数官兵都加入同盟会。许崇智在日本时已深受革命影响,也在这时加入同盟会。福建新军遂成为福建革命的基本力量之一。
一九一一年武昌起义声震全国。福建同盟会支部首脑郑祖荫、彭寿松等酝酿起义。时闽浙总督寿松、福州将军朴寿集中满军于福州,严为戒备,并组织杀汉团,准备镇压革命,故起义成败关键在于新军向背。时新军镇统孙道仁态度暧昧,迟疑莫决。于是,乃由彭寿松、许崇智约孙道仁会于闽江舟上,晓以大义,迫孙起义。孙道仁被迫加入同盟会,并于十一月八日集合军队,宣布起义。举许崇智为起义军前敌总指挥,全权指挥起义战斗。许崇智当设指挥部于福州于山观音阁,决定十一月九日拂晓对福州城的"旗界"(清军政机构部队集中点)开始攻击。
福州起义是许崇智第一次正式指挥军队作战。当时敌强我弱,起义首领面对强大敌人,决定利用敌人的疏忽和起义军的旺盛士气,先发制人,于十八日晚上重兵抢占福州于山,其余部队则分占通衢要道,把"旗界"严密包围起来。十九日拂晓发起攻击,炮兵以仅有的四门炮粲中轰击将军衙门及旗兵营,部队则环绕"旗界"四面冲击,击退了敌人的多次反攻,二十日光复福州。
福建军政府于十一月十一日正式成立,公推孙道仁为都督,掌握军务;彭寿松为军政府民政部部长,掌理民政;许崇智以指挥起义有功,初被举为福建海陆军总司令,统辖福建全省海陆军队。惟孙道仁害怕许崇智权力过高,加以压抑。许崇智亦以年纪过轻,自请退居福州第一师师长。一九一二年一月,孙中山先生就临时大总统职,福建第一师奉大总统命,改编为全国陆军第十四师,并正式任命许崇智为师长;旋委以福建北伐军总司令,命其率领闽军出发山东,讨伐清政府。前锋到达山东烟台,清帝已被迫宣告退位,北伐军乃撤回福建。
自是之后,福建以孙道仁与彭寿松为代表开展了新旧派系的斗争,许崇智亦与孙道仁在军事职权上形成矛盾。及至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继孙中山任大总统职以后,与孙道仁勾结,为了剪除福建革命势力,派岑春煊以镇抚名义率兵入闽,迫使彭寿松离去福建。自是福建军政大权集中于孙道仁之手,而孙、许矛盾亦随着彭寿松的离去而益形突出。彭寿松被迫离闽后数月,袁世凯屡次电召许崇智入京。原来袁世凯在接获岑春煊报告以后,得知许崇智是许应睽的族孙,极欲予以收买。许晋京之后,段祺瑞曾予接见,嘱其重返福建,掌握部队,相机为袁卖命。许崇智离京之后,并没有径回福建,却跑去谒见孙中山先生,并于一九一三年四月间到福州,回闽后即开展反袁活动。
同年七月,李烈钧在江西湖口揭起反袁旗帜,黄兴在南京举兵反袁,"二次革命"开始。江苏、安徽、广东等省相继宣布独立。各方函电交飞,纷促福建响应讨袁。闽属华侨及福州各界,也向孙道仁发出呼吁和请愿。惟孙道仁存心观望,迟疑莫决,仅以饷械两缺推挡敷衍。与此同时,袁世凯并派来专人劝许崇智举兵拥袁,从福建进袭江西、南京之侧背。许崇智拒绝了袁世凯的要求,决定起兵反袁。他联络老同盟会员黄光弼、刘通等,晋见了孙道仁,力促孙道仁起义。孙被迫同意,但要求许崇智出名副署。七月十九日,孙道仁召开福州各界代表会议,通电宣布福建独立,并推许崇智为福建讨袁军总司令。
许崇智虽逼令孙道仁宣布独立,但十四师饷、弹两缺,重要军官多听孙道仁指挥。许崇智多次召开会议,制定作战计划,甚至派出先遣人员筹办兵饷,而孙道仁却一味推却,福州商会也不代为筹款,结果讨袁军迟迟不能出发,坐视李烈钧、黄兴陷于失败。许崇智于无可奈何之中,乃自行通电讨袁,并电请湖北黎元洪、浙江朱瑞共同反袁。电文中虚张声势,说福建军正在水陆并进。实际上闽军在孙道仁的阻挠下,从来未出省门一步。
七月下旬,李烈钧起义失败。八月八日,许崇智偕同家人随从逃离福建。九日,孙道仁通电取消独立,向袁世凯认错请罪,把责任都推卸在许崇智身上。不久袁世凯派李厚基带兵入闽,十四师被解散。
