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何以中国》,发现“南越”元素

2023-12-21 来源:本网

  纪录片《何以中国》陆续播出了第一二集,引发热议。其中第一集《秦汉》中,出现了南越王赵佗的身影。伴随着他的,还有不少南越文物。以下这些画面,是否似曾相识?

  让我们拿起手中的放大镜,一起寻找《何以中国》里的南越元素,感受文物背后的文化底蕴。

  南越王和栆的故事

  南越文王墓出土了不少跟吃有关的炊具和食物残骸,西耳室的两件铜壶中发现了不少枣核。其中一件铜壶几乎装满枣,数量很多,虽大部分炭化但形状仍可以清晰判断出来。

  无独有偶,在南越国宫署遗址中出土的木简上,就有好几条木简记录了与枣相关的内容,其中有一条木简记载:“壶枣一木第九十四 实九百八十六枚”。

  从这些木简可知,这些枣树应该是种植以供宫廷使用的,它们被详细地归类和排序,而且枣树结出的果实数量也有精确的记录。

  宫和墓均出土了枣及相关记载,由此可见枣之于南越国的珍贵以及南越王对栆的喜爱,从侧面也反映了南越国宫廷对于货品管理的细致入微。

《何以中国》第一集画面

《何以中国》第一集画面

南越王墓中装满枣子的铜壶

南越王墓中装满枣子的铜壶

南越文王墓出土的枣核

南越文王墓出土的枣核

  “华音宫”背后的故土情深

  《何以中国》中,这件给了特写的文物——“华音宫”铭款器盖残片令人印象深刻。尽管只是一块不完整的残片,但上面的“华音宫”三字却清晰可见。

  “华音宫”未见于史籍记载,应是南越国自主设置的宫殿。其宫殿名或与陆贾出使南越、修复汉越关系、为南越王赵佗带来了中原故事——“华夏之音”有关。其命名寄托了南越王赵佗对中原故土的思念之情。

  与“华音宫”类似,在南越文王墓出土的一件大陶瓮上戳印有“长乐宫器”。历史文献记载,“长乐宫”为汉长安城内的宫殿建筑,但这件陶瓮为南越文化特有器型,其纹饰也体现出显著的南方风格,应为本地烧造。故此“长乐宫”,应是南越国自建的宫殿,反映了南越国效仿中原王朝进行宫室营建和命名。

  通过这些宫殿铭文,不难看出南越王对故土的思念和对中原礼制的效仿。

《何以中国》第一集画面

《何以中国》第一集画面

“华音宫”铭款器盖残片

“华音宫”铭款器盖残片

  南越特产——象牙

  有一个画面呈现了南越王向汉庭进贡象牙等珍稀物品的场景,可能大家有点疑惑:象牙居然是岭南的特产?

  《盐铁论·力耕》:“珠玑犀象出于桂林,此距汉万有余里。”又同书《崇礼》:“夫犀象兕虎,南夷之所多也。”根据记载,西汉时岭南地区是大象的栖息地之一。而又因为象牙质地细腻、温润且典雅,常被制作成精美的工艺品,西汉岭南地区有珍视象牙及以象牙作器的风习,因此象牙也成了进贡给汉廷的贡品之一。

  《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亦云: “ 粤地……处近海,多犀、象、青冒、珠矶、银、铜、果、布之凑,中国往商贾者多取富焉。番禺,其一都会也。”番禺之物产丰饶可见一斑。

  1983年发现的南越文王墓中,出土了象牙及象牙制品。其中五根非洲大象牙最为显眼,这些象牙粗壮,呈弧形弯曲。每根的长度均超过120厘米,最长的一支为126厘米,经专家鉴定其形态接近非洲象牙。

  除了原支象牙,南越王墓还发现了丰富的象牙制品,在东、西耳室,东、西侧室,主棺室都发现有象牙及象牙制品外。分别有象牙龙首形饰、象牙饰片、象牙卮、象牙算筹、象牙牙雕器、象牙筒、象牙印章、象牙六博棋子、象牙耳钉……

  由此可见,南越国还真是奇珍异宝无数。只可惜由于气候和环境的变化,现在岭南地区已不见大象的踪影,出于动物保护的考虑,我们须拒绝一切象牙制品。

《何以中国》第一集画面

《何以中国》第一集画面

南越文王墓出土五支大象牙(线描图)

南越文王墓出土五支大象牙(线描图)

“赵蓝”象牙印

“赵蓝”象牙印

象牙卮

象牙卮

  御寒神器——漆木屏风

  片中,南越宫苑大殿的布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这件大家具,也是南越王御寒“神器”之一——漆木屏风。

  屏风,得名于“屏其风也”,为挡风之意,还有分隔、美化、装饰之用。南越文王墓出土的这套漆木屏风位于主棺室靠东侧室的位置。

  这套屏风结构精巧、装饰华丽。中有屏门,可向后开启,两侧翼障可折叠。屏风为彩绘髹漆,且装饰有大量鎏金泡钉。屏风上有5件顶饰,分别是2件朱雀铜顶饰、3件双面兽首铜顶饰;屏风下有6件铜托座,分别是2件人操蛇铜托座、2件蛇纹铜托座、2件蟠龙铜托座。

  古墓中出土的屏风,多为明器,南越文王墓出土的这套却是“生器”,即墓主生前使用过的器物。大家可能很疑惑,高1.8米,横宽3米的屏风如何放入小小墓室中的。方法很简单,屏风的木质部分竖着靠墙放置,而顶饰和托座等构件拆卸后堆放在墙角处。生前的家具如此费心置入墓中,可见是南越王的珍爱之器。

