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来啦!“三月三”来广州市文化馆欣赏山西忻州多彩非遗

2024-04-12 来源:本网

  4月11日恰逢传统的“三月三”上巳节,一场精彩纷呈的非遗盛宴在广州市文化馆上演!

  由忻州市人民政府主办,忻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广州市文化馆、国家传统工艺山西忻州工作站、中共河曲县委、河曲县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三关又三川两山一曲一圣地”山西忻州文化遗产暨“一县一品”精品展示月系列活动在广州市文化馆正式开幕。

  活动分别通过静态展览、动态展示、活态展演等形式,系统展示忻州山灵水秀的物质文化遗产和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同时精选全市14个县(市、区)传统工艺项目作品,助推忻州非遗“一县一品”战略实施。

展览现场上演英姿焕发的杨家枪

  可看、可听、可品、可感的展览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5月11日。除静态展览外,4月11日至4月14日,忻州传承人为市民游客带来精彩的活态展演,以文化空间、戏曲、音乐、舞蹈、曲艺等相关表演形式相结合,让观众们听到、看到、品尝和触摸到不同的地域文化空间的独特忻州味道。

  在展厅现场,高亢嘹亮的河曲民歌、英姿焕发的杨家将武术精彩上演,引来市民游客们纷纷驻足欣赏、欢呼;惟妙惟肖的布老虎工艺品让现场众多小游客们移不开眼球;五台八大套、挠羊赛等来自忻州的特色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纷纷现场展示“绝活儿”……30余项忻州非遗代表性展演、展示项目齐聚一堂竞芳菲,让观众们在移步换景中感受来自忻州的非遗魅力。

  “情景化、专题化、体验化是本次展览的特色。”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学术院长、国家传统工艺山西忻州工作站站长孙冬宁介绍,“非遗展示跟其他展览不同,一般的展览可能是物和历史的关系,而非遗展览需要展示人与过程的关系。活态展现是重点。观众们‘未见其景,先闻其声’,不仅通过视觉、听觉,甚至通过触觉、味觉,沉浸式感受忻州非遗在新时代下绽放的光彩。”

  国家文化符号的在地化表达

  本次《三关又三川两山一曲一圣地》展览分五大板块延展开来。以“三关(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表现忻州人忠勇尚武的爱国情怀,“三川(汾河、滹沱河、桑干河)”表达忻州人儿女情长的幸福生活;以“两山(太行山、吕梁山)”表现忻州的秀美山川和丰富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一曲”展现忻州河曲民歌二人台等国家级非遗项目;“圣地”展示的五台山既是佛教圣地,胸怀博大,又是革命圣地,是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的中心。

  “忻州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有著名的长城‘外三关’——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古时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著名的‘杨家将’战斗和驻守的地方。”孙冬宁告诉记者,“杨家将”“三关”“五台山”等都是重要的国家文化符号,将这种国家文化符号进行在地化表达也是此次策展的重要思路。

山西忻州文化研究院北路梆子一团演员表演《四郎探母》

  “无论是当地戏曲北路梆子演绎的《四郎探母》经典段落,还是杨家将后人现场演绎的杨家枪、杨家拳,都将大家耳熟能详的文化符号进行忻州的在地化表达,以此讲好中国故事的精彩‘忻州’篇章。”孙冬宁说。

  人工智能对话传统技艺

  记者留意到,本次展览还有一个小亮点:一件名为《纸影》的剪纸作品竟是人工智能与传统技艺相结合制作而成,甚至连作品名称和介绍都是由人工智能生成的。先将多位忻州剪纸传承人的作品输入电脑,再通过人工智能和传统工艺进行碰撞,由数字生成图形,最后由人工剪下来。作品展现出“科技+非遗”的无限可能,引来众多游客在此打卡。

由人工智能与传统技艺相结合制作而成的剪纸作品

  此外,展览还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在室外展区以非遗灯彩扎作与机械装置相结合,在展馆大门和二门安装“鲤鱼跃龙门”艺术装置作品,供参展观众及游客拍照打卡。链接传统与当下,持续激活传统工艺生命力。

  共探非遗发展新路径

  开幕式当天,国家传统工艺山西忻州工作站2024年度工作会暨广州忻州非遗保护研究工作交流对话活动同时举办。来自山西省、忻州市的60余位非遗保护管理工作者与广东省、广州市的各位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忻州市与粤港澳大湾区非遗保护与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之路,积极探索非遗保护工作在新时期的新作为、新活力。

  主办方表示,本次活动对推动忻州、广州两地之间文化交流,延续历史文脉,推进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保护,振兴传统工艺,营造粤港澳大湾区良好文化氛围和对话交流,有着积极而深远的作用。

活动现场的潮州二十四节令鼓表演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