"二次革命"失败后,许崇智逃至上海,避居于法租界。因袁世凯下令通缉讨袁将领,许每日困处家中,绝口不谈政事,也毫无后悔之意。后由于上海镇守使郑守成执行袁的命令,搜捕革命党人。许崇智遂于一九一三年冬(或一九一四年春)奉孙中山命前赴日本。
当吋柒中于日本东京的革命党人很多,孙中山为了纯洁革命队伍,健全组织,重新组织中华革命党。许崇智是第一批按照孙中山的要求宣誓参加者之一,被举为中华革命党军务部长并兼任中华革命军福建司令,成为孙中山在军事上的主要助手。
一九一五年,孙中山先生接到中华革命党南洋总支部负责人邓泽如等报告,说陈炯明、柏文蔚、熊克武等在南洋组织"中华水利促进社",进行不利于革命党的宣传和筹款活动,对南洋的党务工作造成障碍。孙中山先生即遣派许崇智以军务部长名义,偕同海军将领宋振到南洋各属加强党务活动,针对陈炯明等人的谰言开展了斗争,并对中华革命党的成立和主旨,及当前反对袁世凯的革命斗争任务,进行了反复说明和阐述,取得一定成果。六、七月间,返东京向孙中山复命。时袁世凯酝酿称帝的阴谋已日形显露。九、十月间,孙中山先生又派陈其美、许崇智、邓铿,再度前赴南洋,与邓泽如等开展筹募"革命公债"及宣传党务工作,为即将开展的反袁斗争筹集经费。十一月,许崇智、邓铿均奉孙中山先生命令,回国参加反袁武装起义工作。
许崇智回到上海后,孙中山先生已组成中华革命军东南军、东北军、西南军、西北军四个总司令部。派许崇智为东北军参谋长(东北军总司令是居正),于十一月中旬,出发青岛,设总司令部于青岛。因居正是文人,故有关军事规划及作战指挥多由许崇智负实际责任。
东北军于一九一六年一月中旬,即袁世凯公开称帝以后,准备沿胶济路向济南进军。许崇智以参谋长兼前敌总指挥名义指挥作战。三月上旬即以破竹之势,底定胶济铁路。原可长驱直进,直扑济南,因日本帝国主义阻挠未果。惟东北军的威势,已震动华北,山东督军靳云鹏因而呈请辞职。
六月六日,袁世凯暴卒,黎元洪接任大总统。东北军交由驻防南京的冯国璋收编。许崇智偕华侨敢死先锋队成员,先后返回上海。
一九一六年冬,孙中山及中华革命党总部由日本迁回上海。许崇智仍任军务部长,与邓铿等成为这个革命组织的军事核心。
当时,中华革命党各省负责人均云集上海,许崇智实际上是孙中山先生手下的第一个军事助手,谁要在军事上求得出路,必须取得许崇智的好感。蒋介石首先联同张静江,与许崇智结为拜把兄弟。尊张为老大,许为老二,蒋居老三,不久又联同吴忠信与许崇智,再度结为兄弟,以吴为老大,许为老二,蒋仍居老三。自此之后,举凡中华革命党军务部的工作,蒋介石、吴忠信均实际参与,张静江无形中成为幕后师爷,蒋介石亦缘此关系,与孙中山先生得以接近,使许、蒋、吴同为中华革命党的军事核心人物。其后,许崇智对蒋介石言听计从,实自此始。
一九一七年夏,冯国璋为总统,拒绝召开国会和恢复约法。孙中山先生乃于是年七月,率领海军舰队南下广东,开展著名的护法运动。许崇智随孙中山先生南来,主理有关军事上的一切业务。同年八月底,国会非常会议开会于广州,决议组织军政府,举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唐继尧、陆荣廷为元帅。许崇智乃任大元帅府参军长,在孙中山先生左右,协助主理一切军事机要事宜。
护法运动开展之后,广东实际受控制于桂系军阀之手,孙中山深感自己没有掌握革命武装,很难贯彻革命主张。适广东省长朱庆澜将辞省长职,拟将省府所属省长亲军二十营拨归大元帅管辖。孙中山先生趁这个机会,建议以省防军二十营为基础,成立"援闽"粤军,并以陈炯明为总司令。但考虑到许崇智在福建有一定的历史渊源,福建军人多为许氏学生及部属,乃以支队司令职务,就商于许崇智。许坦然接受了这个职务。
