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兰芷清芬间,古老的节日载着延绵千年的华夏记忆而至。赛龙舟、包糯粽、插蒲草……端午习俗凝聚深邃的文化内涵,也能反映千百年前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
明天就是端午节,记者借各大博物馆馆藏文物“穿越古今”,带您一起追溯古人的“端午习俗”。
南海盐步老龙舟已有592岁
作为端午标志性习俗之一,赛龙舟这一活动源远流长。根据文献记载,到了明清时期,广东民间的“端午赛龙舟”活动已很普遍。
日前,盐步老龙起龙仪式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举行。随着水泵的开启,藏龙地的水位渐渐下降……已经有592岁的盐步老龙舟缓缓从水中浮起,抖落一身淤泥,重出江湖。
盐步老龙最早可追溯到明朝宣德七年,船身为坤甸木,全长36.8米(不含龙头、龙尾),座位68个,重约4吨。据《南海县志》记载,河东、河中(今盐步)、河西三个社区,被称为“三河”。盐步老龙就是由“三河”乡民共同出资建造的。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老龙不断修补,劈波斩浪至今。这艘年近六百岁“高龄”的龙舟,是当时珠江三角洲划得最快的五条龙舟之一,也是珠三角人民亲水而居、共贺端午的见证者。
大洲龙船(广州南站地区管委会供图)
除了一直使用的老龙舟,在珠江三角洲还有发掘出土的龙舟。1977年,番禺县钟村镇大洲村发现一艘古船体,立即报知广州文管处进行挖掘。出土时实测发现:这艘船长43.6米,宽4米,船最高处为0.62米。船舱内还发掘出铜镜、铜钱、簪子、耳勺以及明末清初的陶瓷器,船舷外部彩绘龙鳞,用红黄黑三色组成,被称作大洲龙船,由此推断这条船建造时为清初顺治十八年。考古人员从出土的古船结构分析,该船原来有三层楼阁,甚至古代有人曾经在上面表演杂技、歌舞。
文物上生动记载“龙舟竞渡”
金光灿灿,形似斧头;青铜的坚硬质地上,显现出简洁的纹饰;上面是两条卷龙飞腾而上,下面是四位头戴羽毛的人正在持桨划船……浙江鄞县云龙镇甲村出土的《羽人竞渡纹铜钺》刻画了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越地先民头戴高高的羽毛冠,双手持桨、奋力划船的场景。据悉,这是现今发现最早具有“龙舟竞渡”图形的文物。
羽人竞渡纹铜钺(宁波市鄞州区文物保护管理中心供图)
而广州西汉南越王墓B59出土的铜提筒上,更是刻画有四艘羽人船相连的纹饰,其丰富的细节为我们勾勒出了南越先民先进的造船技术和悠久的海洋文明图景。
船纹铜提筒(南越王博物院供图)
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清道光慎德堂款粉彩八宝龙舟大瓷盘,也描绘了古人端午赛龙舟的激烈场景。该文物圆唇敞口,浅腹弧壁,外壁一周绘粉彩描金八宝纹为饰,内壁近口沿处绘金彩玄纹与连体双重如意头纹一周;内底心绘主题纹粉彩山水人物龙凤双舟竞渡图案,图案绘画技艺纯熟。
清道光慎德堂款粉彩八宝龙舟大瓷盘(广东省博物馆供图)
目前考古发现最古老的三角粽
江西省德安县博物馆的一个展柜里陈列着一对来自750年前的粽子,每天都有许多游客驻足低头观看。这对菱角形粽子长6厘米、宽3厘米,是在1988年考古发掘的当地一座南宋时期的墓葬中出土的。据专家推测,它们是目前世界上考古发现的最古老的三角粽。
南宋粽子(江西省德安县博物馆供图)
德安县博物馆馆长王泽荣说,这对粽子不仅是目前考古发掘最早的实物三角粽,而且保存相当完好。这个考古发现为研究两宋时期的饮食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实物资料。
出于对这粽子界的“老祖宗”到底是甜还是咸的好奇,中国日报记者向博物馆的讲解员进行了真诚发问。讲解员表示,南宋的粽子需要好好保护起来,一旦打开就无法复原。因此,这恐怕会是一个永远的谜了。
彩绣五毒活计驱“五毒”
端午节有驱五毒的习俗。这天,老百姓一般会戴五色线、佩香囊、祈平符,挂钟馗或张天师的像以达驱邪求福的愿望。“五毒”指蛇、蟾蜍、蝎子、壁虎和蜈蚣五种有毒动物。故宫博物院藏的清同治彩绣五毒活计,配以“大吉”字样,寓意以毒攻毒,以恶镇恶,驱邪免灾。
清同治彩绣五毒活计(故宫博物院藏)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