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评选结果揭晓,共产生5部获奖作品,广西作家东西的《回响》名列其中,这是广西作家首次斩获这一中国文学最高奖项,实现茅盾文学奖“零的突破”,承载了广西老中青三代作家的梦想,为“文学桂军”品牌增添闪亮的光彩。
东西本名田代琳,现任广西文联主席、广西作家协会主席、广西民族大学教授。《回响》是东西继《耳光响亮》《后悔录》《篡改的命》之后的第四部长篇小说。他曾凭中篇小说《没有语言的生活》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多部作品获全国性文学奖项。至此,东西成为广西首个斩获茅盾文学奖与鲁迅文学奖的“双料”作家,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两奖“双料”作家。
《回响》是东西“十年磨一剑”的长篇力作,也是东西首次尝试“推理+心理”的创新佳作。小说讲述了一起刑侦案件与一场家庭婚姻双线交叠的悬疑故事,融入刑侦推理与心理推敲,既呈现现实的复杂性又描写心灵的浩瀚。《回响》在小说结构上,采用奇偶章节分别叙述这两条线索,其中融合了推理和心理探究的元素;在叙事上,小说采用案件侦破与感情探索的双线并进的写法,案件影响了人物的情感与生活,人物的情感生活又反作用于推动案件的侦破。
由《回响》改编的同名网络剧今年曾登上播放平台热播榜,从小说到影视剧的成功转化被中国作协认为是成功案例。
从新闻到小说
《回响》除了保持东西一以贯之的写作风格之外,还拥有更为客观和深刻的书写,也多了一份对人物和现实的深层理解,小说的可读性超越了东西之前的任何一部。
东西高度自觉的文体意识、对现代小说形式的深入思考、步履维艰的文学实践、对当代日常生活的勇敢逼视等都在《回响》中有了非常集中且炉火纯青的表达,既因循承续,又革故鼎新。
最开始的时候,东西想写一则关于信任危机的故事:“现在人与人之间信任度在下降,好多领域似乎都欠缺信任度,落实到夫妻间,便是情感危机的出现。”
小说《回响》的创作周期长达4年。2017年春天,东西便开始构思这部小说,已经写过多部长篇作品的他,原以为会如以往一样乘着一股冲劲儿很快把它完成。没有想到,刚写几千字就遇到了阻力。
《回响》书影。
后来,东西觉得只写情感线会有些单薄,便想到了侦探这条线。于是,困扰他的第一个问题就来了:是从家庭写起还是从案件写起?他不得不写了两个开头,试图二选其一。
“从2017年到2019年,两年多我都在写这个小说的开头。一边写一边否定,一边否定一边思考……后来我受到一则关于买凶杀人的社会新闻的启发,整理了一条线,以一起谋杀案开篇,很快便虚构出了一起案件。”
小说故事的脉络渐渐清晰,主角冉咚咚一边侦破案件一边追问丈夫是否背叛了自己,“想到这我就开始兴奋了,她在追问一个什么样的案件?我想了许久,这个案件既要有真实性,又要与她的感情线有呼应关系。最后呈现出的是小说中的这个案件。”
文章开头写得如此之“难”,很大程度是因为东西对故事中涉及的推理和心理领域,都比较陌生。
“以前我从没有把心理学知识用于小说创作,这次我转为‘向内写’,对人的心理进行挖掘。我也从来没碰过推理,这次我想试一试。显然,当时这两方面的经验和知识储备都是不够的。”
为了有足够的专业知识讲好故事,在写作过程中,东西除了阅读大量心理学的专业资料,更专门向刑侦专家请教了案件的细节。
在写作过程中,东西也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写超过1000字就会停下来重读,找错误缺点,补细节:“有时写着写着突然不想写了,停下来思考两天。”
小说《回响》以一起年轻女性被杀案为开头,多个犯罪嫌疑人次第浮现。而负责这起案件的女警冉咚咚,在调查中突然发现丈夫私自开房。东西按“案件线”与“感情线”推进小说,在奇数章写冉咚咚的推理和侦破,在偶数章写冉咚咚与文学教授慕达夫的婚姻危机,最后一章两线合并。当一条线的情节跌宕起伏,另一条线的情节近乎静止,但两条线上的人物都内心翻滚,相互缠绕形成“回响”。
历时3年,《回响》在2020年底完成,此后东西又用了40天来修改、校正,最后在《人民文学》杂志2021年第3期上发表。
《人民文学》2021年第3期。
《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施战军在这一期杂志上的“编者的话”里写道:
