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收录名人:田桓、田桐

2018-07-06 来源:本网原创稿

刘峻希

  孙中山第一次南下广州护法,在此担任海陆军大元帅时,曾用大元帅印,这个印章出自谁人之手?田桓。提起田桓和其兄田桐这两个名字,相信大多观众都比较陌生,今天,我们来讲讲孙中山身边“大田先生”和“小田先生”这对“难兄难弟”的故事。
  田氏兄弟,湖北蕲春人,其父田又青,清末新派学者,又是太平天国将领的女婿,饱读经书之余,还接受了很多先进思想,极大影响了田氏兄弟革命思想的形成。兄长田桐(1879—1930),字梓琴,号玄玄居士,署名恨海。弟弟田桓(1893—1982),别署苇寄,号苇道人。

 两人均以文笔著称,孙中山有时甚至让他们代笔。其中田桓艺术造诣很高,“大元帅印”“孙文印”都是出自田桓之手;而田桐比弟弟年长14岁,更早投身革命,曾参与同盟会的创建工作,经历过多场重要战役,是弟弟自小的偶像。
  虽为文人,但田氏兄弟都有过前线作战的经历。武昌首义胜利后,清军展开疯狂反扑,为了守住武昌,黄兴、宋教仁等同盟会成员抵达武昌前线,田桐自然也不例外。自汉口沿江而下便是田桐家乡,田桐带头回家变卖家产,以资助革命军,他说:“命都不要了,还要什么家产?”后来便是著名的“汉阳保卫战”,是役敌我差距巨大:对方将领是“北洋三杰”之一的冯国璋,袁世凯也正在赶往湖北,我方由文人出身的黄兴指挥;清朝军队训练有素,革命军多是新入伍的新兵;清兵配备先进的德国新式炮,革命军装备落后。
  面对这样的情况,田桐注意到了附近是张之洞创办的汉阳兵工厂,里边有大量钢板,心里想,如果能利用这些钢板加固防御工事,或许能借此与敌人周旋。在田桐的建议下,黄兴下令用钢板构筑工事,加固战壕,让革命军在清军炮火下得以坚守了十天十夜,牵制了清军的力量,为其他地方的起义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田桓没有正面指挥迎敌的经历,但也曾承担过一次危险的运输任务。1916年,孙中山任命了田桐为中华革命军湖北总司令,田桐准备与袁世凯作战,需要大量军火武器,需要从上海运至汉口,汉口虽然聚集了不少革命志士,但是却无人敢主动提出承担此任。这时,年仅23岁的田桓站了出来,自告奋勇护送军火。结果,田桓在指定时间带着军火安全回到汉口,打消了哥哥的疑虑,完满完成了任务,展现出过人的胆识。
  大小田虽为文人,但是他们在军事作战中表现出来的智慧和胆识并非一般书生可及,兄弟两人执笔能书,投笔从戎,有勇有谋,值得佩服!


 

  来源: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