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张自拍照”?来广州博物馆解码老广智慧

2023-06-15 来源:本网

  说起对广州人的印象,可能很多朋友以为就是:得闲饮茶,一盅两件,佛系人字拖……但真的只是这样吗?那么这个展览告诉你,“朋友圈”两千年不停更、发明初代集成节能灶、第一个玩自拍……这些才是老广们的正确打开方式。

  回顾历史,岭南一直是中外文化交汇、开拓创新之地,广州先民既善于守正,继承传统,又勇于创新,开拓敢闯,在地方、国家甚至世界上,积极贡献广州智慧,推动文明进步,这也是广州历经千年而不衰、屹立于世界名城之林的原因。

  5月18日,广州博物馆“守正 创新——文物里的广州智慧”展览正式开展,展品涵盖了陶瓷、金属、纸质、古籍、杂项、图书等类别121件(套),近半数均为首次亮相的珍贵文物。本次展览是博物馆人从文物中对古代国人智慧的审视和阐释,对守正创新意涵的理解和思考。

  展览分为三个部分,从广州城市历史中选取反映在体制机制、材料技术、思想教育等领域里具有开拓创新的代表性人物、文物、事件,于今年国际博物馆日正式与广大观众游客见面,与大家一起解开广州人美好生活的智慧密码,探讨如何持续发展。

  广州,民族融合政策的先行之地

  公元前204年,赵佗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今广州),推行“和辑百越”的民族政策,使岭南地区出现汉越融合、美美与共的社会局面,并迎来了第一次跨越式大发展。自此之后,处在大陆与海洋交汇点的广州逐渐发展为开放包容、商贸繁盛的大国都会。借助市舶制度等海贸体制的创新,广州成为世界历史上罕见的2000年长盛不衰的东方大港。

  广州建城2000多年来,在中国城市“朋友圈”中一直保持活跃,不同时期都有出圈“热搜”,如此强的适应能力,与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城市基因息息相关。展览首先带大家追溯这一城市特性的源头。

  南越王赵佗在汉越共存、习俗迥异的情况下,推行“和辑百越”的民族政策,积极处理好民族关系,将中原先进的制度、文字、技术引入岭南,致力于发展经济,为岭南的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展览中展出的带有汉、秦、楚、巴蜀文化元素的出土文物,就是“和辑百越”的政策环境下对岭南产生影响的物证之一。

云纹瓦当 西汉前期 1974年中山四路造船遗址出土。

云纹瓦当 西汉前期 1974年中山四路造船遗址出土。

  该瓦当的制作工艺与陕西咸阳发现的秦瓦当类似,反映了南越国时期汉越交融,中原文化逐渐在岭南地区推行。留存至今的南越国宫苑及建筑遗址,见证了都城的辉煌、政权的稳固,也说明了“和辑百越”民族政策的创新之功。

  打通国内外物流的“任督二脉”

  为何广州被誉为“两千多年永不关闭的门户”?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历代海贸体制的巩固创新至关重要。唐开元四年(716年),张九龄上书建言并亲自主持开凿山路险峻的大庾岭路,使其成为南北交通要道捷径,同时,广州还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通海夷道”的起点。

  因“大庾岭路”的开辟及“广州通海夷道”的兴盛,广州成为连通内陆与海外诸国的重要港口。唐廷在广州首设市舶使,宋廷在广州首设最早的海外贸易专管机构——市舶司。明朝时,广州被指定为专门与东南亚及印度洋诸国进行朝贡贸易的港口。清康熙年间先后设立闽、粤、江、浙四大海关,广州成为首批设立海关的通商港口,吸引80%以上的外国商船泊靠广州港,财政收入常居四海关之首。

长沙窑青釉褐彩贴花执壶  唐代。

长沙窑青釉褐彩贴花执壶 唐代。

  长沙铜官窑,始于初唐,盛于中晚唐,衰于五代,是与浙江越窑、河北邢窑齐名的中国唐代三大出口瓷窑,也是釉下彩瓷的开创者。唐代广州因陆路、海路交通的进一步畅通,成为沟通内陆与海外的繁荣商港,许多内地名窑瓷器均汇聚到广州装船出口,长沙窑瓷器即是其中一种。

