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济棠与广州陆军总医院

2018-07-06 来源:本网原创稿

李永宸

  广州陆军总医院创立之初,名“广东总医院”,1937年改称为第一集团军第四路军陆军总医院,1940年称广东绥靖主任公署陆军总医院。无论是前者或后者,均称“陆军总医院”。1937年,增设国民党国防军医学校第一分校,与南京总校合并后迁至桂林。抗战胜利后,组成陆军总医院,后改称国防部军医署海陆空联勤总医院。广州解放后,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

  

陈济棠为仁爱月刊题字

 

 

  创立之初的广东陆军总医院

 

  1934年3月28日,陈济棠在越秀山麓清泉街关帝庙举行祀典

 

 

  这是身穿便装的“南天王”陈济棠

 

  医院曾先后辗转到广西梧州、桂林,湖南衡阳,广东韶关、翁源、南雄等地。1944年日军逼近南雄,被迫迁往江西寻邬。此时,已与国民党军医署失去联系,供给中断。1945年迫于无奈,医院被就地解散,医护人员自寻出路。抗战胜利后,军政部广州陆军医院成立办公,并于1946年1月在贵州安顺县组织成立开拔来粤,2月28日到达广州。在西村大刀山原军医院旧址设院办公,其实就是今天的流花湖畔,那里有几个名:西村大稻山,西村大韬山,西村大刀山。

  开创规模,尊重人才

  总医院是陈济棠建设“模范新广东”的产物。1932年,他提出并通过了“广东省三年施政计划”,要建成“模范新广东”,陆军医院就是建设“模范新广东”的重要内容,得到蒋介石批准,最初称“广东总医院”。1933年,陈济棠在西村大稻山开办一所与大学院相当的广东陆军军医学校和设备充实的陆军总医院,以培养军医人才。他很尊重知识,重视知识分子……只要是专家或有一技之长者,便提拔重用,并在生活上给予优厚的待遇。

  陈济棠除创立陆军总医院外,又于民国23年(1934)11月创办仁爱善堂赠医总所,再创立第一、第二赠医分所,又于1935年创立留医的仁爱医院,隶属仁爱善堂。仁爱医院计有门房、西药局、庶务室、待诊室外,留产室、殓房、传染病室各一所,双层院房及职员办公室,双层X光镜室、石屎楼及割症室各一座……西医留医室一所,中医留医室三所,中药煲药处一所,消毒及晒衣场各一所,约可收容病人及产妇350人,其他职员医生工人等宿舍,无不应有尽有。

  医药费概行免收,其留医病人,每日除收回伙食费2角外,不取分文,留产者亦同。陈济棠部队的军医,还免费为民众治病和种痘,“无需医药费,均准予照例设法补助。并规定军部、师部、团部医务所,每日下午必须为人民治病。部队所到之处,必须为人民种痘。”(《陈济棠自传稿》)

  陈济棠有“南天王”之称,极重视文化建设,各类人才培养。

  院校合作,和衷共济

  总医院每年为中山大学医学院提供实习岗位。广东绥靖主任公署陆军总医院院长郭燮和,于民国30年6月17日复函国立中山大学校长许崇清:“贵校医学院5年级学生共31人,下年度照章须赴各医院实习,以完学业,素仰贵院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拟派该项学生前来实习,相应备函商请查照酌予收容,并将可纳人数见复以便届时分发……查本院约可容纳6人至10人,如派来时,请先通知,以便襄理。”

  而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则为广州陆军总医院培养所需人才:1937年1月28日,总医院院长张健致函中大第一医院院长姚碧澄称,“敝院现因护士人数不敷,拟聘用贵院本届护士学校毕业生蔡曼仪、阮惠真、冯德贞、林哲惠等四名,为试用医助,拟于2月1日着其到院服务,惟查该生等在贵院实习,尚未满期而敝院对于此项人员待用正切,用特函恳贵院长准其提前出院,俾得及早前来服务。”而姚碧澄答复张健“四名既经贵院聘用,自可准其提前离院”。

  两院还互借医疗器械和实验仪器,抗战时期,中大医学院的教学设备未能随校搬迁,向总医院租借。据中大医学院一级教授、著名病理学家梁伯强(1899-1968)回忆,在1940年,中山大学医学院学生实习所用显微镜寄存他处,并未随校运来,对于本学期上课殊多妨碍。而搬迁至南雄的广东绥靖主任公署陆军总医院的“设备至佳,为吾粤冠”,梁教授曾往搜集医学标本以充实病理教材,多承该院郭燮和院长热心赞助,把该院留存未用之德国“蔡司厂”制造的大号显微镜全副两架及显微镜标本切片机借给中大医学院供学生上课实习之需。

  由于前线抗战受伤战士很多,总医院现有的X光线机不够使用,院长郭燮和于1937年12月21日致函中大一院院长姚碧澄,“拟借贵院移动式小型X光线机一副,暂行使用。特派徐技士福履到商,即希查照惠假为荷”。

 

  来源:《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