援闽粵军于一九一七年底成立,一九一八年开赴潮梅整训。许崇智亦于是年二月间,到汕头就任第二支队司令职,以关国雄为副司令,罗翼群为参谋长,辖四个营,人枪仅一千多,旋即开赴蕉岭训练。时许崇智旧部,多闻名来粤投效。
一九一八年四、五月间,孙中山先生以桂系军阀曰益飞扬跋扈,岑春煊复串同桂系,以所谓"总裁制"代替大元帅制,倒孙中山的台。迫使孙中山先生于五月四日辞大元帅职,离粤赴沪,临行到潮梅视察"援闽"粤军,鼓励该军冒险进攻。该军乃向福建省攻击前进。
援闽粤军在粤闽边界分三路向福建进军,许崇智率第二支队为左翼,向闽西南的上杭、武平进发。稍经战斗,即占领两县,完成左翼作战任务。复派队驰援中路攻克永定。更以破竹之势,沿闽西南大举进军。福建地方军队纷纷反正来归。
同年冬,北洋军阀直系吴佩孚与皖系段祺瑞发生内讧,段祺瑞出于利益关系,表示愿与孙中山"联合",乃令皖系福建督军李厚基与援闽粤军停战议和,于一九一九年夏实行停战并达成划界协议。时援闽粵军已在战斗中扩大至二万多人,乃奉孙中山先生命令,改编为两个军,陈炯明以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辖五个支队;许崇智为第二军军长,辖四个支队及一部分民军。陈炯明率第一军驻于漳州,许崇智率第二军驻于汀州,主要任务是整训部队。时吴佩孚勾结岑舂煊并收买留驻闽南的浙军陈肇英师及福建地方军队张贞部,监视援闽军的活动。孙中山乃命援闽粤军准备回师广东,驱逐桂系及岑春煊政权。一九二〇年春,陈炯明集中援闽军精锐,由许崇智指挥,对陈肇英、张贞部进行扫荡,解除"援闽"粤军回师广东时的后顾之忧。然后,援闽粤军乃于是年八月十六日,分三路向粤边攻击前进。许崇智任右翼军总指挥,率第二军沿永定、上杭之线,连克大埔、蕉岭、兴宁、梅县,到河源始与桂军增援部队沈鸿英部相遇,激战两昼夜成胶着状态。第二军苦战经月,终于击破敌军,进占河源。其他两路军亦节节胜利。"援闽"粤军遂于十月二十八日克复广州,跟着追歼残敌,从而结束了桂系军阀多年在广州的统治,完成了回师广东的任务。陈炯明旋奉委广东省省长兼粵军总司令,许崇智仍任第二军军长。
一九二〇年十一月间,孙中山先生由上海南下广州,重组军政府。一九二一年四月,各省国会议员开国会非常会议于广州,选举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孙中山先生于是年五月五日宣布就非常大总统职,跟着誓师北伐,并于六月间命陈炯明率领左中右三军,向广西进发,是为"援桂"战役。许崇智奉命率第二军为右路军,沿四会、广宁之线,向广西的贺县进发,直取桂林。时沿西江及粤西前进各军,亦以破竹之势,进入广西。桂军主力全部被歼,陆荣廷、岑春煊只身逃亡。孙中山先生乃将部队集中于桂林,准备由桂林出师北伐,并于是年十月到达桂林,召开北伐会议。时集中于桂林的许崇智部等均坚决拥护孙中山先生北伐主张。独陈炯明暗与吴佩孚勾结,以联省自治反对孙中山先生的北伐主张,拒绝出席北伐会议。孙中山先生决定调粤军第一师归许崇智指挥,由许率第二军及第一师为北伐军主力。及至北伐军准备就绪,行将出发之际,陈炯明突然指使其亲信刺杀坚决拥护孙中山的粤军参谋长兼第一师师长邓铿,并从各个方面破坏孙中山的北伐计划。孙中山先生乃率部回粤。北伐军由三水转赴韶关集中,候命出发。许崇智乃率领所部,另粤军第一师(时由梁鸿楷任师长)出发韶关。
一九二二年五月间,孙中山先生亲赴韶关,于五月九日主持誓师北伐大会,旋派胡汉民为文官长,派李烈钧以参谋长名义,共同率领北伐军分三路向江西出发。许崇智率第二军向赣州进击。六月十三日北伐军攻克赣州,并进至吉安,有直下省会南昌之势。
