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官、学者、旅行家——罗定知州宋起凤小记

2019-03-04 来源:本网原创稿

李肇伦  李肇琪

  在研究罗定龙龛岩唐刻《龙龛道场铭》的过程中,知道了宋起凤是第一位亲身进入龙龛岩考察的罗定知州,所以对他加以关注。但查阅各种资料,其生平业绩记录不多。即使是他曾经任职过的罗定,《罗定州志》对宋起凤的记载也寥寥数语。当将零星散落各方有关的宋起凤点滴材料集中一起时,发现站在面前的宋起凤是个值得尊敬的人物:他没有傲人的学历(副榜贡生),不高的官阶(五品知州),简单的政历(一任灵丘知县一任罗定知州,还都是较贫穷、偏远地区)。但是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敬业的基层官员,一位热爱生活的旅行家,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
  宋起凤,字来仪,号紫庭、觉庵,晚年多署弇yǎn山。先祖家居洛阳,后迁居浙江余姚,再宦游北上,明朝时隶籍长芦(古县名,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置,治所在今河北沧州市西)。因而便成为了沧州人。宋起凤生而恬静,不好嬉逐。十几岁以礼经选拔顺天府(今北京)己卯乡荐。明思宗(崇祯)命入国子监肄业,故称为“副榜贡生”。当时的国子监祭酒李建泰非常器重宋起凤,延聘他为私塾教师,并欲授其官,但宋公不受,遁迹山林,四处游历,这也为日后撰写《稗说》打下基础。直到清初辛卯(1651年)由孝廉考授推官,“以京兆副车第一报罢,乃就官山西大同之灵丘。”(灵丘,以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葬在此而得名。)
  到任灵丘知县时,他面对的是个艰难局面。据清《灵丘县志》记载,顺治十一年(1654)以前,灵丘至少经历了五次较大规模的灾难。一是明天启六年(1626年)闰六月,遭受了一场几近毁灭性的地震,“全城尽塌,官民庐舍无一存者,压死多人”。二是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瘟疫盛作,死者过半”。三是顺治五年(1648年),大同总兵姜瓖举兵反清,战事直接殃及灵丘,以致“诸村半属丘墟”,“人民逋窜,颠连疲惫”。四是顺治六年(1649年)遭遇蝗灾。五是顺治“十年(1653年)冬,大雪三月。居民不能樵采,拆毁庐舍一空,死亡枕藉”。对此在《大茂山房合稿》自序中写下:“予领灵邑几九载,始坐荒残,故与民苏其疾苦,而惴惴未遑。”道出了那时的心境。
  五次发生在明末清初的大规模的天灾人祸,接踵而至,几乎将灵丘变成“无人之区”。入清后短短的十年间,仅知县就调换了四任,前三人各自任职不过区区一年,第四任罗森时间稍长些,但气运不佳,姜瓖围城紧迫之际,他投井自杀,几乎葬身“姜瓖之变”。宋起凤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慨然赴任的。对此,自度“以此谫劣之质,当此残弊之区,操何术以休养生息,使复其余喘”。宋起凤当即草拟请示报告,上呈“宣大总督”(官名,全衔为“总督宣大、山西等处军务兼理粮饷”。拙文《罗亨信的影响》中的主角罗亨信,就曾任此职。),报请豁免灵丘的荒亡地丁粮银。为民众争取“蠲租税豁死亡”,甚至“遂单车率士民叩幕府”,经多次申报经五年三任“宣大总督”,终于取得了成效,“于是,流离来归,渐次复业”。宋起凤后来回忆说:“是役也,余胼胝五年,历涉万里,智尽能索,泪竭血枯。册籍之繁,可以充栋。膏脂之耗,难以数量。”语虽简短,而颠簸之苦况立见。他到任后有感于当时的窘景,写下了《灵丘四首》:
  其一
