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守为:矢志不渝史学探索,治学育人奉献一生

2020-12-24 来源:本网原创稿

  胡守为出生于莞城著名的烟花爆竹世家胡屋,是“国学大师”陈寅恪的学生、助手,学术成就在三国两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宗教学与宗教史等领域均有创新突破,并在弘扬陈寅恪学术思想的道路上不遗余力。
  回首往昔,从幼时颠沛流离的求学经历,动荡岁月里对课业的坚守,到新中国成立后在学术、教育岗位上的孜孜不倦,胡守为始终葆有的是一种人生向上的精神和淡泊谦卑的修养,并以其扎实的学术功底、深厚的学养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在专业领域拥有一定地位,是独具风骨的史学者,是陈寅恪学术思想的弘扬者,是爱国爱乡的践行者,更是东莞学人精神的传播者。
  学海回眸
  独具风骨的史学者 “陈学”思想的弘扬者
  1929年,胡守为出生于莞城脉沥洲(即现在的洲面坊)胡屋。胡屋是莞城著名的烟花爆竹世家,父亲胡融斋,又名庸,早年随祖辈经营烟花爆竹生意,虽从未进入学校读书,然而文理通达,善于交游,一度将东莞烟花爆竹远销海外。更重要的是,胡融斋深知文化教育对子女成长的重要性,即使生于战火纷飞年代,仍不忘坚持让孩子读书。如今,胡守为回忆起青年求学时期的经历仍无限感慨,在那个连生命安全都无法保障的年代,父亲逃难辗转,却绝不让他们退学,无论家境如何困难,父亲总是想方设法将子女送进学校,而且尽可能送进较好的学校。
  其间,为了不中断学业,胡守为及其兄弟姐妹辗转东莞、香港、韶关、广州、惠州、清远等地求学。后来,在父亲友人的资助下,胡守为前往澳门岭南学院读书。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胡融斋举家搬至广州,颠沛流离的求学之路终于结束。如今回想,连绵的战乱,打乱的也许只是胡守为的生活,却始终扰乱不了胡守为一心向学的心。而父亲坚定不移的求学信念亦影响了胡守为的一生。
  正是在这样的家风影响下,胡氏家族人才辈出。姐姐胡适宜是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植物学家,弟弟胡守真是华南师范大学的地理学家,侄子胡启泰继承烟火设计和制作的家业,在国内外颇负盛名。而胡守为在大学期间因慕名陈寅恪的学术思想,转至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深造学习,成为陈寅恪的学生。时至今日,中山大学的校园还流传着“最贵的学生”以及“陈先生和胡先生”的佳话。

在家工作照

  陈寅恪讲课,慕名而来的学生常常听不懂,听课的人数也就越来越少,而胡守为始终坚持以课业为本,从未缺席课堂。加上中山大学始终为陈寅恪提供全广东乃至全国最高的教授工资,且不对上课和带学生数量作要求,有时候甚至只有胡守为一人上课,因此被时任广东省文教厅厅长杜国庠笑称为“最贵的学生”。
  1950年,胡守为选修了由陈寅恪开设的“唐代乐府”课程,学生仅他一人。某一天,当他来到陈宅时,陈寅恪正在工作。“当时陈寅恪先生让我等一下,然后挪步到楼上,下楼时,竟郑重地换了一身长衫,然后对我这位本科生说:胡先生,咱们上课吧。”如今回想起这段往事,胡守为仍记忆犹新。此后,胡守为常常有感于陈寅恪治学态度的严谨,并以此为榜样鞭策自身。在课堂着装整洁庄重,准时上课、从不缺席,亦成为了胡守为终身坚持的习惯。
  或许是冥冥之中的安排,在讲坛上教了几年书后,胡守为成为陈寅恪的助手,在学术与生活各个方面竭尽全力协助陈寅恪。其间,胡守为除了帮助陈寅恪修订《金明馆丛稿》,为陈寅恪撰写《柳如是别传》查阅资料外,也在陈寅恪的指导下研究《资治通鉴》唐代部分。而胡守为认真严谨的态度亦赢得陈寅恪“青眼高歌望吾子,眼中之人吾老矣”的高度赞扬。
  作为陈寅恪的助手,胡守为深受其影响的,不仅是一颗治学严谨的心,还有一腔爱国热忱。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兴起中国文化研究的热潮,不少史学系毕业的学生纷纷到日本进修中国史,陈寅恪深以为耻,在培育学生方面倾注心血,希望能通过提升国人的研究水平来增强中国的文化实力。受陈寅恪影响,胡守为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注入在钻研学术和教书育人的道路上,并将精神代代相传。
  在学术研究方面,胡守为潜心钻研陈寅恪学术思想、三国两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宗教学与宗教史等课题,笔耕不辍,著有《岭南古史》《神仙传校释》等著作,发表过《陈寅恪传略》《曹操在立嗣问题上的德才观》等学术论文。山东大学教授王仲荦认为,胡守为从事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的教研工作“功力深厚,成就显著”,因此力荐其担任《中国历史大辞典》(魏晋南北朝史卷)主编。此外,胡守为还在中国历史学的权威刊物《历史研究》编辑部任职,不断丰富阅历,开阔视野。