而就在这时,陈炯明所属叶举部队,于六月十六日炮击越秀山总统府,公开叛变革命。孙中山先生登永丰舰暂避,电令北伐军回师广州,平定陈炯明叛乱。许崇智遂率第二军及李福林、朱培德部,直取韶关。陈炯明部初为北伐军击退。就在这时第一师脱离北伐军,陈修爵团且倒戈相向,加入叛军,乘火车赶到马坝以生力军投入作战,许崇智及李福林部以苦战多天,弹绝援尽,被迫后撤。
这时,江西陈光远得到北洋军的支持,也组织反攻,复占赣州。至是,北伐军乃处于前后受敌地位。李烈钧率赣军入湘,许崇智率粤军各部入赣南瑞金。第一次北伐遂告结束。孙中山先生亦于一九二二年八月九日,从广州转赴上海。
一九二二年八、九月间,许崇智率领所部配合段系驻福建的混成旅王永泉部以突袭方式,从建瓯、南平同向福州攻击前进,驱逐李厚基。李厚基仓皇出走,福建遂为许、王两部占领。
许崇智率队进入福州之后,孙中山先生委为东路讨贼军总司令,下属三军十二个旅,部队扩充至二万多人,并取得了大量械弹服装等补给,加紧整训,准备回师广东。
是年十二月,桂军刘震寰、沈鸿英,滇军杨希闵,接受孙中山先生的策动,组织西路讨贼军,于十二月下旬沿西江向广州进军。粤军第一师部分将领率部起义,使滇桂联军得以破竹之势,击败陈炯明叛军,于一九二三年一月十六日攻占广州。孙中山先生乃于二月二十一日,由沪抵穗,复任大元帅职。并命许崇智率东路讨贼军,回师广东。
许崇智率部到达闽粤边境,未遇抵抗,即进入潮汕、梅县一带。陈炯明感于形势危殆,乃假意宣布下野。驻防于潮梅一带的陈逆洪兆麟、林虎等部,亦通电宣布独立,愿意归附孙中山。孙中山先生派李烈钧到汕头收编洪、林等部。及至七月间,当许崇智率部在潮梅向广州前进时,洪兆麟及林虎部突于揭阳、兴宁一带进行拦腰截击,许部未作防范,仓卒应战,大受损失。许崇智本人率警卫营一营,在枫溪为洪部一师包围袭击,赖警卫营死战,许得只身逃脱,于博罗设司令部,收容部队,残部不足万人。及至同年八月,陈炯明为解惠州之围(时惠州被滇桂军包围数月),派队出击博罗。许崇智以新败之余,部队仍在整训期间,只得紧闭城门,固守待援,先后被叶举部包围十余日,嗣得粤军第一师派队增援,敌人始弃围退去,许崇智部及第一师乘胜推进河源,与敌相持。至十一月间,陈炯明复倾其全力,沿广九路及博罗、增城之线,大举反击,经几度激战,直迫广州近郊,幸孙中山先生命湘豫军及时增援反攻,始将陈军击退,许崇智部也辗转退回广州。
一九二三年冬及一九二四年春,孙中山先生明确地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政治上改组国民党,军事上整顿军队,把广东军队统一改编为建国粤军,委许崇智为粤军总司令,蒋介石为参谋长,下辖四军。许崇智这时对蒋言听计从,百般迁就。
自孙中山先生提出三大政策的革命主张后,许崇智表面上既没有表示反对三大政策,也没有拥护这种革命主张。一九二四年十月广州反革命商团事变时,许崇智表示了中间派的立场。
一九二四年冬,孙中山先生在北上与冯玉祥、段祺瑞商讨国事之前,一面部署谭延阖在韶关主持北伐;一面命粤、桂、滇军出发东征(即第一次东征)。东征军以桂军刘震寰部为左翼,由翁源、连平直插东江;以滇军杨希闵部为中路,沿增城、博罗直取惠州;以粤军许崇智部为右翼,沿广九路出淡水、平山直扑陈炯明的老巢。一月下旬,一战克淡水,再战克平山,叛军叶举(陈炯明部的各路军总指挥)部主力被歼。但在攻克平山正待乘胜前进的时候,忽发现滇、桂军虽到达博罗、惠州、连平等地,实际却按兵不动,颇有坐视成败之意(时孙中山先生离粤赴京,刘震寰、杨希闵已有反叛迹象)。如右翼军继续前进,很可能孤军深入,受敌前后夹攻。许崇智乃于平山召开会议,商讨对策,采取继续东进的方案,一面电滇军监视惠州敌人,一面率主力进攻三多祝,一鼓而击破洪兆麟军,跟着全线追击,连克三多祝及海丰县城,洪兆麟主力被歼。至此,粤军一面向潮汕追击歼敌,一面向河源、五华进击林虎叛军。于棉湖、鲤湖一役,黄埔教导团在共产党员的带头下,经过激烈战斗,击溃林虎部主力,进占五华,并于兴宁城打垮林虎的最后抵抗,底定粤东。惠州之敌,亦不战而降。