《回响》是一部可以无限延展的长篇小说,一是指其浩广——与发案有关的人生现象的幅面,在奇数偶数的分章中含着社会身份、性别反应、活动层面和目标取向的分别。这分别不是分离,构成的是无从遏制的分蘖,看似并无逻辑规划的日常路径上,偶然的交叉,就可能炸裂出连片成串难以统合的疯长的故事,直至事故发生,不得不分辩并发现分辩的无力无效之时,才觉出杯水连着浩荡。
二是指其渊深——与审案相关的内心存在的隧洞,在意欲真心反顾和顽于习惯掩饰的挣扎中,发现自己与他人在幽暗处并轨同困的内在处境,于是可知,小说下面还有许多出神的情节、走深的质询和逆料的折返、带电的起势,在永续的接龙叙事中引带兴趣各异的阅读。所谓‘回响’,并非重复‘应声’,在波长减缩的部分,有万千声息悄然加入,由此发育面壁虚静的力道,努力在看似终归彼此一样的情境中,冲破沉落的迷之设定,释放脱俗的生之意义,守持正常的人之价值。
作品发表后不久,《回响》先是获得“2021年度《人民文学》长篇小说奖”, 2021年度“中国好书”奖、第五届施耐庵文学奖,并入选中国小说学会2021年度长篇小说榜、《收获》排行榜长篇小说榜、《当代》长篇小说年度五佳等重要文学榜单,还签订了法语、俄语、韩语与越南语出版合同。
到现在为止,《回响》获得了文学圈内外的许多赞誉,也开过多个研讨会。文学界的评论家们,也在不同的场合,对东西的《回响》作出了高度评价。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说:“《回响》是确实对人性、对人的当代性有话说、有发现的,同时它又是用小说家复杂的、反讽的方式表达出来的一部小说。它几乎可以构成现代经验的一个复杂但又极具洞察力的寓言。《回响》是现代以来不断地在我们的文学中、在世界文学中反复回响的关于人性和人类境遇的基本主题在当下最新的、有力的同时又是有效的洞察和一份回响,对于小说艺术来讲,尤其对于现代小说艺术来讲,人性的复杂性尤其需要艺术创造的复杂性来确保和照亮。在这个意义上,《回响》是值得反复阅读,也值得深入研讨的一部作品。”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表示:“设置主角冉咚咚的警察身份,可以让人物直接进入故事的核心,拥有阅读、翻看‘绝密文件’的特殊权利。由于冉咚咚猝不及防中打开了自己的心灵档案,残酷的、逼人的真实随时相伴。冉咚咚的丈夫是一位文学评论家,两种截然相反的职业组合成一个家庭。小说开头描写的谋杀夏冰清的凶手,是一个同时也在写诗的青年易平阳,两种完全相背、分裂的行为(故意杀人和写诗)却体现在同一个人身上、同一个场域中,这让人联想到传统经典《罪与罚》这本书。”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邱华栋则认为:“一般情况下,像这样一个包裹侦探小说外衣的小说,很容易把人物写得符号化,但是东西在里面的很多人物上,特别是主要人物,他有精神分析,有心理意义上的深度,这是写作类似的小说中很难的地方。”
从小说到电视剧
2021年6月,小说《回响》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首发单行本。在小说正式出版之前,图书编辑刘稚认为,这个小说有很强的故事性,很合适改编成电视剧,就把刚定稿的小说《回响》推荐给了导演冯小刚。
冯小刚率先看完了原著小说,“一口气看完后心里一琢磨,我得把这故事拍出来。这部剧不适合改电影,改的话损失的东西太多。现在不是流行悬疑短剧吗?我就拍13集,正好。”他说。
早在二十多年前,东西便与冯小刚的妻子徐帆有过合作。根据铁凝的小说《永远有多远》改编成的电视连续剧,徐帆担任其女主角,东西则是该剧的编剧。
《永远有多远》是一部关于女孩的成长故事——徐帆扮演的主人公白大省从小就被邻居赵奶奶夸“仁义”,小学二年级时,她就担负起了每日给姥姥倒便盆的工作,对好吃懒做却又深得姥姥偏爱的弟弟白大鸣,她也是真心疼爱,有求必应。但她勤劳善良、朴实无华的美好品格并没有让她的人生一帆风顺,而是屡遭打击。她先是失去了房子,后来她喜欢的人接连离她而去,恋爱屡屡失败。二十年后,东西回忆说:“徐帆姐在一个《永远有多远》的拍摄场地,对我说‘你有什么好的小说给我推荐,我给冯导看看’。二十年过去了,我终于有机会跟他合作了。”