  三里孤城草半封,惟余落日放疎锺。田常经雨皆成石,人日披裘止觉冬。
  学舍黄沙埋败壁,讼庭荒藓断行踪。一官真类边圉卒,尚少宫词夹纊缝。
  其二
  远近山城行路难,千廻溪水石成滩。巗当长夏冰犹结,木至初秋叶早干。
  野妇鬻薪供上赋,诸生裋褐拜卑官。荒凉斜日门常闭,时有蒿莱虎索餐。
  其三
  风沙无日不经天,一岁农忙一季田。穿窟编氓惟积榖,供官正赋止输钱。
  山荒亭午薪方市,驿近中宵檄尚传。困顿由来难力举,嗟嗟何术补微员。
  其四
  四面荒城踞一楼,萧条井阆望中愁。将军搏虎遗唐碣,国主蒐田表赵丘。
  治富举乡工畜牧,谋生比户事耕畴。年来鸿雁哀鸣甚,绘得荒图未见收。
  “孤城”“败壁”“荒凉”“困顿”“荒城”“哀鸣”“萧条”“荒图”充斥诗中,读来满目疮痍,这些诗与后来他在罗定所写的文字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清《灵丘县志》(康熙二十三年版)记载,宋起凤“居官廉明宽大,惠政多端”。几十年后,"父老思念,犹唏嘘泣下"。
  《沧州志》这样评论他:“博学能文,尚古奥,简练中有遒健气,一时诵法,以子厚呼之。由于他在灵丘政绩突出,因此由七品县令擢升至五品广东罗定直隶州知州。
  康熙二年(1633)四月,宋起凤来到罗定上任,三年之间官声颇好, 王植罗定州志记录“才能断事,明可察奸”。民情爱戴,合议要为他为建立生祠,宋公推却并且禁止施行。但是,罗定属民终在城隍祠左侧建了“大士庵”。继而开辟讲堂,称为“紫庭著书处”。接着架设一阁,上立有宋公禄位。当宋公听到家里的丁忧讣报,决定要归乡。罗定军民数万,涌到抚司道衙门前,极力挽留。抚司道衙商议后,答应了民请,并下达了公函,宋公哭泣推辞,力返其牒。同城总兵与郡博三郡邑士大夫也都来请求,宋公终不答应。当他启程走出逾千余里,伴送乡亲,还要跟随过岭,宋公坚辞乃止。可见他是个深得民心,难得的地方基层好官。
  康熙七年(1668)宋公丁忧去职之后,遵循守孝礼制,除服后隐于富春,居田间不出,著书课子,淡于世情,致力游历与写作。康熙十八年朝廷选举博学鸿词,尚书郝维讷(注1)两次遣使,甚至派他的长子郝鼎玉去沧州邀请,他皆笑辞不应。要知道被举博学鸿词,在世人看来,这是很荣耀的事。是年,被举的人选中有傅山、高士奇、黄宗羲、朱彝尊、戴王綸(順治十二年榜眼)、顧炎武、还有紀炅(纪晓兰的父亲)等著名学者,宋公笑而推辞不应。他在离开灵丘赴罗定任前,写给魏象枢的辞行诗中有“侯门只遣衔书鹤,归养惟耕赡族田。”句,已经表露出他日后的取向,推辞不应,就可以理解了。
  坚持不再进入仕途,直至谢世隐没亦无记录。这就是我们无法查到他的卒年原因。
  官事之余,宋起凤笔耕不辍。清《灵丘县志·艺文志》辑录宋起凤诗文凡二十二篇,诗文各半。民国《沧州志》记载,他一生的文史著述多达四十余种,虽然由于各种原因,最终传世者寥寥,今天能够见到的就更少了。尤其到了晚年,病魔缠身,可能生活比较拮据,即使是甚有历史研究价值的《稗说》,生前终没有刊刻印行。但是他的散文名篇《核工记》,状物达情,笔调隽永。除了(明)魏学洢的《核舟记》之外,此类文章鲜有望其项背者。至今为人津津乐道,奉为学习的典范。
  《乾隆沧州志》评价他:“诗备诸体,尤工长歌,元白之后可与东坡相伯仲”,清代康熙时期尚书魏象枢(注2)赞誉他说:“小史漫追司马笔,大文谁让子云才。”意思是说宋起凤治史颇得司马迁的遗韵,诗文比起杨雄来毫无逊色。这些评价是相当的高。
  魏象枢评价宋起凤:“顾以博雅如公,过名山,历大都,足迹几半天下,乃无地不诗,且系之记,大抵察风土之变迁,稽形势之险易,辨物理之淳浇,问民生之疾苦。所在耳而目之者,辄留连不忍去,往往从野老田父断碣残碑得一二语,遂收奚囊,不欲使见之、闻之、歌之、咏之者,失实而无据。”(《宋紫庭诗集序》)
  魏象枢还欣然为《大茂山房合稿》做序,由此看出他对宋起凤的欣赏。