粤军底定粤东之后,许崇智驻节汕头,蒋介石被委为潮汕十属督办。惟许崇智给予蒋介石的信任愈大,粤军内部反对蒋介石的也愈多。许崇智曾公开对各将领说:"服从许总司令就要服从蒋参谋长,以后凡总司令的命令,无论盖的是许崇智或蒋介石的印章,都同样有效。"
同年六月,桂军刘震寰、滇军杨希闵以孙中山先生逝去,乃与吴佩孚及陈炯明相勾结,由前线撤回广州,企图叛变推翻革命政府。许崇智率东征军在广九沿线及广州龙眼洞、石牌郊区,歼击滇、桂军,因得工农群众协助(铁路轮船工人罢工、交通断绝,滇桂军大部无法集结作战),战斗任务很快完成。滇、桂军全部被歼,许崇智亦返回广州。
一九二五年七月一日,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汪精卫、蒋介石以"左"的伪装,取得廖仲桤等左派的支持,声誉颇高。八月二十日,国民党右派刺杀廖仲恺。后国民党指定汪精卫、许崇智、蒋介石三人组织临时革命委员会,控制局势,处理廖案,扣留了右派首领胡汉民及林直勉等多人。蒋介石对许崇智提出,粤军将领牵涉廖案的很多,粤军已靠不住,为了许的安全,建议派黄埔学生军,负责许氏住宅的警卫。从八月底起,许崇智也事实上被置于蒋介石所派的黄埔学生的武装监视之中。至九月中旬,许崇智拟调许济、莫雄师回师广州用武力来保卫他自己的地位。蒋介石获悉后,于九月十八日晚深夜,命令黄埔军校全体学生、教官武装出发,抢占要地,防止许济、莫雄两部回师广州,并于十九日早晨在广东省府举行的全省财政会议上,把许崇智亲信予以拘捕;又于深夜二时,派人送亲笔函给许崇智说:"粤军已有变动,请总司令去上海暂避一下,由我代为安排整顿,六个月后,再请回来共同主持北伐……"信末并有"皇天后土,实所共鉴"字样。汪精卫也有一封信,大意基本相同。许崇智既格于形势,复幻想六个月后真能回来,于无可奈何中,悄然去沪。在许崇智被武装迫胁离穗赴沪之际,许部最得力的许济、莫雄两部,亦同时为蒋派部队包围缴械。
许崇智到达上海之后,住于英租界。及至一九二七年,蒋介石扶摇直上,从北伐军总司令一直成为全国的大独裁者。同年冬,经过居正、戴季陶、吴稚晖等的疏通,蒋介石给许崇智以出洋考察的名义,并送旅费二十万元。许偕邹鲁、程天固等,先后到美洲、欧洲等地旅行达二年之久。在檀香山、纽约、芝加哥、柏林、巴黎、伦敦等地,发表了不少演说。演说中反映了当时西山会议派的政治立场:既以元老派的姿态,对蒋介石予以批评,又反对中国共产党。许崇智于一九二九年返回上海,蒋介石给他一个监察院副院长的虚衔,许崇智也始终没有到南京去就职。
一九三一年二月,蒋介石在南京扣留胡汉民,激起国民党内部反蒋派系的大联合。汪精卫、孙科、邹鲁等集合广州,开所谓国民党非常会议,组织国民政府。许崇智慨然南来,列名于会议之上。他到达广州后,要求陈济棠把广东军权交出来,陈济棠不同意。结果,大家决定许崇智到福建发动民军,另行组织部队,并由当时广州的"国民政府"拨给二十万元作为经费(实际是陈济棠拨给的),由许崇智派孙本戎回福建进行活动。这时,许崇智还被推为中山大学校董。但就在这时,许崇智的大儿子许泽之突然在上海被绑票。许崇智立即返回上海,以数万元赎回自己的儿子,孙本戎回福建活动了一个时期,也没做出什么结果来。
"九·一八"后,宁粤开政治分赃会议于上海,许崇智没有参加,也没有分享成果。许崇智在上海时,虽然戒了鸦片烟,但经常出入舞厅、俱乐部、跑狗场、回力球场,一掷千金。他还参加交易所活动,曾与上海新兴小财团的主要人物徐懋昌合作,组成"福记"(黔记)公司,大搞棉纱买卖。