“东西的小说《回响》是两条线,一条线是讲破案,一条线是讲家庭生活情感的。如果写的仅仅是一个案件,我就没有兴趣拍它。恰恰是他把两条线交织在一起,才让我觉得它有独特的一面。对于任何一件事的描述,双声道立体声都比较好。”冯小刚如此表达他对小说《回响》的喜爱。
在读完《回想》后,冯小刚希望东西能够担任电视剧的编剧。“我觉得编剧很难稳定地发挥,最保险的方式是动员作者本人来写剧本。但是通常写小说的人特别排斥写剧本。我知道这件事要找别人,别人肯定没有东西自己知道,最有价值的是什么,所以我不断动员东西担任编剧。”
一开始冯小刚提出让东西担任编剧时,他还有些犹豫,“我是不想写剧本的。我跟著名导演合作有一点发怵。有时在改剧本的过程中很受折磨,有些导演的想法不停地变,变到你无法去适应。”
但在随后的交流中,冯小刚最终说服了东西:“第一,能这么快地上手拍摄,首先要感谢东西,我不太相信别的编剧。比如一个演员,说他演技不错,只要你这个剧本不差,其实大差不差,他就能保持水准。一个摄影师也可以这样。”
东西回忆说:“冯导特别会讲故事,当时他说你写剧本,我说你自己是编剧,你那么好的编剧功力,我怎么写得过你?但他说这个小说你自己很熟悉,如果是别人来改编,可能这个小说只剩下一些情节了。你小说里那些细微的、心理活动描写,你能转化的就尽量保留吧,要不然有一点可惜。他用这种方式来鼓励我,我没法拒绝。”
东西近照。
冯小刚很尊重东西,承诺他剧本写两稿就够了,“第一稿写完之后,我们提意见,你再改”,其他的剧本调整不用东西参与。冯小刚的理解与支持,促成了二人的愉快合作。
冯小刚后来对东西说,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一是出于作者对于自身作品天然的珍视,二是小说原著中细微的、心理活动的描写,换别的编剧不一定能写好,由小说的原作者来进行保留与转化,是最为合适的:“我觉得将小说改编成影视剧,有一个优势,就是人物心理动机是清楚的,因为你在写作时,人物在塑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行为举止怎么来的你很清楚。这个清楚让你在改编的时候,哪怕省略了一些心理描写,其行为外化都是准确的。”
而在东西看来,《回想》原著的影视化,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改编,它更近似于一个二次创作的过程,需要对于原本作品进行解构和重塑。也因此,对于东西来说,每一次改编,都是一次自我历练的过程,也让他对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台词和对话就曾经是他的短板,为此他特别有针对性地做了海量的剧本训练。
在《回响》的改编期间,东西紧扣剧情、人物和台词三方面,不断优化剧本。在情节方面,东西理顺逻辑,确保剧情的推动合情合理;在人物方面,他关注主人公心理动机的产生与转变,确保人物具有立体性,能够立得住;在台词方面,他调整了过于文艺性的用词,引入了如“K.O”“碉堡”“凡尔赛”等时兴的流行语,让语言更加生动、接地气。
还在东西写剧本的过程中,冯小刚导演便开始与播出平台爱奇异沟通相关事宜,顶流编剧叠加强大的导演阵容,促使这个项目的审批一路绿灯,快速通过。接着便是组建演员阵营,“拿到小说,我看完的第一时间就给宋佳看了,宋佳很快就说非常喜欢,愿意演。剧本、投资、演员都比较快地落实了,所以它的开拍比较顺利。”
“宋佳在整部剧的拍摄过程中全程素颜,这也体现了演员的自信,她觉得她演一位警察,描眉画眼的不太对。她没化妆,我们打光的时候就要很注意,仍然要把她好看的那一面给拍出来。”冯小刚说。
宋佳所饰演的冉咚咚隐忍又强大,作为一名刑侦警察,她身上有着超越其他人的推理能力,但内心深处又十分向往神圣的婚姻和无瑕的爱情,这样一个有个性的角色,选择宋佳来演绎恰如其分。
而王阳则把慕达夫那种文艺中年的浪漫和偏执演绎得十分生动,呈现出这位文学浪子浪漫却又不轻浮的特质。
这是继《人世间》后,王阳和宋佳再次搭档。在和宋佳演对手戏时,不同于普通夫妇的大吵大闹,他们则是用最平静的语气说最狠的话,彼此互相伤害。这样的处理既符合角色设置,又能让人产生情感共鸣。
电视剧《回响》中,王阳和宋佳再次搭档。
小说和剧本写作的不同
回忆起《回响》的改编过程,东西非常感谢冯小刚对编剧的保护与宽容。在冯小刚的鼓励下,东西被激发出了极大的创作活力与激情。东西坦言:“这次合作我很愉快,我一点都没有被折磨的感觉。一个作者是爱他的‘孩子’的,尽管这个‘孩子’已经由冯小刚重新塑造。作者跟一般观众不一样,一般观众更关注故事情节,只想看凶手是谁,然后怎么反转,这是有套路的。但是,冯小刚不喜欢套路,他更喜欢我小说中的那些细微的心理描写和情感推理。”