大茂山房合稿  宋起凤著

  宋起凤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任灵丘知县,清康熙元年(1662)离任,在灵丘任职九年。他到任后,因感于明代县志“数罹兵火,镌本散轶无存”,遂“矢志欲纂辑其成”。决心编纂一部新县志。每当政务之暇,就亲自调查访问,并参考邻近的《蔚州志》、《浑源州志》和《广昌县志》进行编纂,“裒遗言,采遗事,”经过六年拟成初稿。但囿于财力不足,无力雕板,又搁置一年。直到罗森(宋的前任灵丘知县)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升任山西督学道副使,知道其窘况后,“下檄输金,属凤董其役”。宋起凤得到资助,终于完成了有清一代第一部《灵丘县志》。内容包括方舆、建置、食货、秩官、名宦、武备、人物、艺文等五十八纲目。于顺治十七年(1660)初秋付印,《灵丘县志》正式出版。康熙二十三年(1684),宋起凤原本、岳宏誉增订《灵丘县志》面世。有清一代三次修志,直到三百多年后的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县志,也都提到宋起凤纂修灵丘志的艰辛,并都以他的资料为底本。
  宋起凤一生喜好雅游,年轻时“出游三晋,身涉目经者,无非高山巨川,层峦汛流……与其地之风土民俗,衣冠事迹,较若掌故。”任罗定知州前已经游历了“如天竺、虎丘、金焦、灵谷、钟阜、蜀冈,噪名吴越间者,……至泰岱、碣石、恒岳、台山……”(《游龙龛洞青岩记》)
  他的《游觉山寺》被誉为描写觉山寺游记中三百年来无出其右者。那个时期他还写出《游北岳记》《跋收岳亭后》《蔚州暖泉》《应县木塔》《白马寺记》《溏川栽柳记》《大悲阁记》《半山园记》《井泉记》等文章。康熙三年(1664)《大茂山房合稿》刊刻,散文名篇《核工记》便在其中。
  在任罗定知州期间写有《游龙龛洞青岩记》(位于广东罗定)、《游三洲岩记》(三洲岩位于广东省德庆县)以及《游龙龛岩诗》十二首、《十八滩歌》十八首收入《大茂山房合稿》中。这些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品。
  他重要的著作《大茂山房合稿》,就是在罗定整理完成的。
  宋起凤在罗定州知州任上曾专程游览位于苹塘的龙龛岩与洞青岩。写下了《游龙龛洞青岩记》。该游记对当时的民俗地理研究甚有价值。其文笔流畅,读来感到身临其境。“峭石数十丈插田间,崆峒偃仰,藓毛籍绣”,称自己“俨身处画图”,他不禁评价道:“世所尚灵壁、太湖、英石类,仅可方其一峦。”他还为元朝倪瓒、黄公望这样的山水绘画大家没有来到这里,看不到如此秀丽的景色而感到可惜。从而发出了:“清福固林下人所宜独厚耶?”的感慨。作为一州首长,他外出时,没有摆排场,唯“迟则恐不获悉山灵胜概也,遂戴星而出。”来到龙龛岩,他“易短后衣,脱帻露顶,寻岩窍而入。”“好奇燋火搜疑窟”,燃起火把一窥岩洞胜景。活脱一幅探险家的模样,完全是个学者在进行细致考察,绝非好奇过客仅仅来看看风景而已。同行者并没有全部像他那样换装进入,只是在外等候。他成为第一位进入龙龛岩实地考察的知州,他为来到龙龛岩感到得意,发出:“岩自柬之游后,世无接踵。余何幸,重来探讨,发古今未发之奇。山水兴人,人之兴夫山水也”。(注:唐名相张柬之曾到过龙龛岩)游兴甚高,回到寓所已经夜半三更了,余兴未了,写下了游龙龛岩诗十二首与此篇游记,喜悦之情跃然其中。文与诗一并收录在《大茂山房合稿》一书中。
  曾任第二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的徐世昌在《大清畿辅先哲传》(《瓜蒂庵小品》,北京出版社,251页)第十九文学传一中,用了共325字记述了宋起凤。足见对宋公的重视。
  在已知典籍中,并没有记录宋起凤的具体生卒时间,现根据点滴资料,我们试做个推测。
  根据宋起凤的自述,崇祯初年,宋起凤之父与御马监马云程相友善,“先公常携予出入禁苑中,得历观前朝后市诸胜。”,他也在国子监学习过,并得到国子祭酒李建泰的器重,延聘为私塾教师。这样首先可以确定宋起凤出生在明崇祯朝。
  (1)据《罗定州志》记载,宋起凤条注释为:已卯中式副榜。查已卯年为崇祯十二年(1639),宋起凤因为他曾经随父进入明皇宫,所以可确认为崇祯已卯副榜。以当时的惯例,对前朝并不提及年号,只以干支称谓。
  (2)他天资聪慧,家况富庶,想来应该是二十岁之前能够参加乡试,初出茅庐,可能由于时局的因素,没有再考,只获副榜贡生。年纪不会太大,暂且定在十八岁,推算他是1620年左右出生。
  (3)顺治十一年(1654)任灵丘知县,是年约34岁,康熙元年(1662年)离任,是年42岁。
  (4)康熙二年(1663年)是年43岁,任罗定知州,康熙七年(1668年)辞官归故里;是年未及50岁。
  (5)康熙十二年(1673年),完成《稗说》,是年约53岁。
  (6)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郝维讷尚书两次遣使邀请,是年应该已近60岁矣。
  此后的记录就是“寿六十七”(《沧州志》乾隆八年1743年版)。没有具体时间,大概是在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左右吧。
  上述推算基本上符合任职的年龄。与他相友善的朝廷大员魏象枢(1617-1687)、郝维讷(1623-1683)两位尚书,他们的年纪也应当相仿。
  通过上述,我们看到了一位敬业的基层官员,一位热爱生活的旅行家,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他虽仅在灵丘、罗定两地任基层地方官,共计约十四年,任上关心民众生计,极力为地方办事,颇有口碑,两地均给予好评。他还是个旅行家,不仅是名山大川,即使是来到罗定,也要游岩访古。成为第一位进入龙龛岩实地考察的知州。“晚好游,足迹几遍天下。”(徐世昌语)我们可以见到他不少优秀的游记,读之随之神游。他更是位知识广博、学风严谨的学者,在旅行中“大抵察风土之变迁,稽形势之险易,辨物理之淳浇,问民生之疾苦。”“往往从野老田父断碣残碑得一二语,遂收奚囊,不欲使见之、闻之、歌之、咏之者,失实而无据。”(魏象枢语)《稗说》给后人留下了宝贵而丰富的研究资料。
  主笔编修的志书有《灵丘县志》,著有《大茂山房合稿》、《稗说》、《诗说》、《北京风俗记》、《两都耆旧志》、《治谱》、《参通两极》、《丹旨》、《先进遗闻》、《下学录》、《西都杂记》、《大事记》、《关塞纪行》、《八省游记》、《湘汉纪行》、《田畴农语》《课蔬亭诗删》、《渤隠庐诗集》、《南川草堂杂咏》等书,觉庵诗词二十八卷等,一生写下了数百首诗词。留下了《核工记》《游觉山寺记》《游龙龛洞青岩记》等一批脍炙人口名作。提供了一大批宝贵资料给后人做研究。
  相隔三百多年后的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新编撰的《灵丘县志》《沧州志》,都提到宋起凤簒修灵丘志的艰辛,纪录了他的功绩。
  他的家庭生活,看来也是很美满的,夫妻之间感情深厚。我们可以从他给妻子长达1426字的《寄内书》中,读到双方如胶似漆缠绵不断的感情。宋起凤妻张氏,以诗名见诸《沧州志》文献志列女传。能够在志上列名有一席之地,足见其的影响力。紫庭公晚年专注教授儿孙,后代也都是“亦雅人高致善于诗古文。”(《沧州志》)