上海"八·一三"抗战开始后,许崇智在孙科等人面前,对抗战曾表示乐观,但不同意蒋介石集中重兵,在上海沿海岸线的地区与日军作战。嗣上海陷敌。许崇智于一九三九年离上海赴香港。
许崇智一到达香港,即对记者发表声明,说此次由沪来港,准备转赴重庆,团结抗日,共赴国难。但迟迟不成行。屡经留港好友劝说,始于一九四〇年冬,偕杜月笙飞重庆。两周之后回港。亲友问他为什么不留重庆?他说不愿当蒋介石的傀儡,许崇智在港生活阔绰如故。其生活来源,除蒋介石接济外,曾与杜月笙、叶恭绰、郑洪年等合组同德盐公司,也赚过一些钱。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日军进攻香港。初时,许崇智与重庆联系,请派飞机来接,并已作好准备,将与大儿子许泽之同飞重庆,但飞机到港均为孔祥熙家占用。许崇智恐为日军俘获,乃偕大儿子许泽之等避居同德公司俱乐部内。至十二月二十五日,英军投降,日军酒井少将率军占领香港。许崇智为日本宪兵捕获,拘禁于香港大酒店楼上。
蒋介石一听说许崇智在港被俘,马上命令撤除他所挂名的监察院副院长职务,并在报纸上加以公布。酒井给许崇智以很好的礼遇,曾要求许崇智作广播。许曾嘱旧属谢宣邦代写广播词,并交代如下原则:一、如说东亚共存共荣,必须保证中国领土完整,不得干涉中国内政;二、不同意汪精卫的伪政权,坚决不与汪精卫合作(大意如此)。惟香港电台及香港报纸,从来没有发表过许崇智这篇讲话。许崇智被拘于香港大酒店约三月即被释放。是年,矶谷廉介任日本驻香港总督。他是许崇智的老同学、老朋友,曾要求许崇智出任南京汪伪政府要职(可能是伪军委会委员长),许崇智坚决拒绝了。
矶谷出任香港总督,确曾给予许崇智以很多照顾和便利。当时,许各方接济中断,生活陷于困难。初时,胡文虎曾给他一些帮助。后来,得矶谷允许,由许泽之出名与谢宣邦合组"宏丰"公司,专营代客运输,代客买卖等生意,以维持生活。
一九四四年,美机轰炸香港,香港情况混乱,矶谷亦奉令离职,许崇智得矶谷帮助,由香港转至澳门居住。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投降,许崇智通电吴稚晖、张发奎,表示愿返回内地。吴、张转请蒋介石,蒋复电同意,并指示张发奎在广州扩大欢迎。许得复电,即于一九四五年底从澳门返回广州。
许崇智到达广州时,张发奎遵照蒋介石命令,予以最盛大的欢迎。许在穗先后逗留约二十天,即转飞上海,在上海住二、三月,直至南京正式举行还都大典,始奉邀至南京,被委任为国民政府"咨政"。许氏大感失望,在南京停留仅二、三天,即返回上海。
许崇智回到上海,与居正、吴铁城、戴季陶、吴稚晖、陈仪等,组织成功贸易公司(总公司在台北中山北路),专事台湾与大陆间的商业贸易,业务范围很大,生意很广。许崇智绝口不谈国家大事,把全副精神贯注于商业贸易。曾数度亲赴台湾,在台北买有住宅。一九四六年秋,举家南旋,定居香港,惟仍寄希望于台湾成功贸易公司。后来,随着时局变迁,公司也逐渐萎缩,以至于停办。
及至中国大陆完全解放,蒋介石逃亡台湾以后,许崇智在香港搞过"第三路线"的政治活动,曾拟定了组织章程,到处征求意见,希望大家拥护他做这个"第三路线"组织的首领。虽然如此,他对蒋介石仍然存有幻想,希望蒋介石对他搞"第三路线",予以谅解,甚至写信给吴忠信,希望吴忠信能代表蒋介石到香港和大家谈谈,并且带一笔钱来帮助留港的穷朋友。他的这些活动,后来没有什么结果。一九六五年一月二十五日,许崇智死在香港。
作者:许人
来源:《近代广东名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