电视剧《回响》海报。
其实,《回响》并不是东西第一部被影视化的作品。写作多年,他的好几部小说都改编成了影视剧,例如《耳光响亮》《后悔录》《没有语言的生活》《我们的父亲》《美丽金边的衣裳》等。而东西本人,也拥有操刀一些影视作品编剧创作的经验。
在接受采访时,谈及从小说到影视剧的转化,东西主张:“写小说就是写小说,写剧本就是写剧本,不要把它们在写的时候就搅在一起。”
他认为,小说作品的创作,更多的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写作过程,需要作家专注于聆听自身内心的声音,进行自发式的创作。而影视剧本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则更多地依赖于团队的集体智慧,需要与影视剧主创团队各方面反复地沟通、琢磨和协调。
对于《回响》从小说到剧本的转化,东西也经历过一个磨合的阵痛期。比如,最初开始改编《回响》时,东西将大量的心理描写直接转化为台词,这就导致剧本出现了对话过多的问题。在与导演交流并进行实地勘景后,东西开始逐步进行调整,让剧本更适合拍摄的需要。同时,东西也在探索,将人物的心理描写外化,即通过人物外在的行为举止来表现其心理活动,以此让剧情的呈现更加富于张力。
相较于其他作品的改编,在东西看来,改编《回响》是需要一定门槛的——有过婚姻经历的人,或者经历过婚姻烦恼的人,才能理解作品中人物的表现。为了让人物不拧巴、能够更好地被观众接受,东西在改编时努力将自身切分成不同的角色,并自我代入去设计相应的腔调和表现,最终通过台词和细节,实现人物与其所要表现的形象之间的同频共振。
此外,在改编过程中,东西也始终抱着谦逊和宽容的态度,广泛听取导演、演员甚至灯光、舞美的意见,尽管这些意见有时非常尖锐,但东西的回应却格外坦然:“很多导演在导片的时候会把小说中艺术性的东西给去掉,但冯导保留了90%,这点我特别感谢。原来读小说的读者,他们也很喜欢,我觉得冯导的‘讲故事’是加分的。小说中有一些逻辑上的小漏洞,他也给我补上了。这让我特别兴奋。”
好作家遇到了好导演,好小说就变成了好的电视剧。正如梁晓声的《人世间》遇到了导演李路,东西的《回响》则遇到了导演冯小刚。于是,这两部电视剧便实现了成功“破圈”。
“在《回响》里,冯导这次选择把推理、悬疑加情感、心理追问结合起来,不同于以往的悬疑剧,既保留了小说中的艺术因素,又自然结合了推理、悬疑加情感,呈现出了不一样的东西,把原著的东西保留得非常好。”
而从观众评价,尤其是原小说读者的反馈上来看,《回响》也无疑是成功的,它在从小说到电视剧的跨类型转化中,实现了刚刚好的平衡感。这样的成功,得益于东西的细节把握,也得益于冯小刚的整体经验。事实上,每一部出色的影视改编作品,都离不开作家与导演之间的互相成就。
“《回响》当中那么多的心理活动,你会想到将它们改编成影视作品会好看吗?如果不是碰到冯导这样艺术造诣高的导演,能把那么多的心理活动转化吗?保留不了的,包括闪回、自由地穿梭,很多导演是不敢用的,冯导敢用,是因为相信现在的观众看得懂,他们的欣赏水平已经很高了。”东西说。
现在,越来越多的作家开始不满足于仅当编剧,他们走向影视前台,参与影视剧制作,比如作家刘恒、刘震云、邹静之、韩东、朱文,在写了多年剧本以后,他们纷纷开始担任影视剧的导演、艺术总监、出品人等。
东西表示:“现在很多中国作家开始搞电影,比如韩东导演的《在码头》。虹影导演的电影《月光武士》好像也快要上映了,刘震云之前也曾参与电影拍摄。在国外,杜拉斯自己也做过导演。但这次我看小刚导演拍摄现场,我觉得我做不了导演。因为要求完全不一样,那种画面、灯光、人物的表演要求非常不同,你必须是百科全书式的,处处都要关注到,一点点穿帮,他们能一眼就看到,这是需要专业人员来做的。如果我去做,可能只能把故事讲好,其他方面可能就顾及不到了。”
在东西眼中,影视作品的剧本创作和文学作品的创作,确实存在很大差别,但是,二者在进行艺术化的转变过程中,也有共同之处:“比如对于人物的塑造、对于故事逻辑递进关系的把握、对于细节的推敲……剧本的创作,也为我后续的小说写作提供了新的经验和可能。”
文|张英
【图片】源于网络
来源: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