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钧——促进广州外贸的广州刺史

2018-07-06 来源:本网原创稿

宋平

  卢钧(778—864),祖上本是范阳人,后迁至京兆蓝田(今陕西蓝田)。卢钧精于学业,在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就中了进士,又在吏部选拨官员的考核书判中获得好名次。入仕初期,先担任校书郎的职务,后担任地方节度使、观察使的僚佐。

  唐文宗太和五年(公元831年),卢钧担任左补阙。唐代的拾遗和补阙是谏官,也称言官,其职能是专门评论皇帝行为及朝廷政策是否正确,品级虽然不高,只是正五品,但一般要选择品德良好、有担当的官员担任。卢钧上任不久就碰到一件震惊朝廷的大案,宰相宋申锡被有权势宦官诬陷谋反。宋申锡本为文宗密谋削弱宦官的权力,因被泄密而被掌握军权的宦官王守澄先下手为强。王守澄派兵追捕宋申锡,准备屠杀其家人,并在逼迫皇帝由宦官掌握的内廷审理宋申锡案。卢钧同谏议大夫李固言及其他谏官十四人一起劝谏皇帝,要求将此案交由外廷审理,而不是听从宦官的说法,未经司法程序就判决。此时宦官王守澄等因为拥立皇帝的功劳,又掌握神策军的军权,权势极大,卢钧由此敢于坚持原则,不畏强权而闻名。之后卢钧又担任过尚书郎、常州刺史、门下给事中等官职。

  开成元年(公元836年)冬天,卢钧担任广州刺史、岭南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唐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权日渐减弱,地方节度使把握了人事任免、财政等权力。不少地方的节度使对上扣留上交中央的财税,对下则征收重税敛财。广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海内外珍贵商品集中于此。当时担任岭南节度使的官员大多借此生财,敛收巨额财富,史称“凡为南海者,靡不捆载而还”。卢钧为官清廉,把向外国商船征收税务的权力交给监军,请监军担任市舶使,所收赋税上交中央,有力的支持了唐政府的财政。

  在没有从广州对外贸易中获得自己私利的情况下,卢钧并不是把管理外国商人的事情放到一边,没有税收就置之不理,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由于唐代中后期广州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地区的商贸往来已经比较繁荣,大量的外国商人居住在广州城内和近郊地区。这些商人有的是因为等待便于航海的季风来临必须在广州居留半年,有的则长期呆在广州。他们在广州地区买田置地,与本地人通婚,违反唐代法律的规定。一些官吏乘机阻挠和敲诈勒索外国商人,这些外国商人则成群结队反抗作乱,引起广州地区社会的动荡。卢钧一方面禁止官吏收受贿赂,整顿吏治;另一方面设立专门的区域供外国商人居住,减少外国商人生事的机会,使秩序得到肃清。这可能是广州建立外国商人居住区“蕃坊”的最早记录。卢钧是唐代后期少有的以廉洁为名的岭南节度使,他对外国商人的管理方法深服人心,为之后近千年时间里所仿效,促进了广州对外贸易的繁荣。

  唐代岭南是犯罪官员的主要流放地。这些流放的官员在岭南没有俸禄、也没有田产的收入,其家人生活往往十分贫困,即使遇到赦令可以返回家乡,也没有足够的盘缠踏上回程的道路。中国古代社会讲究“落叶归根”,在外死亡的人往往要葬回家乡。但是因交通不便,路途花费极大,一些家庭贫困的流放官员去世多年后仍无法葬回家乡。卢钧拿出自己的俸禄,给去世的人购买棺椁,生病的人购买医药,儿女贫困不能结婚的为之嫁娶,总计达数百家。如一位叫李玄真的女道士是越王李贞的玄孙,曾祖父李珍子是越王李贞的第六子。唐玄宗先天年间,越王李贞因为涉及谋反,家人都被流放岭南,一直在岭南。李玄真的祖父、父亲均死于岭南,因家庭贫困一直不得归葬家乡,直到开成三年卢钧出俸禄之钱营制棺椁,才能回到中原归葬。

  因为卢钧为官清正廉洁,虽未行严酷之法,但岭南地区的人都服从管理,教化大行。三年后卢钧调走时,在广州居住的中原人、本地人及外国人共计数千人到衙门请为卢钧立生祠,刻功颂德。后来卢钧又先后担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宣武军节度使、河东节度使等重要地方官,还在大中年间担任过宰相,被称为宽厚的长者,为人所尊敬。

 

  来源:广州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