  从“广州制造”到“广州定制”

  2200多年的建城史,也是广州及其周边地区一部道之不尽的发明创造史。擅于创新的岭南先民在与物质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层面不断吸收、借鉴华夏先祖的智慧成果,致力于提升、超越,以新材料、新技术勇于开拓,致力于创造美好生活。他们食得其味、居得其所,更以多彩的工艺制造、勇敢的科技探索,领先中国、走向世界,谱写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辉煌。

  在汉代,老广们已经用起了初代集成灶;在手工艺行业“内卷”的年代,即便你带着现代机器回去,在广州可能依然还是一个打工人:通草画、玻璃画、象牙画,什么材质都能画;木雕、玳瑁雕、珊瑚雕,什么材质都能雕,擅于创新的岭南匠人不断从大自然、海内外搜寻新材质,学习新的工艺,不断提升制器技艺,创作出独具匠心、巧夺天工的珍品。广州产品灵活多变,新品迭出,“批量生产”与“来样定制”巧妙结合。

陶灶  东汉后期  1956年大元岗出土。

陶灶 东汉后期 1956年大元岗出土。

  多眼灶在汉代并不多见,岭南先民在此基础上创造出节能灶,上面煮食,两侧温水,或者利用火门温热房屋,体现岭南人在煮食行为上的环保节能创新。

  “中国第一张自拍照”罕见展出。你知道吗?制造出中国第一台照相机的正是广东人邹伯奇,而中国第一张自拍照也是出自这位“中国照相机之父”之手。岭南地区面朝大海,两千多年持续对外开放,广纳四海新风,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涌现“岭南医祖”“铁路之父”“飞机之父”“相机之父”等科技英才,在其所处时代引领了国人前进的步伐。本次展览将展出多件反映医药、航空、光学、器械制作创新等相关文物,其中包括了邹伯奇自摄玻璃底片及其使用的观象镜。

 邹伯奇自拍照底片 清末。

邹伯奇自拍照底片 清末。

  邹伯奇(1819-1869),佛山南海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数学力学光学天文地理无所不通。他专注于研究光学,1844年制造出中国首部相机,其后设计了摄影绘地图法,制造望远镜、显微镜等,被称为 “中国照相机之父”。

  首创导师制

  人,是思想的创造者,而思想与教育创新又是文化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保证。千百年来,以广州为政治、经济中心的岭南大地,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杰出英才。他们或生于岭南,或入仕于此,他们因地制宜、锐意创新,迸发出引领时代发展的新思想;他们著书立说,治学兴教,培养了一批批务实进取、胸怀天下的有识之士,清代以来广州人文蔚起,辐射岭南,影响全国。

  孕育出影响近代史的广东人。史学者有这么一种说法,“一群广东人,半部近代史”,清末再到民国,广东人无论在政治、军事、文化、商界,都占据了大半江山。岭南何以成为孕育这些风云人物的沃土?得益于中原文化的不断传入以及开放包容的地域传统,岭南地区自汉至唐不断兼收并蓄,固本强基;由宋至清,涌现出众多思辨开拓、影响全国的学术流派和思想理论,体现出思想创新的生命力。粤地得风气之先,讲求经世致用,新式学风之下,学子们开眼看世界,探索民族自强之路,引领时代发展。

《孔子改制考》 康有为著 1920年

《孔子改制考》 康有为著 1920年

  清代涌现许多对岭南学术有开创之功的名儒,均忘我投身兴学育人;而心系家国的督粤重臣,亦以超前的办学理念,推动岭南书院在办学理念、教学转型上领风气之先,如学海堂、菊坡精舍、广雅书院,均以讲求实学、自由研究的学风培养了众多岭南英才,使清代广州真正成为岭南的教育和学术中心。

学海堂夏课题  道光三十年

学海堂夏课题 道光三十年

  【展讯】

  展览名称:守正 创新——文物里的广州智慧

  展出地点:广州博物馆镇海楼展区专题展厅

  展出时间:2023年5月18日至9月10日

  来源: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