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医李家达

2018-07-05 来源:本网原创稿

  李家达(1926~1990年),广东省名中医,曾任佛山市中医院院长。李院长出生于中医世家,祖父李才干,曾跟随金山寺僧人智明和尚学医,深得少林正宗跌打真传。在清末,他便以医业兴家,享有盛誉。其父亲李广海更是继承了骨科世家的医术和医治枪炮伤而扬名于世。李广海有三子(香港有李家刚,广州有李家裕,佛山有李家达)都是一代名医。李家达跟随父亲学医的时间最长,他从小得到家庭的熏陶,立志从医报国。14岁便学跌打,攻读医书《金匮要略》、《伤科本草》等,醉心于卷帙浩繁的中医古籍,在博览群书中跋涉。由于他勤奋好学,深得祖辈之真传,他通脉理,认病源,知气运,明经络,识药性,会炮制,并在学术上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善于扬长避短、融古贯今,结合自己的体会和经验,不断总结,逐步形成了一个既全面又有个人特色的学术流派。

  在父亲李广海的悉心教导下,李家达逐渐掌握高超的医术,更继承了祖辈的高尚医德。他待人宽厚,被人喻作有“菩萨好心肠”,他想的是群众是患者。无论富贵贫贱,他都平等相待。如遇家境贫寒的患者,每每解囊相助,送医赠药。早在60年代初,有一老农,因起早摸黑赶收早稻,播种秧苗,不慎从田埂跌下,造成下肢患多发性骨折,卧床不起,求遍当地多家医院医师,未见好转,如医治不好,全家生活就陷入绝境。后经朋友介绍,专程从乡下乘车到佛山中医院找李家达求医。因老人家年纪较大,伤势严重,并且误医时间较长,而中医院建成不久,病床紧缺,唯怕医院拒收,于是,家属想尽办法,在天亮前提着香烟、美酒于医院门口等候,但李家达没有收受病人家属的礼物,还按病情优先给予处理后并收院治疗。病人康复出院时,紧握着他的双手说:“你是咱们乡下人的好医生。”

  几十年来,各地慕名而来求医者络绎不绝,有的人在医院里没找到他,干脆在他家里坐等。中午,李家达回到家,往往顾不得休息,首先给病人看病。晚上,当他拖着疲乏的身子迈进家门,等待着他的仍然是候诊病人,他毫无怨言地给他们一一诊治。

  到了40多岁,正是李家达大显身手、报效祖国的黄金时期,但中国那场空前浩劫剥夺了他为人民治病的权利,他被打成“牛鬼蛇神”,戴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发配到番禺大石“劳动改造”。眼看着农村缺医少药,他打起精神,不顾受批斗,决那样心把自己的医术贡献给当地群众。一个寒冷的深夜,他蜷缩在床上,朦胧中听见敲门声,他赶快披衣开门。只见两人抬着一个20岁左右、因骑自行车不慎跌伤的青年,便急忙把他们迎进屋内。经过检查,鉴定为股骨粉碎性骨折,牵引复位后,他毅然折断扁担作为固定夹板,撕破被子用来包扎,连夜写信叫佛山的家人按药方迅速把药物寄来。不到一个月,伤者就康复下田了。李家达不用患者花一分钱治好骨折的消息传开以后,来求医的人越来越多,还有来自广州、外县和港澳的病人。眼看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劳动回来,认真地逐个为病人诊治,邻居的阿婆自动起早摸黑,为他承担做饭的家务。生产队长也网开一面,说:“李医生,我们农村需要你,你就不要出勤了,每天留在家里给乡亲治病吧。往后,谁要是动你一根毫毛,我们就把他扔到塘里喂鱼!”