胡守为著有《岭南古史》《神仙传校释》等著作

  在教书育人方面,胡守为亦投入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先后培养了多名硕士研究生,并专门为研究生开设“三国史”“两晋史”“南北朝史”等课程。胡守为授课准备充分,讲课认真,论证精彩,极富启发性,深得学生欢迎,教学成绩卓著。同时,胡守为对学生学术规范的要求严厉,非常注重学术精神的传承,亦深深影响了一批批的学术研究人才。
  胡守为良好的教学质量,不仅在中大校园影响深远,同时也得到国内外相关学者的高度赞誉。数十年间,胡守为多次赴香港、日本、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葡萄牙、法国、美国等国家与地区参加学术研讨会或访问、讲学,加强双方的学术文化交流。

  胡守为对于教育事业的贡献还体现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终身发展的关注。1985年,在胡守为和原电教中心主任王家谨的共同努力下,星海爱乐协会正式成立。1985年至2000年间,胡守为坚持每周五义务为星海爱乐协会的会员及其他音乐爱好者讲述音乐理论、西方音乐史等内容。同时,他也积极支持校园歌曲的创作,并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为繁荣校园文化和丰富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此外,胡守为在行政管理方面亦颇有政绩。1964年,胡守为就任中山大学历史系副主任,主持系教学和行政事务。1984年,国家教委任命胡守为为中山大学副校长,主管重大的教学、外事和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等方面的事务。胡守为在任职期间,密切联系群众,作风民主,在中大师生中享有较高声望。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陈寅恪的学生,胡守为为弘扬师学,在中大图书馆专门开设了陈寅恪纪念室,陈列了有关物品,供后人瞻仰、学习。通过多方奔走联系,先后于1988年、1994年和1999年在中山大学主持举办陈寅恪教授学术思想国际性研讨会。三次参会的代表均是中外学有所长的专家、学者。参会人员除了对陈寅恪的学术思想进行研讨之外,还对会议的主办者胡守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北京大学终身教授、著名学者季羡林认为中山大学在胡守为的领导下主持举办研讨会,在学术上是“功德无量”“值得称道”的。
  出书逸话
  爱国爱乡的践行者 学人精神的传播者
  作为陈寅恪的学生、助手,同时也是史学研究方面的学人,胡守为一直在东莞文史界、方志界享有极高的声望。早在上世纪80年代,胡守为便以《东莞县志》顾问的身份,热心家乡的文化事业发展。由于工作关系,东莞政协文史委员会与中山大学历史系来往密切,在此过程中亦与胡守为结下了深厚情谊。
  2004年,中共东莞市委宣传部与东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编辑《东莞人物丛书》,分《东莞历史人物》《东莞现代人物》《东莞当代学人》三册,胡守为作为在新中国成长的东莞籍当代学者被收录在《东莞当代学人》中,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王川撰写《胡守为和他的史学研究》一文,向众人分享他的史学成就。
  2006年,东莞政协与中山大学历史系联合举办“东莞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胡守为亲力亲为邀请参会的专家、学者,并亲自撰写《屈大均笔下东莞的墟》一文,助力家乡挖掘文化底蕴,传承历史。2008年,胡守为出席由东莞市政协与中国明史学会、暨南大学历史系联合召开的“明清珠江三角洲(东莞)区域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的历史,进行了多方位、深层次的探讨,可见胡守为对家乡文史事业的关注。
  2009年,《东莞学人文丛》立项,东莞政协文史委员会便将《胡守为集》列入出书计划。“一开始胡老师并没有出书意愿,他在70岁寿辰时,中山大学曾想为他出一本文集。但他为人谦逊,拒绝了学校的好意。”全程参与《东莞学人文丛》编委工作的李炳球回忆道,与胡守为先生交谈时,其低调又不失傲骨的性格让他难忘,在胡守为身上看到的不止是谦谦的学者风范,还有东莞学人的风采,值得后辈学习。
  最终,在东莞政协文史委员会的诚意劝说下,胡守为答应出版个人文集,当时已80多岁高龄的胡守为告诉文史委员会,《胡守为集》是他的第一本个人文集,他要亲自收集、整理、校对旧稿,并格外认真地补写疏漏,挑选了不少具有纪念意义的照片,其中有一张是他参与编写《中国历史大辞典》时与编辑委员们的合照。胡守为是《中国历史大辞典》魏晋南北朝史卷的主编,作为一名历史学者,李炳球光是回忆起照片的内容便流露出羡慕不已的神情:“照片里的人都是历史学界的天王巨星、中国顶尖学者。我当时对胡老师说,您不注明这些学者的名字吗?胡老师很谦虚地表示,他还很年轻,不想利用老先生名声来提高他的学术地位。”历时三年,《胡守为集》于2012年正式出版。
  在此期间,胡守为还担任了《东莞历史名人评传》系列丛书的专家顾问,从挑选合适的人选到邀请撰文作者,从成果审阅到提出修改建议,事事亲力亲为。2014年,《东莞历代著作丛书》的第二、四辑《容庚学术著作全集》《容肇祖全集》顺利出版,胡守为受邀出席新书出版发布会,并参加了“地方文献整理与东莞学人精神研讨会”,为东莞历史文化发展建言。胡守为对家乡文史工作劳心劳力的背后,是浓厚的爱乡之情。
  此外,胡守为还非常关心母校东莞中学的发展和毕业生的成长,此前已多次重回母校,追忆往事。2019年,东莞中学文库小组到广州拜访胡守为时,他表示,莞中的历史是很重要的文化遗产,莞中校风对于学生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胡守为和姐姐胡适宜都是莞中校友,姐弟俩都为莞中文库捐赠了大量的个人著述,为莞中文库增添了厚实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