  这套屏风的配件极为精彩,其中五件铜构件更是入选了首批禁止出国(境)的文物目录。这套铜构件呈现出了多元而丰富的南越文化:朱雀、双面兽首、蛇纹、人操蛇、蟠龙等意象,极富神话色彩,也具有别样的南国特色。

  南越文化之多元、多姿、多彩,在这一套漆木屏风上尽显。

《何以中国》第一集画面

《何以中国》第一集画面

漆木屏风(复制件)

漆木屏风(复制件)

漆木屏风铜构件

漆木屏风铜构件

  燃一炉香,感受冬日温暖

  近日气温骤降,不如学南越王,燃一炉香,看烟雾飘渺,闻芳草芬芳,感受冬日里的温暖?

  熏炉是古代用来焚烧香料的器具,又称香薰,南越问王墓共出土了13件熏炉,其中《何以中国》中出现的四连体铜熏炉造型最为巧妙:

  四连体铜熏炉由4个方口圜底小盒组成,平面成“田”字形,各小盒互不通连。它的构造,很可能是为了使用多种香料混合搭配同时熏香,由此可见南越国宫廷香料的种类之丰富多样。南越文王墓还出土了来自红海海岸的特产——乳香,这种树脂类香料不产于中国,可见是当时的舶来品之一。

  熏炉主要用于熏陶室内气氛,汉代的熏香器具多呈豆形,使用的香料最初为禾本科的茅香,而南越文王墓出土乳香证明此时已有异域的树脂类香料出入中国。茅香多直接燃烧,烟雾较浓;树脂类香料在点燃时则需在下面放置炭火,这就要求熏炉炉腹较深且有细小的出烟孔。南越王墓中出土的铜熏炉即反映了这点,此外还出土了不少豆形铜熏炉和陶熏炉,可见南越王对熏香的喜爱。

  四连体铜熏炉,造型优雅、设计巧妙。既蕴藏着古人DIY搭配各式香料的雅趣,也体现了南越人海外珍宝多样的特点。故而我们将这件熏炉视为南越宫廷生活的代表器具之一。

《何以中国》第一集画面

《何以中国》第一集画面

四连体铜熏炉

四连体铜熏炉

乳香

乳香

  造型简单质朴的铜灯

  《何以中国》南越宫苑大殿的复原场景中,展现了南越王墓家居好物之一:铜灯。南越文王墓出土的两件铜灯朴素大气,为常见的豆形灯。由灯盘、灯柱和灯座三部分组成,形似高把豆形。盘内底有三个尖状乳钉,用以放置灯芯。两件筒灯的灯座上都刻有铭文,标出了灯的重量。

  两广出土的汉代豆形灯器形一般都比较小,装饰也比较简单,陶豆形灯多以素面为主,仅有少数灯具上有刻划纹、四弦纹、水波纹、叶脉纹、方格纹等纹饰。

  灯具最主要、最直接的功能是用来照明,这也是它的使用价值,是它实用性的最重要表现。但除了照明以外,西汉时期随着手工业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灯具造型也越来越美观。两广地区出土有一些集实用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灯具,如铜凤灯、扶桑树形灯、铜人吊灯等,不仅仅能用以照明,还可以作为高雅的装饰品。

  汉代的经济发展迅速,促进了文化的蓬勃发展,稳定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环境,使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新的技术。汉代灯具生动精致、美观优雅的造型,也正是继承了汉代造型艺术浑厚博大的艺术风格。

《何以中国》第一集画面

《何以中国》第一集画面

铜灯

铜灯

  华贵的礼仪配饰——组玉佩

  《何以中国》中,南越王穿搭有一处小亮点:他的腰间挂有一长串由多种饰件组成的装饰品——组玉佩。其身上的这组玉佩,正是南越文王“赵眜”的组玉佩,以双凤涡纹璧、龙凤涡纹璧、犀形璜、双龙形共4件自上而下由小至大作为主体,共由 32件玉、金、煤粒、玻璃等不同质料的饰件组成,错落有致、环佩琳琅。

  组玉佩,就是玉佩的组饰,用于规范礼仪和表示身份,是最贵重的装饰品。在《礼记·玉藻》中,对行走时玉佩所发“玉声”提出要求:“右徵、角,左宫、羽;趋以《采齐》,行以《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 也就是说,组玉佩在获得视觉审美效果的同时,佩组佩者还可听到玉佩之间因轻轻撞击而发出的叮叮玲玲的悦耳玉振之声,获得听觉审美效果。贵族们要保持 “行步有佩玉之度”,佩者的步伐与组佩的摆动也要相和谐,以表现出佩者仪态与风度之美。

  南越文王墓出土玉器堪称汉代玉器中的精华,墓中共出土了11套组玉佩,是已知汉墓中发现最多的一个。组玉佩以璧、璜、环为主体,配以多种串珠,从玉器的质地、艺术价值、组合的多样性来说,以墓主人随葬的组玉佩最为华丽和珍贵。这些组玉佩不仅反映了佩戴者的身份等级差别,也表明南越国还保留了先秦佩玉的传统。

《何以中国》第一集画面

《何以中国》第一集画面

赵眜组玉佩

赵眜组玉佩

  部分图源:纪录片《何以中国》

  来源:南越王博物院