  1977年,李家达终于得到落实政策,回到佛山中医院当院长。党和人民的信任给了他无比的力量,他更是雄心壮志,脑海里浮现着发展祖国中医事业的一个宏伟规划。功夫不负有心人,李家达在骨伤科领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就是对难度大的骨伤科患者也能得心应手地处理。省六建公司工人高某,在一次作业中不慎被重物砸伤右小腿,伤口从膝下至踝部,软组织广泛挤压伤,骨折大部分暴露,感染严重,若处理不当,将遭截肢。李家达接诊后,细察病情,一丝不敬,以中药内服、外敷,用小夹板固定为主要治疗方法,有效地控制了感染,复原了骨骼,保留了伤肢,恢复了功能。

  1982年,他和医院其他领导应邀到香港考察,香港和海外的亲人都极力挽留他,他的孩子更是流着泪恳求说:“爸爸,无论如何也不要回大陆了,留在香港或去美国,让我们做儿女的为你尽一点孝心吧。” “你为祖国艰苦工作50多年,已对得起祖国和人民,现在年纪这么大了,应为自己的晚年和下一代着想。我们可为你安排一个优越的生活环境,住洋楼,坐轿车……”他的亲人诚恳地挽留着。但是,他离不开祖国,发展祖国中医药事业还有很多事等着他做,他毅然告别亲友,返回故乡。

  在学术上,他继承传统,但不为传统观念所束缚;善于集名家流派的精华于一炉,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点。他从医五十年来,先后在全国、省地级刊物发表了论文数十篇,研制成功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散寂止痛消肿功效的“佛山伤科红药膏”。1960年,他与李广海、梁理平等骨科名医合编了《正骨学》上、下册,总结了佛山骨科名医治伤经验,是一本实用的教科书。另著有《骨折与脱位的治疗》等。1978年,他与中医骨科共同研究总结的《肋骨外踝翻转移位骨折闭合手法整复治疗》一文,刊登在《中华外科》外文版,获全国科技奖,得到法国、匈牙利和港澳学者的好评,并提出进行学术交流的要求。

  李家达在医疗实践中十分重视整体观念,主要内外兼施。他认为跌打初期“瘀血内蓄,急宜逐疗”,后期则主张温补以和血。并强调共性和个性,因人而异,辨证施治。对于瘀血积于外,气血伤于内的,证虚邪实者,先扶正后祛邪。在治伤外用药上,他体会到跌打外用药均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散瘀、镇痛消肿作用,但它的缺点只能多用于闭合伤。为了扬其长补其短,他与陈渭良副院长一道研制了佛山红药,将过去的散剂改为膏剂,既治闭合伤又治开放伤,深受欢迎,为骨伤科外用药开辟了新的途径。说起四肢骨折用小夹板固定他还有一段苦功夫。1973年至1976年,为了研制南方杉树皮夹板对四肢骨折外用固定作用,他观察了1442例,总结了第一手临床资料,取得了大量可靠的数据,科学地肯定了杉树皮制作的夹板对四肢外固定作用,从而改变了沿用已久的石膏绷带固定法,方便了病人,节约了开支,提出了疗效。一个骨伤患者,若终日伴随卧榻、拐杖、轮椅的时候,他们多么盼望着早日行走、工作和娱乐啊!李家达那高明的医术使不少危重病人转危为安,早日离开病榻,抛掉拐杖,又重新回到工作岗位。

  李家达学识渊博,待人诚恳,兼收并蓄,鼓励学生要超过自己,继承创新,发展中医事业。他继承父辈乐善好施的优秀品德,默默地在杏林园地下倦地耕耘。就在他入院的那一天仍在门诊为民诊疗,在病危之际念念不忘的是祖国中医事业的发展,佛山中医院发展的战略规划。

  1990年,一代骨科名医李家达院长不幸因病与世长辞,终年66岁。四乡八里人民沉痛悼念他,缅怀他为振兴中华医学所作的卓越贡献和处世待人的高尚情操。

  李院长已作为当代名医载入祖国医学史册,他的医疗事迹和实践经验已录入国家档案的纪录片,永传人间。

 

  来源: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与省中医药学会联合征编出版的《岭南中医药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