 

  后记:
  完成上文后,笔者兄弟二人专程访灵丘,宋公所提到的觉山寺塔已经被定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寺院也得到妥善修葺。晚风中一阵梵钟佛号传来,好一处静修之地。在停车场与管理人员交谈中,这位农村来的汉子居然能够述说宋公当年艰辛为灵丘的故事,他说,可惜自己识字不多,县志上的许多字不认识,云云。听到此话,我们十分感慰:一个人所做的善事,数百年过去了,依旧会被人们记住、传诵。宋公所描写的壮丽山川依旧,只是溏河不再咆哮奔流,因为数座河坝截流了滔滔河水。灵丘广场矗立着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塑像,两千年来他一直在告诫着人们:善于学习外来文化技术,使自己更加强大。

2017年 丁酉荷月  稿于羊石

 

  (注1)郝维讷(1623-1683),字敏公,一字端甫,直隶霸州人,顺治四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刑部郎中、通政司右参议、大理寺卿、户部侍郎、吏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工部尚书、刑部尚书、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
  (注2)魏象枢(1617--1687),字环溪,号庸斋,晚称寒松老人,蔚州人,顺治三年进士,顺康年间官至左都御史、刑部尚书,魏作为言官,敢讲真话;作为能臣,为平定三藩之乱立下大功;作为廉吏,他“誓绝一钱”,甘愿清贫;作为学者,注重真才实学。后人以“好人、清官、学者”六字,对他的一生进行了概括。康熙三十三年(1684)他以病乞休,康熙帝赐御书“寒松堂”。雍正十一年奉特旨入祀贤良祠,有多篇记、文入列《畿辅通志》。


  来源: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专员徐南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